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全纳教育的实施策略及面临的问题
2014-04-29巢虹玉
摘 要:南非是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世界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中,南非积极地宣传和推广全纳教育理念,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全纳教育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基于南非全纳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南非全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实施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南非;全纳教育;特殊教育
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颁布了《萨拉曼卡宣言》(Salamanca Declaration),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概念。在“全纳教育”理念支持下,每个儿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是个性和需求多样化的表现,学校不应该将他们隔离起来,而应该接纳并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南非将“全纳教育”理念迁移到国内,形成了特有的教育观,并以此指导普通教育向全纳教育的过渡,目前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纳教育体系。本文将结合南非全纳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分析其实施策略及面临的问题。
一、理念及目标
南非全纳教育不仅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纳入主流教育,还把全纳教育的因素融入公平、人权、自由等问题。南非全纳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为所有青少年儿童提供学习的机会;调整教育结构,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年龄、性别、种族、阶级、语言、是否有心理和身体障碍等);重视学校教育之外的家长参与和社区合作;改变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适应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参与,减少学习障碍。
根据2001年《教育白皮书之六:特殊需求教育——构建一种全纳的教育与培训体制》(Education White Paper 6:Special Needs Education- Building an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南非政府为全纳教育的发展制定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1]。短期目标主要包括:开展全纳教育计划的全国宣传;增强对弱势儿童群体的关注,如少年犯、童工、残疾儿童、失学儿童等;在全国9个省设立试点,将30所特殊学校转变为资源中心、将30所小学转变为全纳学校,成立30个基于区域的支持团队(District-Based Support Teams,DBSTs);在基础阶段(Foundation Phase,1~3年级)建立学习障碍早期识别和干预系统;在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同时进行全纳教师培训。中期目标指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与高教机构应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发现学生(特别是残疾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计划,安置失学儿童;加强新型特殊学校、全纳学校、基于区域的支持团队的建设。长期目标明确指出:在20年内建成380所新型的作为资源中心的特殊学校、500所全纳学校或学院,为28万名失学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二、实施策略
《教育白皮书之六:特殊需求教育——构建一种全纳的教育与培训体制》中明确概述了改变整个全纳系统的六大战略[2]。第一,在主流教育中纳入由管理组织、监管机构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全纳教育模式,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包括残疾学生)进行早期干预。第二,动员大量残疾儿童及弱势群体失学儿童等弱势儿童入学。第三,在20年内分阶段将500所小学转化为全纳学校,并将这些学校作为全纳教育示范的实践基地。第四,建立基于区域的支持团队,提供综合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服务。第五,加强和改进特殊学校,使其向资源中心转变。第六,向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宣传全纳教育的方针和计划。
(一)政策保障
南非全纳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相关的法规政策为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南非重视全纳教育的立法工作,以法规政策为依据对全纳教育实施科学管理,如《教育白皮书之一:教育和培训》(Education White Paper 1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1995)、《南非共和国宪法》《南非学校法》《教育白皮书之六:特殊需求教育——构建一种全纳的教育与培训体制》等法规政策的制定。《教育白皮书之一:教育和培训》指出,新民主政府的教育应做到“机会平等和消除歧视”。《南非共和国宪法》在人权部分确立了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支持全纳教育的几项重要基本权利。《南非学校法》规定,普通学校和相关支持服务机构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提供无障碍设施。南非学者针对该国教育及培训领域中出现的对残疾学生的支持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促进了新教育政策——《教育白皮书之六:特殊需求教育——构建一种全纳的教育与培训体制》的出台。《教育白皮书之六:特殊需求教育——构建一种全纳的教育与培训体制》指出,要改造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其更加高效、公平、公正,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就近入学。另外,该政策希望通过全纳教育模式,使南非社会更加尊重多样性,特别是尊重边缘化和被排斥的残疾人,促进全纳学校、全纳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发展。
(二)项目推动
2000~2003年,丹麦政府资助的丹麦国际开发局项目(The Dan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DANIDA )和芬兰政府资助的南非—芬兰教育合作项目(The South African/Finnish Cooperation Programme in the Education Sector,SCOPE)这两个大型全纳教育试点项目,为南非全纳教育政策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1.丹麦国际开发局项目
