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女性教育家蒙台梭利与皮慈高尼 现代教育思想的比较
2014-04-29文/桑德拉.克里斯汀译/彭慧敏
摘 要:20世纪意大利教育学发展的特征表现为女性对教育的热情的高涨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一时代的许多杰出女性积极投身于教育学的研究,她们用爱、关心和寓教于乐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发展。其中有两位代表人物,蒙台梭利与皮慈高尼。玛利亚·蒙台梭利是当时的一位新女性,她在教育学和科学界树起了女性解放的旗帜。约瑟芬·皮慈高尼则于1927年在米兰创建了一所新学校——黎诺瓦学校(Rinnovata)。在当时科技革命的巨大影响下,女性在意大利教育学研究、教师培训、儿童培养等方面颇有建树。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和皮慈高尼的新学校根植于介于意大利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教育理念之间。同时,欧洲范围内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为女性主导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国际化的视野,并推动了意大利学校的重建。
关键词:儿童教育学;实验方法;性别教育;目标教学;学校教学法
一、教育学研究领域性别差异趋势的扭转
20世纪的意大利,从事教育学研究的多为男性,而从事教育实践的多为女性。这一情况在21世纪初有了很大转变。21世纪初,意大利女性在大学中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人数有了很大增长(见表1)。
以母亲和女教师为代表的女性教育家在近年来已经成为意大利教育界的典范。蒙台梭利,作为20世纪的新女性,举起了教育学界女性解放的旗帜,获得了学界的认可。当时,女性在大学里从事教育学事业非常困难,受过教育的女性通常向往在中小学获得一份稳定的教学工作,而不是在大学里从事教育研究。因此,甚至到了1970年,女性在大学里接触到的教育学都是由男性所教授的,而后再由女性对家庭教育或中小学教育产生影响。
“男性从事教育学研究—女性从事教育实践”,这一议题并不是对男性和女性智力的挑战。对于更好地培养一个人来说,两者的参与都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男性和女性在生物特征、文化和社会观念上都存在差异,而女性在教育方面有远超男性的责任心、热情、爱心和敏感度。
二、两位女性先驱建立了
两种不同的新教育学理论
玛利亚·蒙台梭利与约瑟芬·皮慈高尼是意大利同时代的两位女性教育家的典范,她们已经被载入欧洲教育年鉴。两位教育家都致力于新的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验,然而她们的思想理论几乎是两条平行线,并没有交集。蒙台梭利认为,实验教育学是基于教育科学的方法;而皮慈高尼则把实验教育学作为教学目标。
1907年1月6日,蒙台梭利在罗马平民窟建立“儿童之家”,结合自身医学和哲学知识背景,运用独特的方法对那些出身贫寒的儿童进行实验性教学,并于1909年著《教育科学的方法》(Il Metodo della Pedagogia Scientifica)一书。她不但是教育家,也是一名演说家,通过演讲广泛传播她的教学法。一时间,“儿童之家”和《教育科学的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
皮慈高尼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名教师,她致力于传播一种新学校模式。她于1907年开始构思建立新学校,并于1911年在吉索法(Ghisolfa)建立了实验学校。同年,她发表了《根据实验方法重建学校》(Scuola Rinnovata Secondo il Metodo Sperimentale)的公开演讲。此后不久,借着米兰市政府推动扩大和深化教师培养计划的有利时机,皮慈高尼研究所成立。这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旨在向学校传播教学法和提供教师培训。1927年,她在米兰创办了黎诺瓦学校,这所学校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三、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诞生和传播
(一)蒙台梭利的学术经历促使她由医生转变为教育家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史上第一位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女性鲜有学习机会,更不用说取得学位了,而获得医学学位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在那时,医学是一个绝对属于男性的领域。正是蒙特梭利的医学知识引发了她对教育学理论的思考。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大脑就像海绵一样。因此,她不敢对大脑所要吸收的东西掉以轻心,她认为教育应该放在整个人类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结构的背景下综合考虑。
蒙台梭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将研究重心从医学转移到教育学。在1902和1904年间,她被罗马大学哲学系录取,师从拉伯里奥拉(Labriola)、克里达洛(Credaro)和巴切洛帝( Barzellotti)。拉伯里奥拉、巴切洛帝和克克里达洛分别在罗马大学教授哲学理论、哲学史和教育学。拉伯里奥拉专注于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巴切洛帝专注于科研,而克雷迪专注于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体系。这就是为什么蒙特梭利不但对教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自发地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学进行阐释。
期间,蒙台梭利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医学、社会政治和女权主义运动交织在一起,最终促使她成立“儿童之家”进行教育实验。“儿童之家”可被看作是她年轻时代在教育学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她的教育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新教育运动具有积极意义。
