教师要学会“站位”艺术
2014-04-29张国娟
所谓教师的教学站位(以下简称站位)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空间位置关系。而本文中,教师的“站位”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说到底,就是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
前段时间,有幸观摩了江苏省幼儿园优秀教师王钰的一个诗歌教学活动“花园里有什么”,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师的“站位”不仅是观念,也是艺术。
教师“站”在幼儿的后面
教师“站”在幼儿的后面,不仅展示的是一种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先进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本次活动中,几个方面有效体现了教师是怎样站在幼儿后面的。
一、教学落脚在幼儿自身的生活和经验上
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讨论“花园里有什么”,这是一个孩子非常感兴趣和熟悉的内容。孩子们时常在幼儿园或生活小区内的花园里玩,在草地上打个滚、撒个欢,舒展自己的筋骨;在泥土里找蚂蚁与蚯蚓,与小虫、蚱蜢嬉戏、玩耍。正是因为教师将孩子的生活经验考虑在前,遵从孩子的兴趣点在前,孩子们在这个话题的谈论中,才会表现得异常激烈,争着发言,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角。但是,教师也不是对幼儿的讨论放任自流,而是适时适度提升讨论内容,暗地里引领幼儿的发展。孩子的生活在前,孩子的经验在前,是实现教师“站”在幼儿后面的重要保证。
例:
老师:“花园里有什么?”
幼1:“花园里有小蝴蝶。”
老师:“说得非常完整。”
幼2:“花园里有小蜜蜂还有鲜艳的花朵。”
老师:“鲜艳的花朵,一下子说出了两种,真好。”
幼3:“花园里有小花、有小草,还有美丽的蝴蝶,在欢迎我们呢。”
老师:“哇,她能说这么长的一段话,掌声送给她好吗?花园里还会有什么呢?”
幼4:“还有歌声清脆的小鸟。”
老师:“听到一个好词了吧。歌声怎么样的小鸟?”
幼(齐):“清脆。”
老师:“多好听呀,花园里有歌声清脆的小鸟。真的,春天的花园里会变得特别美丽。有说也说不完的有趣的事情……”
二、引导幼儿自主倾听和发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简称《指南》)指出:“多给幼儿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围绕“花园里有什么”,当孩子进行了回忆和猜想后,教师告诉孩子:“我有一个朋友,她也在花园里玩,她在花园里有什么发现?”播放录音(教师朋友的话),激发孩子自主倾听的行为,并思考、发现“朋友”和自己在花园里看到的不同之处。教学活动每一环节的设计无不是等孩子都尽力思考后,让幼儿充分交流和讨论,教师才跟随其后,帮助孩子一起提升,而不是急着赶在孩子之前,把答案告诉孩子。跟随幼儿的自主倾听与发现,是教师“站位”幼儿身后的重要方式。
例:
老师:“为什么花园里有些东西眼睛看不到,请你来告诉大家。”
幼1:“因为花园里的东西太小啦。”
老师:“哦,原来细微的东西不容易被人发现。”
幼2:“还有一些是藏在泥土里的也看不见。”
老师:“哦,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它,发现它呢7”
幼3:“必须挖开泥土,才能看到哦。”
老师:“原来花园里不仅要让我们用眼睛来看,还要动动手。动手还能帮助我们有新的发现。”
三、及时鼓励和支持
《指南》指出:“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教师要学会适时地站到幼儿队伍的后边,并大声喊“加油”,鼓励和支持每一位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最佳教学效果,也易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
例:
幼1:“还有草的清香味,还有轻轻的微风。”(声音很轻)
老师:“哇,这句特别美,你的胆子能够再大些吗?用最响亮的声音来告诉大家。”
幼2:“还有草的清香味,还有轻轻的微风。”(声音很响)
老师:“你们听到她说什么了吗?,她在说什么,你能说说吗?”
