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指南》精神,正确把握“科学探究”内涵
2014-04-29周建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领域中多次提到“探究”。让幼儿园科学活动掀起了探究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更是将科学领域分为“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大块,更加关注幼儿进行主动科学探究。但在贯彻《指南》的过程中,有些幼儿园教师对“科学探究”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存在着一些行为上的偏差。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对“科学探究”的内涵进行探讨。
一、“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但不等同于“动手操作”
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这一观点是幼教界的共识。幼儿园里纷纷提倡“操作学习、做中学”就是科学探究最显性的表现形式。“操作学习、做中学”的学习方式符合幼儿思维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的特点,能够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但有的教师把“操作学习、做中学”仅仅看作是动手操作或幼儿对材料的摆弄,这就走进了误区,绝不能把“科学探究”等同于“动手操作”。
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幼儿很投入、很兴奋地操作材料,似乎幼儿正在通过操作进行学习。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操作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幼儿操作并没有明确的任务或要求,有的幼儿干脆把操作当成了玩耍。例如,我观察的一个科学活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收集了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材料,如石头、木块、橡皮泥、回形针、铁块、泡沫、海绵等,在让幼儿一一辨认后,教师说:“孩子们,你们让这些东西到水中游一游吧。”教师话音刚落,幼儿便一拥而上争抢材料,把材料纷纷丢进了水盆中。有的幼儿还对溅起的水花产生了兴趣,弄得水花四溅。当有幼儿发现海绵开始浮在水面上,后来又沉下去时,兴奋地告诉了教师,教师只轻轻地说了句“你看得真仔细”便没了下文。幼儿操作了一阵儿,教师让幼儿说说哪些东西是沉下去的,哪些东西是浮上来的。最后,教师总结:重的、小的东西容易沉下去,轻的、大的东西容易浮上来。幼儿热热闹闹操作了一阵儿,也许玩得很开心,但这种没有深入理解和思考的纯操作活动对幼儿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指南》中多处提到“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求问题的答案”“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求答案或解决问题”等。因此,科学探究不仅强调动手做,还强调动脑想。如上面的科学探究活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开始部分教师让幼儿猜猜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上来,甚至用疑惑的口吻说:“海绵这么大,回形针这么小,谁在水中会沉,谁在水中会浮?”这才会让幼儿在头脑中产生许多急需解决的问号,激发起幼儿的探究欲望。这时再让幼儿操作,就不是单纯的动手操作了,幼儿的脑袋也参与到探究中来了。此外,针对幼儿操作过程中发现的海绵一开始浮在水面后来又沉下去的现象,教师应该积极追问。鼓励幼儿继续思考和操作,这才能体现《指南》“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行为”的要求。一个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仅仅动手操作是远远不够的,要动脑才能使活动充满意义。
二、“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不是获得知识的“副产品”
《指南》科学探究的目标2是“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这表明科学探究是幼儿要达到的目标,是重要的科学学习内容。从目标2在三个年龄段末幼儿应达到的表现看,能更清晰发现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不是获得知识的“副产品”。把科学探究理解为幼儿科学学习的内容,可引导教师将幼儿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继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使幼儿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使幼儿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下面借助案例“风车转起来”加以诠释:
1 幼儿自由探索各种材料,感知它们产生风的方法
师幼围在一起,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
教师:“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拿去玩一玩,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幼儿自主探索。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本领?”“这些东西和风车有什么关系?”
科学探究首先要“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在这里,教师提出值得探究且幼儿关注的问题,并请幼儿带着问题玩一玩,不仅为后面的探索活动做了铺垫,而且教师的提问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怎样提出问题。
2 出示风车,让幼儿猜一猜这些东西能不能使风车转起来。
教师:“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能让风车转起来吗?它们让风车转动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幼儿猜测,教师在大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环节。猜想是建立在事实和推理的基础上,不是漫无边际的胡说八道。在此环节,教师积极鼓励幼儿运用自己原有玩风车的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而且充分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说说让风车转起来的方法。
教师:“你打算怎样让风车转起来呢?”“除了这些东西,还有什么办法让风车转起来呢?”
幼儿纷纷说出自己的方法,
《指南》提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做计划可以使幼儿养成做事的条理性。计划可以包括用什么方法探究、用什么实验器材、有哪些实验步骤,等等。这里教师通过提问谈话的方式,让幼儿自己说出对实验的想法和做法,不仅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有计划地做事,而且丰富、拓展了幼儿让风车转起来的经验。
4 幼儿进行探究,并记录自己的操作情况。
教师:“它们真的能让风车转起来吗?它们让风车转动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试一试吧!看看谁的方法多而且和别人的不一样,记得把你的发现在记录表中记录下来。”
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探索操作并做好记录。教师以观察为主,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使用吹风机,不过多干涉。(播放背景音乐《我能行》)
这是按照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阶段,是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材料尝试让风车转起来,并探索风与风车转动之间关系的关键时刻。教师此时更多应是观察者,只有幼儿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才可以帮助、引导。
5 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的探究情况,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验证猜测。
教师:“现在请把你的发现说给身边的朋友听一听吧。”
幼儿两两相互交流,
教师:“现在请你们把记录表贴到展示板上来。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你的发现?”
集体交流。展示记录表。
教师再次出示大记录表,验证猜测。教师:“我们现在再来说一说哪些东西可以让风车转起来,风车转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说,教师记录下实验结果。
教师:“刚才你们说吹风机风大,风车转得快:用扇子用力扇时风也大,风车也转得快;用嘴吹、用纸扇、用打气筒时风小了,风车就转得慢。小朋友还发现吹风机吹的风是连续的,风车就一直转,其他的东西产生的风一会儿小一会儿大,风车就转得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有时还会停。”
《指南》指出要“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样做等”。这个环节前一部分教师以倾听、鼓励为主,重在引导幼儿尽情地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这样的交流可以促使幼儿主动表达,同时学习包容、接纳别人不同的观点。接着教师将大家的探究发现在记录表中呈现出来,引导幼儿把最后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作对比。这样的对比可以让幼儿体会到,猜想不是结论,猜测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于幼儿的分析、归纳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能在充分发现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科学概念。教师用幼儿的语言描述、总结风车转动速度快慢的原因和条件,不仅幼儿容易理解,而且可以使问题的结论得到提升。
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幼儿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了解了风车转动速度快慢的原因和条件,同时也学习了怎样进行科学探究。所以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内容。
三、“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
《指南》在科学探究中明确提出三个目标: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从科学探究的总目标看来,科学探究仅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它属于方法技能目标。那么具体到某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如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有趣的影子”,它的目标是:初步体验光与影子的位置关系(这是经验认知目标):在活动中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并描述出影子方向与光的关系(这是方法技能目标):在活动中勇于尝试,积极动脑(这是情感态度目标)。看来科学探究在具体的幼儿科学学习活动中仍然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指南》是幼儿园教育的航标,是幼教工作者的好帮手。在贯彻《指南》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领会其精神,正确把握“科学探究”的内涵,引领幼儿在科学探究中获得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