(二)蒙台梭利教学理念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教学实验收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在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且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蒙台梭利所著的《教育科学的方法》一书,1912 年在美国出版,随后很快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其他国家和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蒙特梭利并没有在大学作为一名教育学教师任教,但她利用演讲和培训,传达给世界一个新的具有自治、独立、自由、和平等特征的教学法,并将此融入了女权运动。在当时的美国,由帕克(Parker)和杜威(Dewey)所倡导的进步教育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蒙特梭利所倡导的慈善教育理念迅速被民主社会所接受。“儿童之家”使人相信,通过对贫民窟儿童和贫困地区贫民的教育,有望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四、皮慈高尼教学理念的诞生和影响
(一)皮慈高尼对建立新学校的论述
尽管皮慈高尼和蒙特梭利同处一个时代,但皮慈高尼的经历又是另一个故事。
关于重建新学校的关键问题,皮慈高尼描述道:“现有的学校只关注智力的培训,而忽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我试图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学校,许多人认为我的想法非常奇怪,但我并不气馁。通过直接对学校的研究,我很快了解到小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当时(1907年),我听从内心的声音,形成了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应该建立一所新学校。我看到了这所新学校的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我看到了孩子们如何在里面活动;我看到了所有的光与美洒在孩子们身上,他们通过生活的体验,塑造思想和精神,从而形成人生理想”。皮慈高尼畅谈她的梦想和乌托邦式的新学校,想象着她的新学校的环境和新的教师。“了解儿童心理学,懂得传播各种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标准,对儿童充满极大的兴趣等,在我看来,是一位真正的新小学教师所不可或缺的素质”。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心理和生理的体验、工作室、户外课堂等,是新学校培养儿童的基本构成要素,这与应试教育强调死记硬背是截然不同的。在介绍教学的基本准则和计划时,皮慈高尼写道,“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我的教育理念和精神的写照,旨在推进新教育的发展”。新学校的建立,是她落实这一想法的具体呈现。“对于我来说,生命是有限的,而新学校则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因为这里的实验与工作使人生充满了意义”。
她又写道,“让我们停止空谈,开始实干,这是我的座右铭。我这样构思新的学校:教师教事实,学生从做中学。教师把所有基本的事实展现给学生,或者学生主动了解这些实事,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习是有序的,它将成为生命之源”。“如何逐步实现教育个人和改造社会是学校的责任和巨大的价值所在”。
(二)皮慈高尼新学校设计的比较视角
皮慈高尼认识到有从里到外对学校进行彻底改革的必要。她研究了美国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各种学校的教学经验。她了解到美国学校是如何将自己塑造成为真正的、现代的、科学教育的沃土。美国学校教育反对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的灌输,重视基于对事实和现象的观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她列举了美国的欧贝斯学校(O. Buyse)、汉普顿学校(Hamptom)、户外英文学校(Letchwork ,Garden City)、阿博茨霍尔姆学校(Abbotsholme)和实践教学工作室;她借鉴了德国教育学家利茨(Lietz)1898年创办的乡村教育之家(Landerziehungsheime)在19世纪进行的公民教育实验;她借鉴了在法国具有代表性的德莫林(Edmond Demolins,1852-1907)创办的罗什斯学校(?魪cole des Roches);此外,她还借鉴了瑞士的沃慈出林学校(Waldschulen)、瑞典的实验室和俄国托尔斯泰(Tolstoi)建立的加斯那加坡杰拿学校(Jasnaja Poljana)。
男女同校和把性教育引入学校是皮慈高尼的创举。这也可能是基于实验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差异性价值的争论的成果。皮慈高尼力主女性具有接受完整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三)皮慈高尼新学校运动的社会反响
路易基·罗马尼尼(Luigi Romanini )在他1956年出版的《教育基本原则》(Linee Fondamentali)中写道:“皮慈高尼在学校的教学更值得一提,她从教育实践中归纳出教育学理论,而不是先入为主地把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演绎。”罗马尼尼总结道:“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在教条主义中徘徊过之后,在过去的几年里,终于实现了‘学校教育学’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对此,皮慈高尼的贡献毋庸置疑。”
G·隆巴多·雷迪斯(G. Lombardo Radice)对新学校运动的评价强调了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在其中所展现的创新力;克雷迪对皮慈高尼的实验大加赞赏,认为这是小学改革的模式;秦梯利(Gentile)的教育改革和由雷迪斯负责的小学计划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学校运动的启发。事实表明,皮慈高尼提出的方法直到今天仍对教师培训有启发意义。
五、两位女性先驱的异同
蒙台梭利和皮慈高尼生活在同一时代,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她们在教育学方面的理念和成果没有交集?
