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学前儿童的鼓励
2014-04-29郭清华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幼儿园里,更多的教师会使用积极的赏识教育来鼓励儿童的正面行为。我国幼儿园中教师常说的“你真棒”、小红花以及各种奖励贴纸就是为了鼓励孩子们产生和维持社会和幼儿园期望的行为。很多老师用心制作这些小奖励,甚至搭上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委实让人感动。
表扬和奖励来源于行为主义,当个体受到正面的刺激,则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延续和增强。表扬和奖励都属于外在刺激,儿童希望得到这些外在的正面认可。而进行教师期望的行为。比如,午觉睡得好,得一颗星:午饭吃得好,得一朵小红花:晨锻做得好,得一张贴纸;集体教学坐得好,得到“某某某坐得真好,我要给他一个大拇指”或“我喜欢某某某坐的样子”的口头表扬。在儿童未达到期望时,教师往往也会有相应的惩罚和批评,希望借助负面的刺激降低儿童的非期望行为。比如,“如果你吃饭这么慢,我就让你去托班”“没有睡觉的小朋友下午不准看电视”“你再不坐好,老师就不喜欢你了”。分析诸如此类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在教师权威下的应激行为变化其实并没有帮助儿童真正内化一些亲社会行为,同时儿童也丧失了自我判断和自我调节的自主性发展。
美国高瞻课程提出的鼓励策略正是基于儿童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自我判断和调节,从而形成内化的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高瞻课程所提倡的鼓励策略分为三类:
1 参与儿童的游戏。当成人参与儿童的游戏时,儿童自然会感到一种认可和鼓励,儿童会想,“肯定是我的游戏太有趣了,所以老师也要玩。”在教师参与儿童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儿童的主动性和主导性被充分尊重和支持,让儿童产生内在的激励和自信心的增长。美国高瞻课程提出独特的灵魂互动法,其核心就在于尊重儿童的主动性学习。灵魂互动法分为四点:
第一,沉默。教师首先不应该惊扰到儿童的工作,而应该静下来慢慢去寻找机会来接近儿童,教师可以通过在儿童附近模仿儿童的游戏方式成为并列式的游戏伙伴。比如,在积木区,成成正在用长方形的积木一层层垒高,教师可以安静进入积木区,在成成旁边使用同一材料同一方法进行积木搭建。
第二,观察。教师安静观察儿童的举动,包括他们如何进行某一特定活动并且解决其中的问题或者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比如,教师仔细观察,会发现成成在搭建积木时注意随时调整积木的摆放,让每一块积木尽量整齐搭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在大积木掉下数次后改用小积木。
第三,理解。教师在接近儿童且不打扰儿童的情况下完成对儿童的观察,根据自己对于儿童发展规律以及对个体儿童的了解,形成对该儿童发展的新理解和对教学的理解。比如,例子中的教师根据观察所得,依照《儿童观察记录量表》(COR),在主动性一栏下找到如何使用材料解决问题,并根据儿童的表现给予第三水平的评估。教师同时可以产生小组活动的初步设想,使用不同大小的积木让儿童进一步探索空间和大小关系,
第四,聆听。教师专注地聆听儿童之间的谈话并且在询问儿童时仔细倾听儿童的各种想法。笔者以为真正用心聆听儿童是十分困难的。首先,教师必须放下自己权威的心态,一心一意虚心地听取儿童的看法和意见。其次,教师必须抑制住随时想加入自己想法和意见的冲动,尊重和遵循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导地位。再次,教师必须管住自己的手和嘴,在儿童需要解决问题时尽量给予他们时间来自主思考。比如,在以上例子中,教师可能听到儿童的私语,“怎么又掉了?”“嗯,大的老是掉,换个小的试试。”“啊哈,小的可以搭在大的上面。没有掉!”教师在一旁认真倾听成成的思考过程,在成成遇到困难的时候保持沉默,并在他解决问题时和他会心微笑,分享他成功的喜悦,并可以告诉他:“你自己解决了问题,让积木继续搭高了。”
2 鼓励儿童描述他们的工作、想法和产品。高瞻课程的主旨是让儿童自己来评估自己的工作,而非成人。通过教育。我们希望儿童自己为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喝彩,让他们通过主动性学习逐步增加自信。在教育中,我们不希望成人作为权威人物,过早把自己的想法与理念强加给儿童,剥夺儿童的自主性思维和判断。在现实中,让孩子们口中的“我们老师说了,我画的鱼很好看”,变成“我觉得我画的鱼最凶猛了,看看这么大的嘴巴,这么尖的牙齿”。或者。孩子口中的“老师说,天应该是蓝的,”变成“我的天是五颜六色的,因为我飞上去把天装扮得很漂亮”。
