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行有感
2014-04-29赵忠霞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由连云港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一周赴台教育交流考察活动。考察期间,参观了吉的堡教育集团幼儿园及安亲学校、康桥教育集团和维多利亚教育集团。一周的交流考察,来去匆匆。但作为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台湾的学前教育给了我极大的启迪和感动。
一、台湾学前教育的概况
目前,台湾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两种举办形式:一种是公办,一种为私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台湾的学前教育呈现出几乎与我们大陆完全相似的生态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地区的学前教育资源丰富,而偏远的农村地区则供不应求;与其他各阶段的教育相比,学前教育政府投入较少,也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管理:受市场化取向的影响,私立的学前教育迅猛发展。幼儿园收费过高。家长负担过重,等等。
近年来,随着台湾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家长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加之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前教育逐渐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视。政府开始逐渐加大投入,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供优质免费的学前教育服务,保障弱势家庭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同时规范和鼓励学前教育的多元发展,提高了台湾地区学前教育的品质。
二、台湾学前教育印象
(一)以愿景带动幼儿园发展
台湾幼儿园的园舍并不豪华奢侈,甚至可以用娇小来描述,从硬件上看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每所幼儿园的园长在介绍幼儿园的时候,均把幼儿园的发展愿景放在首位,因为这是幼儿园的共同目标。关于幼儿园所做的工作、学校的发展等始终围绕着愿景进行。如康桥教育集团的愿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社会精英,许孩子一个美丽的未来。所有的活动、所有的工作均围绕这一愿景去进行。
(二)处处体现对幼儿的尊重
台湾幼儿园秉承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处处体现对每个幼儿的尊重。在吉的堡幼儿园的展示厅里,陈列着全园每一个孩子创作的作品。整个幼儿园的环境,每一个作品的展出、每一个标识的提供、每一个设施的设置,都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利于幼儿活动的开展,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吉的堡幼儿园的园舍不大,幼儿的卫生间并不像大陆幼儿园一样每班独立设置,而是每个楼层一个。但卫生间在设置上考虑到了孩子的隐私权,做到了男女分开,从小就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并且在蹲位上也同时提供了座厕与蹲厕,便于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三)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
台湾幼儿园在环境的创设和课程的设置中十分注重幼儿的体验。如康桥幼儿园,设置有幼儿专用温水游泳池、户外游戏场、室内运动场及大型球池、艺术课程教室及自然园地种植区等,希望提供孩子一个安全、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其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各种经验。在维多利亚幼儿园,我们看到每个活动室的门口都摆放着几双水胶鞋,据园长介绍,这不是幼儿的雨鞋,而是为幼儿能随时进入到种植区去观察动物和植物而准备的。在康桥幼儿园的户外游戏场地上,我们看到一个小女孩自己把秋千荡得很高,但因为秋千的位置离墙体很近,我们都为小女孩的安全捏一把汗,但孩子却控制自如,玩得很开心。园长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安全问题就不让幼儿去游戏、体验,只有通过各种活动,甚至是可能会带来一点小“伤害”的活动,才能让幼儿获得经验。
(四)注重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台湾的文明程度比较高,不仅表现在城市的卫生程度上,更表现在人们对社会规则秩序的遵守上,这种规则意识的养成是从小、从幼儿园开始培养的。比如在康桥幼儿园的幼儿图书室,我们看到每个幼儿将上个星期在图书室所借阅的图书,用自己的书包装好。自觉地在图书室的门口排好队。依次将图书还到图书管理老师手中,取回自己的图书借阅卡,持卡再去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严格规范的图书借阅程序,使得幼儿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爱护图书的意识都得到切实的培养。
(五)教师拥有敬业精神
与台湾幼儿教师交谈,给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热情、敬业、谦逊。在交谈中,我们感受到他们是在把幼教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对幼儿的每一个行为、每一项工作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思考。他们把与我们的交流作为一种吸取信息和经验的机会,那份执著和认真让我们感受到了台湾的幼教同行们对职业价值的追求。
(六)保教工作细致认真
