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马尔默大学课程国际化策略探析
2014-04-29杨心
摘 要:本土国际化是瑞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课程国际化则是国际化过程的主要手段。马尔默大学的课程国际化策略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国际化、课程内容跨文化、学习资源跨国化和教学方法跨界化四方面。借鉴马尔默大学的经验,我国在课程国际化过程中应拓宽课程视野,调整课程结构,引进国际课程和调动国际师生资源。
关键词:瑞典高等教育;马尔默大学;课程国际化;策略
在瑞典,人们普遍认为中学后的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大学学院和提供职业培训课程的机构。瑞典的高等院校有50多所,其中包括16所大学、22所公立大学学院和一些小型私立大学学院[1]。瑞典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始终围绕国际化这一中心主题。瑞典教育、研究和文化部部长雷夫·帕格若特斯凯认为,应从国际化视角改革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使瑞典成为留学生学习的乐土,也使大学毕业生在瑞典与国际劳动力市场中更具有吸引力与竞争力[2]。在瑞典国家高等教育署(S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教育与培训国际项目办公室(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ffice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瑞典研究院(Swedish Institute)等机构的管理和资助下,瑞典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并以可靠的质量吸引着大批国际学生。
一、瑞典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策略概述
与世界很多高等教育机构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国际间流动相比,瑞典国家高等教育署更关注在本国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认为国际化应包括:瑞典师生及职员的国际经历、本土国际化、吸引国际学生、国际合作。这些领域的关键点在于让国内外学生能享受到瑞典的国际化教育。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Bengt Nilsson)把课程国际化定义为:提供国际和跨文化知识和技能,目标在于能让学生在国际和多元文化环境下做出关于专业、社会和情感方面卓越表现的课程 [3]。根据瑞典国家高等教育署对39所瑞典高等教育机构的调查报告(2005),其课程国际化基本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体现国际理念
瑞典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主要有: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为学生能够在国际劳动力市场工作做准备,让毕业生得到瑞典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青睐;提高理解其他文化的意识,培养合格和理想的公民;参与国际学术团体,保证学术质量。[4]
(二)提供跨文化的课程
瑞典很多高校认为,课程设置应强调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理解,尤其是不同文化间的敏感话题,如向学生提供全球道德规范、民族文化等课程;对护士专业开设文化汇集、文化技能和回避性问题课程,并开发跨文化护理培训模式;要求毕业生学习10周的多元文化课程。跨文化的课程使大学受益匪浅,帮助他们与外国学校建立关系网,共同开发一系列课程。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国际师生资源
瑞典的大学普遍使用瑞典语以外的语言教材,使用外语教材可以把国际理念和内容引进本校课程,而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大规模发展为瑞典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例如,某大学通过网络销售课程,并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进行销售和管理,形成了创业模式的课程国际化,如向中国银行提供“欧洲事务”课程;某经济学院创立了附属公司,向80个公司提供130门课程,其中大部分用外语授课;在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署和瑞典协会等机构的资助下,某大学为俄罗斯石油公司的300多名管理者提供关于企业管理的基础课程;一所大学称,他们正与跨国汽车制造商合作,利用远程教育为四大洲相关机构提供有关碰撞安全的课程。
21世纪初,瑞典出国学生数目有所下降,但到瑞典学习的国际学生不断增加。同时,瑞典本地教师出国人数减少,到瑞典研修的教师数量增加。2003年数据显示,从国外到瑞典的客座教师和职员有667人,而瑞典赴国外的教师只有250人[5]。瑞典的高等教育机构充分利用国际师生的经验与思想,促进课程国际化的发展。一些学校鼓励国际学生在课堂上介绍他们国家的卫生服务信息,分享曾经去过的国家的不同教育理念,与本国师生共同参与一系列跨文化和多元文化内容的研讨会,参与对本国学生的课程评价。这些方式可以使国内外师生的思想得到碰撞,有效地提高了国际化课程的效果。
(四)使用外语进行教学
教学活动与语言是分不开的,而语言表达的不仅是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参与者能够通过语言实现不同思想间的流动,并允许表达异议[6]。据某所大学相关统计显示,第一、二学年的课程有70%使用瑞典语,第三、四学年的课程则只有10%使用瑞典语,其余部分使用英语或北欧语言;学校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材,鼓励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使用外语教材。据相关统计,39所高校提供的英语课程(包括硕士课程)共有3000~4000门。其中一所大学表示,只要有一名国际学生选修一门课程,此课程就会使用英语授课。[7]
二、马尔默大学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
马尔默大学成立于1998年,是位于瑞典南部马尔默市的公立大学。学校共有2.5万多名学生,其中有300多名来自中国、智利、南非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8]。学校由5个院系组成,分别是社会与文化系、社会与健康系、牙科系、教育学院与技术学院,这些院系都具有跨学科性质。根据瑞典国家高等教育署的评估,马尔默大学的课程国际化水平在39所高校中名列前茅。2006年,马尔默大学把“面向全民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All)提上发展日程,而课程国际化是实现这一愿景的主要途径,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课程目标国际化
马尔默大学认为,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三方面素质:一是具有国际化的专业或学术能力,能够胜任国际公司的工作;二是具备跨文化能力,能适应多元文化和环境;三是能积极参与本地和全球议题的集体讨论。本特·尼尔森教授提到,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认知目标,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包括外语交流能力、国际商业技能、文化和历史知识等;二是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等。[9]
(二)课程内容跨文化