让儿童自己描述自己的工作、想法和作品,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需要学习等待。特别是儿童在认真地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不应该受到打扰。教师可以进行安静的观察,也可以在一旁进行模仿式活动,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互动。等待也表示教师要等待儿童来告诉我们他们的工作、想法和作品,而不是教师自己立刻表明意见。学前儿童在绘画上的前期涂鸦常常是很难辨别的,但是儿童往往在绘画中有具体的表达。比如,高瞻培训师KAY曾经分享过她在了解高瞻课程之前的一段个人经历,说的是她看到一个男孩的画,说了句,“多美丽的画啊!”结果,男孩很不高兴地回答:“可是这不是一幅美丽的画。应该是一幅可怕的画。”等待,让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儿童,让他们引领我们去体验他们的世界。
第二,需要学习聆听。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他们的语言能力有限,思维组织上可能也会出现零散和跳跃,教师的认真聆听和语言上的复述无疑可以帮助儿童整理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们真实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高瞻课程提倡教师与儿童建立真实的关系,教师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聆听儿童,是对儿童行为莫大的鼓励,也进一步支持了儿童的自主思想。让儿童成为讲述者,而教师作为倾听者,充分尊重了儿童的自主意识,推动了他们进一步的创造性表现和发展。
第三,需要学习询问。首先。在真实的师幼关系中,教师是出于自己真实的询问需求而进行的,而不是随意随口问“你们在搭积木啊?”其次,教师应尽量使用开放性问句,来鼓励儿童描述自己的行为和作品,比如,“你能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吗?”或者“我看到你使用长方形积木进行搭建。接下来你会做什么呢?”
3 使用具体的评论来认可儿童的工作和想法。教师使用不带任何判断性的词汇来组织自己的评论,而且评论是具体客观的语言。尽量使用第一人称来表达自己的看法,给儿童留有自我表述和纠正的机会,
第一,可以是描述所看到的现象。比如,“我看到你使用了很多黄色和蓝色的水彩。黄色和蓝色水彩相交的地方都变成绿色了。”或者,“我看到你用沙子把所有的小钱币都埋起来了。一个都看不见了。”
第二,可以表达儿童行为的效果。比如,“我看到你把积木都按大小归位好了,下次你可以很快找到需要的积木。”或者,“我看到你洗手的时候用了洗手液,不但搓了手心手背,还注意洗了指缝,这样子,细菌都被你赶跑啦。”
第三,可以是复述儿童的观点。比如,“你觉得如果灰姑娘在12点时衣服已经变回去了,不应该有水晶鞋的。”或者,“你认为大灰狼不可能把奶奶整个吞进肚子,因为这样它会撑死的。”
抛开了传统的表扬和奖励,高瞻课程的鼓励策略给予教师一种新的思维和理念,把思维的自主性还给儿童,让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创作,并在这种自主自由的思维中成就他们个性化的成长和创造性发展。在尊重儿童自身思想的基础上,鼓励策略中教师跟从儿童,儿童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尊重儿童对于自我作品和行为的阐释。这种体现儿童主动性的鼓励策略必将帮助儿童:
逐步使用自己的内在激励,自主探索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逐步建立自己的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来主动解决问题或者进行创作:
逐步建立自己的责任感,明白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可以对环境和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逐步提高自己的评判性思维,不盲从权威,学会自己分析和判断。
儿童所面对的明日社会是未知的,他们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创造性思维来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高瞻课程的鼓励让孩子从小明白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对他人和世界产生某种影响,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不是单单为了一朵小红花或者一张贴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