丹麦国际开发局项目是南非第一个国家级全纳教育试点项目。2000~2003年,南非教育部和丹麦国际开发局在南非西北省、东开普敦省、夸祖鲁-纳塔尔省推行了该项目[3]。丹麦国际开发局项目对上述三个省“良好示范”的全纳教育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对课堂,学校,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关系,全纳学者,区域支持,中央、省级和地区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结合全纳教育实践经验,丹麦国际开发局项目报告对南非全纳教育的政策推行、领导管理、支持来源、部门协作、社区合作、学者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指出了南非全纳教育的运行情况、面临的挑战以及经验教训。南非教育部根据项目结果,制定了下一阶段(2004~2009年)全纳教育的实施纲要。
2.南非—芬兰教育合作项目
2000年2月~2003年12月,南非—芬兰教育合作项目在姆普马兰加省和北开普敦省实行,其主要目的是推进高等教育、信息教育和全纳教育。四年间,南非—芬兰资助项目总资金达620万欧元,其中170万欧元用于全纳教育。南非—芬兰教育合作项目在两个省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项目结束时,姆普马兰加省三个地区和北开普敦省四个地区的试点学校数量分别达到了10所和11所,试点学校的班级学生数量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执行[4]。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全纳教育的理解,这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另外,项目还为家长提供了在试点学校进行培训的机会,家长参与和社区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纳教育的实施。项目的成功实践提高了所有学生的参与度,学者们根据该实践经验写成的全纳教育实施策略在全纳教育政策的继续推行中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三)教育支持系统
南非全纳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南非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的大力推进和指导,全纳学校、作为资源中心的特殊学校以及基于区域的支持团队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成是南非全纳教育的一大特色。
南非教育部根据全纳的框架颁布政策、规范和标准,决定全纳教育的走向,增强教与学的全纳性。省教育厅积极支持有潜力的教育机构的建设,密切关注各地区全纳教育的实施情况。各省为促进学校的全纳教育提出了指导方针,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和规划,并提供管理和财政支持。
全纳学校是南非最早、最重要的为每个学生提供素质教育的主流机构,旨在让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能在教育里体验到归属感[5]。全纳学校实际上是示范如何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融入到普通学校的示范学校。在全纳学校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教师和管理者鼓励学生克服自卑感。作为全纳教育的模型,全纳学校与其他学校共享资源。为了全纳学校的正常运行,高等教育机构还为师资培训提供专家课程和资金保障。
南非政府提出,要彻底改造隔离特殊学生的教育系统。但是,为了降低全纳教育改革的阻力,南非并没有撤销特殊学校,而是将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新型特殊学校重新定位为资源中心。特殊学校主要为重度障碍学生服务,另外还承担着与社区共同宣传全纳教育政策和实践的责任。[6]
南非各地区建立的以区域为基础的支持团队,由本区的专家和曾任特殊教育教师的人员组成。基于区域的支持团队根据评估的需求,联合区内的所有学校,包括儿童早期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大中专院校、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为全纳教育提供支持。基于区域的支持团队的主要作用包括:确保特殊学校转化为资源中心;对国家全纳教育政策的实施进行监控;为区域内的每所学校需求的课程、评估和指导提供支持。[7]
(四)课堂教学支持
《教育白皮书之六:特殊需求教育——构建一种全纳的教育与培训体制》明确指出,全纳教育的教学必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南非政府十分注重全纳教育的课堂教学,政府及学者都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提供支持。全纳教育课堂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多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1.多元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灵活和全纳的原则进行个性化教学,了解学生遇到的障碍,并将所有的学习者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多元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是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进行教学[8]。多元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水平为基础确定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语言能力、学习兴趣等因材施教;第二,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分析、整合、评价教学内容;第三,鼓励学生对口头表达、书面作品、艺术作品等方面的展示,提升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能力。使用不同的策略评估学生的表现。
2.合作学习法
通过合作学习,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共同达成学习目标,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完成学习作品。教师鼓励灵活多样的分组,主要采用的分组方式包括班级大组、学习小组、双人小组、兴趣小组、分工小组等。首先,合作学习可以使教学达到面对面互动的效果,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不仅接触教材,还能够直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会承担不同的职责,均有机会为小组的成功而努力;再次,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社会生存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信任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冲突管理能力;最后,学生通过对小组互动和学习结果的反思,会发现小组成就取决于所有成员的协调合作,并由此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五)教师培训