首先,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她们忙于提炼各自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并且没有进行相互之间的辩论,而且两者的理念并无冲突。其次,毫无疑问,一个接受的是医学教育,一个接受的是教师教育,这是她们对教育和社会的贡献有所不同的决定因素。此外,蒙台梭利是一位公众人物,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她的学术生涯中,非常注意国际形象,并寻求官方文化的认同。而皮慈高尼则是一位致力于学校工作的女性,她积极号召知识分子、官员、赞助商和企业家参与教育改革,针对当时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重建的创新设计方案。
虽然两位女性先驱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但是她们仍然有共同之处:她们有着对生活的信念,遵照理性与良知、科学与信仰,实践着自由与民主。从她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没有对“人”的概念的理解,任何方法和学校都无法存在;在寻求更好的教育的过程中,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取得了无数次的胜利。
注释:
①来源:www.miur.it, 2007。
参考文献:
[1]Babini V. P., Lama L., Una “donna nuova”. Il Femminismo Scientifico di Maria Montessori[M]. Franco Angeli, Milano, 2003.
[2]B?觟hm W., Más allá de María Montessori[M], Amigo del Hogar, Santo Domingo, República Dominicana, 2000.
[3]Rossi Cassottana O., Giuseppina Pizzigoni. Oltre il Metodo: la “teorizzazione nascosta”[M]. La Scuola, Brescia, 1988.
[4]Laeng M., Proposta di un Manifesto per una Pedagogia Strutturalistica Neomontessoriana. Proposed Manifesto for a Neo-Montessori Structuralist Pedagogy[M].Edizioni Opera Nazionale Montessori, Roma, 1997.
[5]Montessori M., Educazione alla Libertà, a Cura di M. L. Leccese Pinna. Laterza[M], Bari, 1986.
[6]Opera Pizzigoni, Statuto. Approvato con R. Decreto 28 settembre 1933, XI, n. 1460, A Cura dell’Ufficio di Propaganda[M]. Tipografia Ettore Ferraboschi, Reggio-Emilia, 1934.
[7]Pizzigoni G., La Scuola Elementare Rinnovata Secondo il Metodo Sperimentale[M], Paravia C., Milano, s.d.
[8]Pizzigoni G., Linee fondamentali e Programmi e Altri Scritti[M], La Scuola, Brescia, 1956.
[9]Pizzigoni G., Linee fondamentali e Programmi della Scuola Elementare Rinnovata Secondo il Metodo Sperimentale[M]. Paravia C, Milano, 1922.
[10]Pizzigoni G., L’insegnamento Oggettivo[A]. Estratto dalla、“Rivista Pedagogica”[C] Diretta da Luigi Credaro, anno XIII, fasc. 3-4, Tipografia della Scuola Rinnovata, 1929.
[11]Pizzigoni G., Scuola Nuova Maestro Nuovo Scolaro Nuovo[M], A Cura dell’Ufficio di Propaganda dell’《Opera Pizzigoni》. Milano, 1937.
[12]Scocchera A., Maria Montessori. Una Storia Per il Nostro Tempo[M], Edizioni Opera Nazionale Montessori, Roma, 1997.
编辑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