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
2014-04-29白刚
首首先,我介绍下日本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1949-1978年,日本国立大学入学考试由各个大学自行组织实施,每年3月举行。日本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大学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简称共通一次考试)始于1979年1月,到1989年1月一共实施了11次。日本所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的报考者都要参加此次考试,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现为独立行政法人)负责实施。前8次共通一次考试的科目包括国语、数学、理科、社会、英语5个学科7门科目,满分1000分。考生根据考试结果,只能报考一所国立大学或公立大学,并参加大学组织的第二次考试,最终确定是否被录取。1987-1989年,共通一次考试每年都有所变化。为减轻考生负担,考试科目变为5个学科5门科目,满分800分;考生的选择面也更广了,最多可以报考3所大学(3个学科专业)。尽管如此,共通一次考试仍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批评,例如,“使考试地域更加恶化”、导致大学不恰当的等级化等。
其次,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大学入学中心考试”。1990年,共通一次考试更名为“大学入学中心考试”。中心考试自1990年实施至今,是日本所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大部分私立大学招生的参考依据。90%的私立大学、100%的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招生时要求考生参加中心考试,考生根据拟报考学校的要求选择应试科目。中心考试共设国语、数学、理科、地理历史、外语5个学科,全部采用客观题形式,没有主观描述题,每科考试时间60分钟。由于担心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几乎所有的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都要求考生参加5个学科7门科目(合计950分)的考试。中心考试成绩的利用方法因大学而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中心考试单独判定型,即仅根据中心考试结果判定学生是否录取;中心考试加二次考试型,即综合中心考试结果与二次考试(大学举行的小论文考试、面试等)进行判定,绝大部分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都采用这种方式;中心考试加权计分加二次考试型,即对中心考试的部分科目加权计分,将所有科目的总分压缩至25%~75%不等,与二次考试的结果相结合对学生成绩进行判定,京都大学等院校采用此方式;中心考试独立利用型,即仅在第一阶段选拔时参照中心考试结果,最终是否合格仅根据二次考试结果进行判定。私立大学招生途径较为多样化,如何利用中心考试成绩,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做法,一般要求每个科目得分达到60%。除利用中心考试成绩外,私立大学还有推荐入学等其他方式。中心考试自1990年实施以来,约92%的日本高校(包含私立大学)将其作为选拔学生的途径,渐渐背离了“测试学生基础学力”这一设立初衷,并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中心考试一年举办一次,无法全面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业水平,有“一考定终身”的嫌疑;二是由于报考大学的需要,考试辅导产业和大学收集并分析大量的考生信息,导致了社会上对大学、院系学科排名的固定化认识。为此,针对高考这一社会高度关注的课题,日本政府着手推进改革。参照法国的高中会考以及美国的SAT考试等做法,提出了“达成度考试”的设想。
接下来,我就为大家介绍日本中心考试向达成度考试的转变。为推行教育改革,日本首相设立了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机构(日文名称为“教育再生实行会议”)。作为首相咨询机构,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由首相、文部科学大臣等政府官员及日本社会各界代表共18人组成,现任会议主席为早稻田大学校长镰田薰。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的目标之一是向首相提交包括达成度考试在内的新大学入学系列考试制度方案。经过多次讨论,该机构于2013年向首相提交了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即废止中心考试,设立达成度考试,同时根据难易程度和目的不同,把达成度考试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级别,均可在高中阶段多次应考。基础级别考试在高二和高三阶段进行,用于测试学生高中阶段的学力水平,以促进学生学力的提高。因现有招生方式,如“推荐入学”“AO(Admissions Office)入学”(大学以面试、小论文等形式为主的自主招生)等不问学力,未来基础级别考试将更多用于确认学生学力水平,作为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发展级别考试在学生高三毕业阶段进行,取代现有中心考试,作为高考时的一般入学资格考试。此考试合格后,各大学将自行举行第二次本校录取考试,通过论文写作、面试、高中阶段平时表现等多个方面评判考生可否被录取。此项改革动向不仅使各高中必须采取相应调整对策,日本的高考产业也将因此受到重大影响。有人担心一年多次考试有可能加重高中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挤压课余时间。为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将就考试实施时间和运营体制等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讨论。为减少对现今高中生的冲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达成度考试最快将在五年后开始实施;又有文科省官员表示,是否能实施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