教师是全纳教育实施中的关键性因素[9],因为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教材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为使教师更好地适应全纳教育教学,南非教育界进行了广泛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增强教师的教学动机是全纳教育在课堂上成功实行的关键。此外,为了使教师更好地适应全纳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南非学者联合学校支援队 (School Support Teams,SST)基于教师的全纳教育知识和技能缺乏的状况,编写了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全纳教育进行认知、理解和支援的培训手册。培训课程主要分为九个阶段。第一,全纳教育政策的解读。经过这个阶段的培训,教师能够理解南非国内和国际全纳教育的理念以及全纳教育在南非的演变历程。第二,领会课程改革“以结果为本位的教育” (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精神。教师通过学习“结果本位”的2005年课程改革基本规则,能在课堂上严格遵守全纳教育教学原则,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第三,正视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应能敏锐察觉到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协助这些学习者。第四,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体会学生可能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拼写、书写、数学、生活技能等方面面临的问题。第五,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做到零歧视。第六,增强对学习偏好的理解。教师应掌握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风格分类理论、左右脑的区别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构不同的学习体系。第七,准确评价学生。教师在理解相关评价标准之后,根据教育部的评价原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会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第八,教师相互合作。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吸取各自在教学方面的经验教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第九,制定个别教育计划(The 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IEP)。教师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个有力、高效的个别教育计划,干预每个学生的学习。[10]
(六)家长参与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需要在涉及子女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有效的安排,让学生学会独立。在南非,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不仅有口头通知和书面通知,还有盲文通知、手语影片通知、电脑光盘通知等。[11]
此外,家长对儿童障碍的早期识别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家长的家庭生活观察可以为专家诊断儿童障碍提供主要依据[12],家长的咨询和参与是全纳教育能否成功实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一,作为法规政策的监督者,家长应积极了解与全纳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切实监督政策法规是否落到实处。家长可以通过加入学校监管会和委员会,监督政策法规的实行情况,并向教育部提交报告。第二,做好活动的参与者。陈旧的观念和社会偏见有时会成为家长的挑战,家长必须时刻捍卫子女的权利,如寻求当地交通公司的帮助,让子女顺利到达学校;学习如何使子女得到有效和具体的支持;宣传由专家提供的适用于不同学习者的方法;举报学校关于拒绝某些学生入学的招生政策。第三,做好合作网络的联接者。通过建立或加入支持机构的网络,与当地组织和专业人员进行全纳教育的交流。第四,做好教师的支持者。家长与教师分享子女的个人情况;作为志愿者进入课堂,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承担课外辅导的责任。第五,做好倡导者。为提高公众的全纳教育意识,家长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向家人、朋友等宣传全纳教育理念,消除人们对有学习障碍,特别是残疾学生的歧视。
三、面临的问题
南非政府一直致力于全纳教育的推行,但全纳教育的成功实施并非易事。 近年来,随着南非全纳教育的快速发展,普通学校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逐渐增加,学生的多元性对全纳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南非在进一步发展全纳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政策实施难以落到实处、多元文化观念意识淡薄、课程设置缺少统一规划、学校全纳环境设施匮乏等方面。
(一)政策实施难以落到实处
虽然南非政府一直在努力实施教育白皮书和其他全纳教育的政策,但是,政策预期和实际实施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全纳教育政策中的学生数量、教学设施等要求都能够由数据体现出来,但是,在一些隐性方面,如课堂教学、教师态度、家长参与等方面却难以通过具体数据进行阐释。许多全纳教育政策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主要原因是缺少问责与评估机构的监督。南非政府为全纳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很多指导性建议,但是没有一个对实施成效进行评估的机构和体系。“全纳教育的法律及政策必须要有进展评估,必须发挥评估与监督的有效性”[13]。另外,南非全纳教育政策强调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但在实际执行中还是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全纳教育办学层次并不均衡。
(二)多元文化观念意识淡薄
南非社会各方面深受种族隔离制度的影响,教育也不例外。虽然种族隔离制度已经废除,但它的影响仍深深根植于人们的观念里,有学者认为种族主义是影响全纳教育实行的主要因素[14]。南非的课堂是由不同种族和民族,11种官方语言,不同政治、宗教、社会经济背景的学习者组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分别关注这些有差别的学生,以确保学生了解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学会容忍和尊重彼此。但在现实中,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英语教学,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一些白人学校坚持使用南非荷兰语,这在实际上隔离了母语非南非荷兰语的学生,并使其无法入学[15]。南非全纳教育是从特殊需求教育衍生出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全纳教育是否可以取代特殊教育至今仍然存在争论,全纳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所有人接受。
(三)课程单一,无法真正开展多元化教学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16]。可见,全纳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考虑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学生的教育需求,同时也要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2013年,南非《国家课程指导》针对学生的多样性,强调实行课程分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方面[17]。但是,南非全纳教育并没有完整的全纳课程,只是在普通课程的基础上鼓励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导致南非所有学校都只是按照课程内容教学,课程单一,缺乏自主发散性,这样反而不能适应学生的多样性。另外,南非虽有专门的课程指导方案和课程培训,但有些教师对于这样的培训并不认同,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运用自己的老方法进行教学。在农村,这样的情况更加严重。
