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色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初探

2014-04-29赵海峰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7期

摘 要:立足历史考察以色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从以色列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欧美国家的关系、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犹太文化的传播等方面,对以色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色与成功经验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以色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

犹太民族向来以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著称世界,在犹太人漫长的流散历史中,教育活动与宗教活动一起被视作不可或缺的神圣行业,在他们看来,教育是犹太民族富有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永不衰亡的唯一保证。以色列建国以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振兴犹太民族的重要手段,承载着犹太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色列高等教育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举措,更成为诸多发展中国家效仿的对象。在犹太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以色列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凸显国际特征

马克思曾称犹太民族为“早熟的民族”。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早期阶段,或苦于战乱,或兴于商贸,犹太人已不自觉地开始介入与西亚、北非和欧洲民族的广泛交往中,成为与外界接触最频繁的民族之一,为其民族文化率先埋下了“世界性特质”的因子[1]。在此影响下,以色列高等教育体系自建立起就不断凸显国际色彩。

(一)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推动以色列的大学建立

从历史发展来说,以色列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世界犹太民族的复国主义运动联系紧密,它既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推动的结果,也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一部分。19世纪末诞生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购置土地等手段,控制了巴勒斯坦境内耶路撒冷附近的一部分地区,并逐渐建立了犹太人定居点。为了完成建国梦想,同时为即将新生的以色列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建立一所犹太人大学成为犹太人复国大业的现实需要。1913年,维也纳第十三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上通过了在犹太人定居点建立大学的提议,同时成立了大学基金会[2]。在犹太人的共同努力下,以色列理工学院和希伯来大学于1924年和1925年相继成立,以色列高等教育体系自此开始建立与发展。

(二)以色列大学的建立源自世界各国犹太人的支持

以色列大学的筹建倾注了犹太民族的心血,遍布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上的大力支持,为以色列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得益于此,在大学建立之初,以色列高等教育体系已具有较强的国际性。

1.以色列大学建校所需的物资来自各国犹太人的慷慨捐赠

1913年,第十三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将建立犹太人大学作为议题进行了讨论,德国犹太人大卫·沃尔夫森(David Wolffsohsn)为犹太人大学的建立提供了10万马克的捐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犹太人伊扎克·古德布格(Isaac Goldberg)也将从一位律师手中买下的一片土地,捐献给希伯来大学作校址[3]。正是犹太民族的力量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汇聚以色列,才使得犹太民族的大学梦想能够逐渐以具体的物质形式展现出来。

2.以色列大学人员构成国际化

建校之初,以色列的大学就十分注重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招揽著名学者。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发出的“建立犹太民族大学”的号召,首先得到了一批世界知名犹太学者的响应,其中一些学者担任大学的领导人。比如,希伯来大学成立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长期担任该校的学术委员会主席,化学家魏兹曼(Chaim Weizmann)担任该校第一任董事会主席。数学家沙皮拉(Hermann Schapira)、植物学家瓦尔堡(Otto Warburg)等著名学者也积极投身于以色列高等教育,为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色列大学的学生大多是世界不同地区的犹太移民,主要来自西欧、苏联以及阿拉伯地区。

3.以色列大学的发展理念彰显国际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的大学成员,无论教授还是学生都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具有相同宗教信仰和传统的犹太人,又拥有不同国籍,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国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个特色对以色列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大学组织与管理方式、课程设置、教授聘任等方面。例如,在魏兹曼和爱因斯坦等大批拥有德国大学教育背景的犹太复国运动领导人的影响下,以色列建国前成立的三所高等院校,即希伯来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魏兹曼科学研究院①,在教育模式上主要效仿德国的精英化教育模式,普遍具有重视科研,强调学术自由,注重研究生教育,自由支配预算经费等特征。这一教育模式一直沿用至20世纪70年代,才转向移植美国大众化的教育模式,使高等教育模式逐渐层次化与多样化。

总的来说,以色列高等教育体系自建立之初就已经埋下了国际化的种子,国际化理念成为推动以色列高等教育体系持续发展的强力引擎,其国际化发展的举措也成为以色列高等教育极具特色的一大亮点。

