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师职前教育的跨国培养项目

2014-04-29约翰·霍普马欣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7期

摘 要:文章介绍了一个在马来西亚和新西兰高校间开展的跨国教师教育结对项目,即英语教师教育学士学位课程,该项目旨在为马来西亚的学校培养英语教师。文章提出了该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尚未解决的困难。文章同时也指出,该项目的毕业生都已成为高水平的教师,而新西兰和马来西亚两个国家也从这个跨国项目中获益匪浅。

关键词:教师职前教育;全球化;英语教学;新西兰;马来西亚

一、合作背景

在当今世界中,已经很难找到没有受到全球化趋势影响的群体了。即使在最偏远的亚马逊印第安部落,为了满足全球对热带硬木的需求,当地居民在伐木的过程中也经历着全球化。全球化最初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范畴词汇,然而,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和政治以及社会文化联系到了一起。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Giddens)指出,所谓全球化,就是“某个场所的事物受到其他遥远地方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的事物对其他遥远地方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这种关系将遥远的地区相互连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加强”的过程[1]。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对教育也产生了影响,相对于物质资源,知识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2]。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文献中,“知识经济”这一术语已经被“学习经济”所取代[3],用来形容全球经济和教育之间的直接联系。

本文所讨论的跨国教育所涉及的国家是马来西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都经历了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冲击。马来西亚正力图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个经济强国,而新西兰则正努力从其肉类和奶制品出口市场的突然萎缩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中恢复。这两个国家正在通过教育途径,在减轻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冲击的同时,充分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

通常来讲,马来西亚会把本国最优秀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送到国外知名大学修读学位。首选国家是英国,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4]。马来西亚教育部于199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报告指出:“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以及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定义教师教育,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机构都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我们可以借鉴那些成功的经验”[5]。该报告提出的战略包括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英国的教师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开发联合办学项目,共同为马来西亚的中小学培养英语教师,并且为马来西亚的大学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培训。

在高等教育中,“国际化”一词通常被用来描述国际间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的结合过程。国际化是一个整合教育机构中的研究、教学以及服务功能的过程[6]。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国际化在高等教育政策中地位的提高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7],而亚洲则是国际化发展最快的地区。[8]

马来西亚教育部于2003年发布的《2001- 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Education Development Plan 2001-2010)提出了以下国际化目标:[9]

?誗本土大学的国际化。

?誗增加外国学生。

?誗改善学生使用国际语言的能力。

?誗提高学生的马来语和英语水平。

马来西亚教师教育机构和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的教育机构的联合办学项目就是在上述国际化目标下开展的。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围绕马来西亚和新西兰之间开展的合作项目英语教师教育学士学位课程(Bachelor of Education(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BEd(TESOL))展开。

二、项目简介

简单来说,BEd(TESOL)是一个“1+2+1”的合作培养项目。马来西亚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新西兰的大学注册,学生第一年在马来西亚的大学学习,第二和第三年在新西兰的大学学习,第四年再回到马来西亚的大学完成学业。马来西亚和新西兰的大学都会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安排学校实习,以使其了解两个国家学校教学的第一手资料。马来西亚的课程在新西兰大学的指导下由马来西亚教师实施教学,而学生的考核工作则都是由新西兰的大学负责。

BEd(TESOL)项目同时还包含有关马来西亚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通过该项目,马来西亚的教师可赴新西兰的大学访学两个星期,旨在了解并学习新西兰的最佳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与此同时,新西兰的大学教师也可以从马来西亚同行那里了解马来西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另外,新西兰的教师也会为马来西亚的教师提供在职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一系列关于教师教育的课题,如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过程性评估策略、行为管理、学校督导教师的培养等。在马来西亚召开的每年两次的考核监督以及项目管理会议为双方提供了进一步合作的机会,讨论最佳实践策略以及相互了解两国教育体制的不同之处,并求同存异。