在台湾幼儿园,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精细。如幼儿入园晨检环节,保健教师细心地为每一位幼儿测试体温、询问健康状况,在晨检的环节对全园幼儿的健康情况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身体稍有不适的幼儿,提倡戴口罩参加活动,这样既保证了不适幼儿的健康,也尽量地减少了对其他幼儿的传染机会。幼儿园提倡幼儿入室换鞋制,在每个活动室的门口都为幼儿准备了鞋柜,幼儿在进入活动室前要把鞋子脱掉,换上拖鞋或赤脚进入,这样既保持环境的卫生也保持活动室的安静,不会打扰他人的活动。
三、启示与借鉴
(一)构建个性化的办园理念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确立了自己的办园思想和教育理念。但我们在确立自己幼儿园的办园理念的时候,往往犯有随大流、人云亦云的毛病,办园的理念不能说明自己的教育追求和文化特征。办学理念应该是一所幼儿园办园的总体指导思想,它不仅反映了该园的教育追求、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而且构成了一所幼儿园绵延流长、兴旺发展的理想支撑和精神动力。我们所考察的台湾幼儿园,不论办园历史有多长。他们都很重视办学理念的设计,并充分体现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校长办学理念,让人一看就能读出一些蕴含的深意。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
(二)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教育中要以人为本,既要把幼儿完全看作是一个完全的人平等尊重,也要把孩子当孩子,尊重其年龄特点和个性的差异。但在我们现实的教育中往往是嘴里念着“以人为本的经”,却做着“目中无人的事”。在教学中用同一的模式去“塑造”每个幼儿,用同一的评价尺度去衡量每一个孩子。台湾《教育基本法》第三条规定:教育之实施,应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原则,以人文精神及科学方法,尊重人性价值,致力开发个人潜能,培养群性,协助个人追求自我实现。在所观摩的幼儿园中,我们从利于孩子发展的环境创设中、从教师对孩子鼓励的评价中、从为孩子提供的丰富的表现活动中体味到了以人为本。我们应该进一步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不仅把孩子当成人,也要蹲下身子,让自己成为幼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幼儿、尊重幼儿。
(三)传承文明礼仪的传统文化
台湾教育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都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对每一位客人的到来和提问都给予热情周到的接待和回答。每离开一所幼儿园时,全体送行成员的“擦玻璃”动作令我们感动不已。孩子们也表现出优雅的文明素养,在校园的每个地方遇到的学生,都会礼貌地向你致意。尤其记得在“世界最高学府”的阿里山香林小学,一位5年级的小学生为了给我们解答问题急忙收起正在吃的食物,整理衣冠认真作答的情景。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古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而现在我们好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所以,要提高礼仪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地位。
(四)幼儿园、家庭、社区要有效协调
我们都知道影响幼儿发展的并不只是幼儿园,幼儿园只是儿童接受教育影响的环境之一,家庭和社区也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教育功能,在社会性方面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幼儿园,因此,我们必须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只有三者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更完整的教育体系,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近来,因为部分家长和社会对学生校园意外事故认识的偏颇,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许多困扰。因为害怕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许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谨小慎微,甚至出现不敢组织相关活动的现象。在台湾的学校,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学生户外活动的内容,比如康桥学校规定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必须完成攀登玉山、游过日月潭等,否则学业考核不合格。可以想象在锻炼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和危险,学生在其中要学会克服和躲避,这更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家校的目标必须高度统一,对学校来说,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是完成这些任务的关键所在。
要使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协同教育得以顺利地实施,关键在于三者必须建立信任、融洽的合作关系。幼儿园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幼儿园的工作者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心理倾向,听取家长意见,帮助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家长了解并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劳动,出现问题要共同商讨解决。此外,幼儿园应与社区的各个有关部门积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从而使社区教育更有效地为幼儿园和家庭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