(四)全纳环境学校设施匮乏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南非面临着为所有孩子提供交通、福利、医疗服务和其他基本需求的问题。南非虽然强调促进全纳教育的意义,但其社会还没有建成全纳性的系统[18]。南非的许多校舍不但不能满足残疾人士的需要,反而成为残疾学生的障碍。当学校设施不能够容纳多样化的学生时,学生的学习就可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便利设施(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是履行全纳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向最高层次的“社会心理全纳”过渡的必需条件。全纳教育政策要求南非全纳示范学校的班级规格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但是在普通学校,班级人数从30名到120名不等,学生的学习环境并不乐观。
参考文献:
[1][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ducation White Paper 6: Building an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Z]. Pretor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1.
[3]Department of Education.Implemen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in South Africa: True Stories We Can Learn From[Z].Nation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Pilot Projects of the Provincial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of: Eastern Cape,KwaZulu/Natal,North West Province,2002.
[4]Costa,MD.Opening Schools for All Children in South Africa: The Experienc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Mpumalanga and Northern Cape Provinces[D]. Institute of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2003.
[5]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Guidelines for Full-Service/Inclusive Schools[Z].Pretoria:Directorate Inclusive Education,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0.
[6]Department of Education.Guidelines to Ensure Quality Education and Support in Special Schools and Special School Resource Centres[Z]. Pretor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Directorate Inclusive Education,2007.
[7]Walton ,E. Loyd ,G. An Analysis of Metaphors Used for Inclusive Education in South Africa[J]. Johannesburg :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 , 2011.
[8]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 Guidelines For Inclus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Z].Pretoria:Directorate Inclusiv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2011.
[9]Department of Education, Guidelines to Ensure Quality Education and Support in Special Schools and Special School Resource Centres[Z]. Pretor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irectorate Inclusive Education, 2009.
[10]Howes A,Davies SMB,Fox S.Improving the Context for Inclusion:Personalising 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J].USA:Roufledge,2009:1-16.
[11]Hay, JF. Smit, J.Paulsen,M. Teacher Prepare-dness for Inclusive Education[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6,21(4): 213-218.
[1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 Guide for Parents, Caregivers and Communities[Z]. Pretor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3.
[13]Peters,S.Inclusive Education:An EFA Strategy for All Children[R].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4:34.
[14]Tihanyi ,K. Racial Integration in the USA and South Africa: Lesson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2007, 11(2):177-197.
[15]Makoelle,T.M. Exploring Practices Deter-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of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Free State Provinc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Pretoria: UNISA,2011.
[16]黄志成.全纳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若干[J].全球教育展望,2003,(5):29-33.
[17]DBE.Guidelines for Accommodating Learner Diversity In The Classroom Through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tement. Senior Phase and Gr 12 CAPS Orientation.Pretoria: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Z].2013.
[18]Beyers C, Hay J.Can Inclusive Education in South Africa Survive the HIV and AIDS Pandemic[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2007, 11(4):387-399.
编辑 朱婷婷 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