参加BEd(TESOL)项目的学生是由马来西亚教育部选拔的。选拔标准主要是学生的中学学习成绩,尤其是英语成绩。学生入选后都会获得一份生活津贴,他们还需要先在马来西亚的大学先学习18个月的预科课程,包括英语语言能力以及基本的学术写作技巧。在此期间,新西兰的大学会了解学生预科学习的考核结果,以确认学生在正式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已经具备良好的英文能力以及合格的学术写作技巧。

为了提供更为客观的项目评估数据,在该项目第一批毕业生完成了在马来西亚学校一年的教学工作之后,这些毕业生和两国的大学教师共同参与了一项独立的项目评估,下面采用的大部分资料都来自于该项评估。

第一批学生毕业并且执教一年之后,一个独立的评估机构对BEd(TESOL)项目进行了正式的评估。评估对象是120名大学一年级的同专业学生,25名已经毕业并且有一年执教经历的项目参与者,37名马来西亚的大学教师,20名负责项目运作的马来西亚行政人员,3名负责项目协调的马来西亚教育部高级官员,以及参与该项目的新西兰大学项目负责人。

新西兰高校的项目负责人接受了电话采访,大学一年级学生和马来西亚的工作人员接受了两至三个小时的集体采访,已经执教一年的项目参与者则通过信件邮寄的方式完成了问卷调查。所有BEd(TESOL)项目的官方文件,包括考核成绩、会议记录、质量保证报告、采访记录以及项目结构文档,都进行了汇总分析。

三、项目评估结果

评估组织最终发布了一份一百多页的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学生在海外大学的学业大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普遍高于海外大学本国学生的平均成绩,并且前者的学业成绩表现从第一年到第四年逐年提高。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体验了异国文化,其英语水平更是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学生普遍认为,反思和评估自身教学能力,对自身专业发展负责的能力,以及发展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教学方法的能力有待提高。受访的马来西亚大学教师认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学生大多非常自信,且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并表现出良好的服务态度。BEd (TESOL)项目中,学生的流失率不到1%,远远低于马来西亚和其他海外大学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流失率。

报告还显示,马来西亚在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方面获得了提升,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贯穿整个项目的质量保证措施非常强大,甚至比马来西亚国内以及参与项目的海外大学自身的质量保证措施还要有力。总的来说,相较于马来西亚国内的主流课程,“1+2+1”的合作办学项目获得了众多好评,被认为是引领师生共同学习的课程项目。

评估报告也指出了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加强学生在新西兰学校实习和在马来西亚学校实习之间的联系,并且统一所有参与该项目的海外大学对作业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即将毕业的学生对于最后一年的学校实习有很多担心,包括自己协助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教授非英语课程的能力,以及对行为管理问题的驾驭能力。他们希望在最后一年的实习中可以更专注于教学,而不需要再分心去担心作业问题,因为他们认为作业对于他们未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帮助。毕业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担心包括,相对于国外比较宽松的评估模式,马来西亚过分强调“考试文化”;对于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等。

四、对跨国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讨论

跨国英语教师教育不仅仅跨越了国界,也跨越了种族、语言、习俗、宗教、高等教育和学校教育系统的边界。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必须学会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独立生活,吃不熟悉的食物,适应迥异的气候,接受不同的教学风格,与其他外国学生一起学习。

本文接下来将讨论英语教师职前教育的跨国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放置于有关国际文献和理论的语境内。本文选择讨论的主题包括学习风格、第二语言教学、对教学批判能力的培养和为自身专业发展承担责任的能力的培养。

“准学习风格”(quasi-learning style)是“一种(教师)承认儿童和青少年的个体差异的方式”[10],这个概念能够概括跨国教育系统间的不同组成部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准学习风格”将包括教育系统更广泛的方面。