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自然环境恶劣、周边局势动荡的现实条件下,为维持犹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以色列一直注重与西方国家保持密切联系。二战后,随着欧美裔犹太人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崛起,这种联系进一步加强。二战后世界人民对犹太人遭受苦难的普遍同情,也为以色列争取到了大量国际援助,包括对高等教育方面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科研合作的加强,大大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以色列大学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发展本国高等教育,与欧美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选派外籍教师、学生互访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一)高等教育发展经费重要来源

以色列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向来不遗余力,其投入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达2%,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8%。同时,以色列人均高等教育经费达到11494美元,在世界先进国家中也是名列前茅。[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支出日益增长,以色列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只能解决大学年度支出的60%左右,其余部分则需要大学自筹[5]。筹集国际资金是以色列大学解决资金缺口的一大途径,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国际机构获取科研基金,二是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基金会筹集贷款。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1995年的年度报告显示,1990~1995年,该校共筹得资金1.18 亿美元,其中仅有2291.6万美元来自本国,其余全部来自国外。[6]

(二)与欧美国家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除资金支持外,提供优秀人才和技术专家是欧美国家援助以色列的另一重要举措。由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英美等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对以色列人实行了全面开放政策[7]。与此同时,以色列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也在本国大学与欧美著名大学之间“牵线搭桥”,为本国优秀人才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以色列各大学还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优势,派遣大量师生前往英美等发达国家访问学习、参与科研合作。以色列大学的高级教师和研究员常常利用暑假或学术休假的机会,去欧美著名高校从事合作研究,实地追踪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丹·舍特曼(Dan Shechtman)于201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正是得益于1981~1983年假期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合金研究时的发现。[8]

另外,以色列大学鼓励本土学生前往欧美等国家接受教育,广泛了解各国知识,有高达65%的大学毕业生接受了国外教学实习[9]。与欧美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以色列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培育了具有强大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进口高等教育,立法监督教育质量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致使大批苏联犹太移民涌入以色列。随着移民人数大量增加,以色列国内人口、种族情况日益复杂,为了新移民尽快适应以色列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以色列政府鼓励民众接受高等教育。但同时期以色列国内仅有7所大学,以及为数不多的地区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远不能满足国内民众对高等教育迅速增长的需求,许多学生只能到国外上大学,其中大部分学成之后并未归国,造成了严重的资金、人才流失于海外的现象。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状况,以色列政府借助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优势,鼓励国外高校在以办学,同时推动本国高校与世界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活动,以满足国内教育的紧急需求。

(一)以色列积极进口高等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政府开始允许国外高校在以办学,设立教学点并授予学位,英美等高等教育强国相继进入,最高峰时以色列境内的海外办学点多达41所,年创造价值1.8亿美元[10]。以色列进口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实际上,以色列高校更倾向于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促进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海外高校也认为独立办学需要面对诸多当地的问题,相比之下,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更加快捷便利。以色列教育主管部门也认同应重点发展由高等教育理事会批准和指导的联合办学。为了提高国际化水平,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以色列大学积极与海外著名大学展开合作,开设国际班并推出一系列国际课程,比如,特拉维夫大学卡纳提商学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科洛格商学院联合举办的工商管理国际项目。巴伊兰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相继推出了与海外大学合作举办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课程。

引进海外办学和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使以色列能够借助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弥补本土高等教育体系的不足,并满足国民迅速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据相关统计,以色列引进的海外办学以及联合办学项目共吸纳了近4万名大学生,占到以色列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11]

(二)立法监督进口高等教育的质量

在引进海外办学的初期,国外高校在以开办分校及其与以大学联合办学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由于相关立法监督滞后,一些海外非法院校与以色列的不法中介相勾结,制造了数起学术腐败和贿买文凭的丑闻。比如,有些外国大学在尚未得到以色列高等教育理事会的授权或允许的情况下, 就在以设立了分校并开学授课。为遏止引进海外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现象,以色列政府开始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法律,对其进行严格约束和监督。

1998年,以色列国会通过《高等教育理事会法(修正案)》第11条,强调以色列的任何办学机构与境外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办学活动,都必须通过高等教育理事会的批准。获得办学许可证的外国高等教育机构,方可在以色列开设分部或分校,并接受高等教育理事会的监督。此外,在正式授予办学许可证之前,高等教育理事会为在以办学的外国教育机构先颁发临时许可证,若能达到法律规定的办学条件和标准,即可获得正式许可证。