马尔默大学的专业课程融合了民主、人权、种族、和平与冲突等国际通识内容,成为跨学科的国际课程。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技术学院与社会文化系合作,开发了整合技术与社会科学的课程;考虑到全球气候差异,学生须对不同环境的建筑材料有较深刻的理解,技术学院“建筑环境”课程增加了对不同国家建筑材料和建筑文化的介绍与比较;社会技术领域的课程增加了国际环境法、人权、欧洲一体化等涉及环境、政治等的内容;社会与健康系的学生需要具备文化敏感性,以为他们的临床实践培训做准备,因此其课程与活动多涉及种族交流和文化多样性内容。[10]
公民教育是马尔默大学国际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学校的通识课程主要强调三方面内容:迁移与种族视角,使学生理解迁移、种族、整合和分享的过程如何影响各民族的发展;性别视角,增强学生在不同组织和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意识;环境视角,加强学生对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思能力。专业课程内容与通识内容相结合,是马尔默大学的课程实现本土国际化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师生资源跨国化
图书馆和信息技术服务是马尔默大学课程国际化两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大学图书馆的书籍和杂志大多用英语作为学术语言,并配有专门的工作组共同研究如何满足学生对英语资源的需求,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和纸质资料。学校的国际办公室也在课程方面提供免费服务,如专门为院系提供网络课程并举办研讨会,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马尔默大学30%的本地学生有移民背景,加上国际学生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一项重要的学习资源。学校教师团队也是充满国际化意识的资源。马尔默大学每年都会为教师提供各种跨文化课程,保证了教师团队的国际化水平。
(四)教学方法跨界化
马尔默大学开发了一套“行动教学方法”(Activity-based Teaching Method),通过跨界(跨文化、跨国、跨学科)行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行动教学方法”通过具有说服力的演讲、团队建设等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双语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国际学生和本地学生的需求,如“国际移民与种族关系”项目的课程大部分同时采用瑞典语和英语授课。瑞典政府认为,发展批判性思维对大学教育来说十分重要,而在多样化群体中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马尔默大学的课程把团队合作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鼓励国际学生和本地学生共同分享知识和经验。
三、启示
从本土国际化的角度来看,瑞典的大学能够接收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和交流人员,表明了瑞典高等教育能够满足国际师生对语言、课程内容和各种学习资源的需求。在我国,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稳步扩大(2012年达32.8万人[11]),学生结构不断优化,生源国别日益多元化,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来丰富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活动,另一方面要满足留学生的需要,以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学习。因此,在我国现阶段,课程本土国际化显得十分迫切。
第一,拓宽课程视野,提高课程国际化意识。我国大学在开设课程时提出的目标不应局限于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要迎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着眼于国际公民教育,把课程目标扩展到全球的视角。
第二,调整课程结构,融合跨文化与跨学科内容。只在原有课程上添加国际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我们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把关联性较强的学科及不同文化的议题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文化、思想碰撞的机会,为本国学生在国际社会独具竞争力提供知识准备。
第三,引进外国课程,推行双语教学。我国高校普遍对学生有英语学习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提倡引进国外远程教育及网络课程,提高教师素质,推行双语教学。同时,我们也要积极与企业、政府合作,开发高质量的本土课程,以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充分接触国际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第四,利用国际师生资源,促进学习与交流。每一位国际学生和教师都是一部“活的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师生资源,通过课程制造机会,鼓励他们与本国学生充分交流,以达到促进不同文化间思想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Sverige Utbildnings-och Kulturdepartementet. New World-New University: A Summary of Government Bill 2004/2005:162[J]. Stockholm: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Culture,2005:19.
[2]杨建华,薛二勇. 瑞典高等教育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7(5):78.
[3][9]Bengt Nilsson.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A Position Paper: Internationalising the Curriculum[R].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AIE), 2000:22,23.
[4][5][7]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weden[R]. 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2005: 20-21,47,53.
[6]Hanneke Teeken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lassroom.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 Position Paper[M]. EAIE, 2000:32.
[8]Malm University, Sweden-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EB/OL].http://www.mah.se/english/About-Malmo-University/Facts-and-figures/,2013-10-28.
[10]Solveig-Karin Erdal. Mapping of Exampl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t Malmo University[Z]. Malmo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Office, 2005(6):12.
[11]教育部2012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303/148379.html, 2013-10-28.
编辑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