与亚洲的其他国家的教育系统类似,马来西亚的教育系统也被认为是一个在管理和自治方面高度集权的系统,其教学方式强调直接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相比之下,新西兰的教育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分权的系统之一。在新西兰教育系统中,学校拥有很强的自主性,并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看重形成性评价,外部考试仅局限于中学教育的最后三年。马来西亚有统一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课程设置,但新西兰没有。新西兰的ESL课程要求一般是嵌入英语语言学习课程中的[11]。这些不同在高等教育中也很明显。例如,在马来西亚,出勤率要算入学生成绩,但新西兰不强制要求学生出勤;马来西亚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比较多,而新西兰则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学者们发现,文化差异是决定“学习风格”的一个因素[12][13][14][15]。根据“同一文化团体会有共同价值观”的观点,学生可能会把这些价值观带进教室。的确,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参与BEd(TESOL)项目的许多师生都反映出了在自己本国教育传统影响下的学习风格问题。马来西亚学生投诉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教师没有告诉他们具体的作业是什么。而且,他们往往不确定在新西兰课堂中学习到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方式能否被习惯了指令教育的马来西亚学生接受。同时,一些新西兰教师认为,马来西亚的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

尽管面临上述困难,但学成及访学归来的学生和教师已在马来西亚的学校中成功开发出了多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并将新西兰的成功经验和马来西亚的实际相结合。笔者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位参与BEd(TESOL)项目的马来西亚毕业生被派往一所非常偏僻的学校执教,那里的学生都是奥朗阿斯里人①,学生旷课率很高,他们不愿学习马来语,更不用说英语了。于是,这位新教师决定采用在新西兰学到的教育方式——他发现,有许多孩子在附近的河流中捕鱼,他主动参与其中,并在捕鱼时教授孩子们与钓鱼相关的马来语和英语单词。后来,孩子们开始愿意上学,并主动学习马来语和英语。

第二个例子的主人公是项目学成归来的另一位新教师,她被派往马来西亚郊区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位于经济贫困地区,学生对英语学习并不感兴趣。于是,这位新教师打开了一个带有英文流行音乐视频的脸谱(Facebook)页面,并通过其中的音乐进行教学,学生们很快就对英语学习感兴趣了。就这样,创新的教学方法直接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

一个最近发表的文献综述列出了优秀的第二语言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16],即熟练掌握学生使用的第一语言,精通目标语言,具有相应的社会语言能力,掌握元语言知识,具有教好学生的信心,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明确的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预期。BEd(TESOL)项目使用英语授课,这能够锻炼马来西亚学生的第二语言。项目还要求马来西亚学生在新西兰进行志愿服务,比如给新西兰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阅读辅导,这为学生提供了更符合目标文化的当地环境,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元语言意识。除了在新西兰课堂实习中接触到的高品质的基于任务的教学技巧,这些学生还参加了12个星期的马来西亚学校教学实践。

众所周知,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批判性反思是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新西兰学习期间,马来西亚学生配有专门的学术导师,导师负责协助他们的学习,观察他们的教学实习,并协助他们完成关于自身教学能力的反思报表。这些导师都经过精心挑选,“开明、灵活、包容、热情和善于鼓励的,并熟练掌握英语”。[17]

专业发展对教师的职业生涯有很大影响。BEd(TESOL)项目中包括一个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该课程使学生参与其中,并不断挑战学生在马来西亚中学和在新西兰求学过程中习得的主流教学法。

教学法的差异会给被要求在两个国家完成教学实习的马来西亚学生带来紧张情绪,而且,教师还要求他们按照适当的国家语境进行教学。因为马来西亚学生缺乏对新西兰语境的认识,因此,他们在新西兰的教学实习非常具有挑战性。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在教学实习开始时,会先参观当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然后再参观他们即将开展教学实习的学校。参观结束后,会有一位专门的导师进行“学校经验揭秘”的课程辅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就他们参观的学校进行提问。

跨越两个教育系统的实践在培养高品质的英语教师方面有很大的价值,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上文所述,马来西亚教育部要求马来西亚学生第二和第三学年在新西兰的大学学习,这意味着,课堂上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新西兰国内学生。因此,有些马来西亚学生认为,他们在新西兰的大学学到的内容和马来西亚语境不相关。尽管有这个问题,但这种混合文化团体学习的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其中的跨文化问题。[18]