幼3:“她在说,花园里有草的清香味,还有凉凉的微风。”(声音很响)
老师:“你看,他可会倾听了,不仅会听我朋友(录音)的话,还会听自己班级里朋友说的话。真的,花园里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只要我们仔细地听、静静地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教师“站”在幼儿的中间
教学活动中一定会有讨论,讨论的内容应该遵循着教学目标,能够培养幼儿独立思考、挑战权威、不唯书唯上的学习品质。教师应该站在帮助幼儿、启发幼儿的位置上,尊重幼儿的独立思考意愿,调动多数幼儿的积极性,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加入孩子们的讨论,此时教师没有站在幼儿的背后,而是站到了幼儿的中间。
例一:
老师:“有关于毛毛虫的隐身衣是树叶,还有谁愿意来说说。”
幼1:“蚱蜢的隐身衣是青草。”
老师:“有关于毛毛虫的隐身衣,还有谁?你说。”
幼2:“美丽的蝴蝶穿的隐身衣是黄艳艳的花朵。”
老师:“真的,花朵是蝴蝶的隐身衣,朋友们,什么是隐身衣?”
幼3:“隐身衣就是一种看不见的物体,你只要套在身上,别人就发现不了你,你就可以偷偷地走来走去,人家也看不到你。”
老师:“小科学家说的话你们听懂了吗?谁能说得更明白一点?”
幼4:“就是本来人家可以看到的东西,但是穿上隐身衣后,人家就看不见啦。”
老师:“为什么毛毛虫穿上隐身衣,人家就看不到了,让女生来发个言吧。”
幼5:“因为毛毛虫身上的颜色和树叶的颜色一模一样啦!”
老师:“原来它们的颜色很相似,就好像穿上了隐身衣,一下子就看不见啦!”
在课堂上也要允许适当的跑题,因为跑题有时往往就是活动生成的一个兴趣关注点,跟孩子跑在一起,会令活动增加亮点。我们看到孩子们讨论的积极性并没有因为老师的介入而受到影响,相反由于老师的介入,更加大胆地发言,课堂上散发着浓厚的民主、平等的气息。
例二:
老师:“哦,原来我们不仅要藏得好,还要一点也不能动,那这一件隐身衣才有用的。”
幼1:“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科学道理,就是蜗牛也是有牙齿的,它的牙齿就像一把锉刀,就像我们拿着锉刀锉苹果一样会留下痕迹,蜗牛吃一口叶子,人们就会发现哦!”
老师:“吃叶子时候就有动静,一有动静,就容易发现。谢谢你告诉大家哦!”
在活动中,汪思凡小朋友对“动”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自己补充的科学道理可以解释动的意义。孩子心中所谓的科学道理虽然让活动暂时跑题,但也使活动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很多现场的老师都情不自禁地为孩子鼓掌。王钰老师在孩子出现跑题时,没有慌张,或刻意强行制止,将孩子的注意力收回,而是因势利导,机智而巧妙地满足孩子的表现欲望,并引导孩子明白隐身衣穿了以后,还是要一动不动,才能让人发现不了的道理,让孩子获得一份意外的收获。
教师“站”在幼儿的前面
任何教学活动肯定都有孩子不够熟悉的内容,在这种时候,教师组织讨论时应该“站”在幼儿的前面,引导幼儿的讨论和学习,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王老师能及时抓住幼儿的回答进行引导。当幼儿回答问题不够完整时,对幼儿进行追问,有助于幼儿专注于所要回答的问题,也有助于引起讨论。在孩子们观察、猜测与交流中,教师“站”在幼儿的前面,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获取相关的经验与知识,理解有关符号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
老师:“认识字的小朋友真聪明。刚才我们已经听了朋友朗诵了一遍诗歌,也跟着老师的记录念了一遍,你觉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教师手指记录表)
幼1:“我想提个问题,为什么蝴蝶下面有六个点呢?”
老师:“有谁知道吗?这六个点到底是什么意思?”
幼2:“说明要停顿几下。”
老师:“同意吗?你觉得可能是这样的吗?”
幼1:“我觉得有点可能。”
老师:“这就是省略号,是一种标点符号。告诉我们在这里朗诵时语速要放慢一点,要停顿一下。因为可能还有很多事情没有说完,所以用了省略号。”
是啊,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在观察者、支持者和指导者之间不断转换,教师的“站位”也随之不断转换,时而站在幼儿的“前面”,时而站在幼儿“中间”,时而还要站在幼儿的“后面”。教师只要适时站对“位置”,就会获得教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