在高等教育理事会的严格管理下,19所不合规定的学校相继被关闭。如今,在以色列独立办学的海外高等教育机构共有25所。对获得正式办学许可证的外国大学,以色列依法承认其授予在以分校学生的学位证书,并且在此类教育机构中获得学位的以色列学生,也将与以色列其他大学生一样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

四、注重吸引各国人才,着力传播以色列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以色列自建国起就面临周边众多阿拉伯国家的敌视,减轻和消除生存危机,创造并维护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一直是以色列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正如1925年,赫尔伯·塞缪尔在希伯来大学开学典礼上所说的,希伯来大学是巴勒斯坦各民族和平的手段与工具。国际间的高等教育交流,不仅是“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还是传播民族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和发展民族友谊的重要途径。

1.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吸引国际优秀人才

为了扩大影响,改善以色列在国际政治中的孤立环境,以色列政府一直注重和鼓励国内著名的7所大学招收国际学生。为此,以色列高等教育理事会每年拨款资助一批国际学生来以攻读博士学位,资助国际学者来以从事博士后研究。以色列外交部专门设立了国际学生奖学金,通过双边政府合作或是单向资助的手段,每年招收一批国际学生和访问学者以及进修生,特别是来自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我国是以色列单向提供奖学金的十个国家之一,以色列每年向我国提供三个博士后研究奖学金的名额。近年来,我国有超过400名留学生在以色列攻读学位。

以色列的大学在吸引国际学生方面也表现得相当积极。1998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向我国提供了100名博士后奖学金。本-古里安大学的卡兹国际沙漠研究学院也凭借在沙漠研究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适合国际学生的硕士课程,并为特别优秀的学生提供学费和生活资助。希伯来大学与魏兹曼科学研究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际化发展,其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高达8%和10%,成为以色列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两所高校。以色列理工学院也专门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吸引毕业于世界优秀高校的学生。

2.政府搭建平台,推动高等教育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以色列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和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活动。1958年,为与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教育交流,争取国际理解和同情,新生的以色列建立了隶属于外交部的莫沙夫国际合作中心。该中心主要通过开展项目援助的方式,依托本国在科研与教育上取得的成就,与第三世界国家相互交流,分享科技成果,培训相关技术人员。课程内容涉及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区发展、医药与公共卫生、农村与城市发展等。莫沙夫项目的培训多为以色列诸高校分担承办,此举充分利用了大学资源,客观上推动了大学的国际化发展。除此之外,在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以色列的大学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关系,就共同面临的地区发展问题开展科研合作,并吸收阿拉伯国家的学生到以学习和研究。

3.注重犹太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作为世界唯一以犹太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以色列无疑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出于对犹太民族文化的保护还是政治目的,以色列大学都特别注重本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为宣传犹太文化,增进不同民族间的沟通和理解,以色列各高校在设置国际课程时开设了一些犹太文化的基础课程。譬如,希伯来大学开设了希伯来语言班、以色列考古、以色列历史和地理、中东研究等课程。研究生学位还设置了犹太文明、圣经与圣经世界、宗教学、现代中东历史文化、以色列社会与政治、犹太教育等课程。

总的来说,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潮流,注重加强与世界各国在人才、信息和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使以色列高等教育在挖掘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建立高新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动以色列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持久动力。从整体上看,以色列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较为科学和卓有成效的,以色列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进行认真总结、研究与借鉴。

注释:

①原名丹尼尔-谢伊夫研究院,1949年正式更名为魏兹曼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倩红.以色列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3]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

[4]徐启生.以色列教育支出知多少[N].光明日报,2004-10-13.

[5][8][10]陈滕华.为了一个民族的中兴:以色列教育概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徐向群.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7]杨光.中东的小龙——以色列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9][13] 中以留学:2012中国留学生人数快速扩增[EB/OL].http://www.mbatrip.com/guoji/201301/35320.shtml,2013-10-20.

[11]葛正明.进口高等教育—以色列涉外办学的做法及经验[N].中国教育报,2001-03-31.

编辑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