五、总结

教育国际化正成为一个日益普及的方式,为不能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19]。尽管还存在种种问题,但关于BEd(TESOL)项目的评估显示,该项目毕业生的质量高于马来西亚国内项目。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该项目确实取得了成功。例如,首批参与项目的马来西亚毕业生在拥有了三至四年的教学经验以后,被借调到马来西亚师范院校担任教师。新西兰和马来西亚双方已经签署了更多的合作协议,为教师提供英语培训。在为马来西亚教师教育带来益处的同时,BEd(TESOL)项目对新西兰也有很大的益处,例如,马来西亚学生自愿教授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在新西兰的大学迎新周期间为新生提供指导等。头巾成为习以为常的装束,伊斯兰文化得到更好的理解,新西兰的师生对马来西亚文化有了更好的认识。

综上所述,尽管还存在种种问题,但各利益相关者和外部评估者都认为BEd(TESOL)项目在不同层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包括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两国间文化理解的加强。

正如英国教师教育大学理事会所说:“如果教育是对未来如何建立社会和文化包容性的社区提出真实的、关键的和富有成效的应对,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更加强调国际和全球层面”。[20]

注释:

①马来土著人有自己的语言,通常住在偏远的被隔离的社区中。

参考文献:

[1]Giddens, A. ,Hutton,W..On the Edge: Living with Global Capitalism[M]. London: Vintage,1990:64.

[2]Tan, O. S.. Editorial: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Challenges of Tertiary, Vocational and Community Sectors in the Asia-Pacific[J].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2008(7): 71-72.

[3]Tan, P. , Pillay, H.. Understanding Learning Behaviour of Malaysian Adult Learners: A Cross-cultural Sensitive Framework[J].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2007(7): 85-97.

[4]Banya, K.. Globalis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Change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Globali-sation, Educ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M]. Netherlands: Springer,2005:147-164.

[5]Malaysia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Report of Malaysia[EB/OL]. http://www.moe.gov.my,2013-12-01.

[6]Nilsson, B. ,Otten, M..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3,7(1): 3-4.

[7]Lee, W. O..The Repositio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Its Expanded Visions: Lifelong Learning, Entrepreneurship,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J].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2008 (7): 73-83.

[8]Huang, 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merging Countries: A Focus On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7,11(3/4): 421-432.

[9]Malaysia 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Plan 2001-2010[EB/OL].http://www.moe.gov.my,2013-12-01.

[10]Snider, V. E..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Teaching[M]. England: Rowman Littlefield Education, 2006:116.

[11]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Progressions: Introduction. Wellington[M].New Zealand: Learning Media Limited, 2008.

[12]Craig, A. P.. How Cultural Differences Shape the Reception Of Knowledge[M]. 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 2007.

[13]Fierro, D.. Is There A Difference in Learning Style among Cultures[EB/OL]. http://www.academia.edu/5501595/Conceptualizing_learning_style_modali-ties_for_ESL_EFL_students.

[14]Joy, S., Kolb, D. A.. Are Ther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Sty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09 (33): 69-85.

[15]Yamazaki, Y.. Learning Styles and Typologi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mparis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05 (29): 521-548.

[16]Dixon, L. Q., Zhao, J., Shin, J., Wu, S., Su, J., Burgess-Brigham, R., Snow, C.. What We Know abou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Synthesis from Four Perspectives[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2 ,82(1): 5-60.

[17]Jones, E..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The Student Voice[M]. New York: Routledge, 2010:173.

[18]Osmond, J.. Roed, J.. Sometimes It Means More Work. Student Perceptions of Group Work in a Mixed Cultural Setting[M].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19]Beelen, J..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EAI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eries[M].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7.

[20]Bash, L., Shallcross, T.,Stewart, Y..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M]. London: ECET, 2007.

编辑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