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几点看法

2014-04-29张颖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7期

2013年常春藤协会几次受邀与教育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四中等相关同仁交流中国教育国际化这一课题。交流讨论多了,有三点心得希望与此中同仁分享。

一、中国基础教育是否需要国际化

当初听到基础教育国际化这个提法时,我正和常春藤的另一位全球联席主席、哈佛的一些中外资深校友们一起闲谈“香蕉”(喻不懂亚裔传统的亚裔)与“鸡蛋”(喻不懂欧美体系的欧美人)的趣闻,听此提法当场有人笑。 我想原因是在质疑基础教育是否真的需要国际化,国际化是否有价值?价值何在?

对此质疑,我个人认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是手段而非目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实际上是非常好的,特别是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和学生达到的水平来讲,是超过欧美平均水平的。但是也有一些方面,可以国际化为手段,引入欧美方法进行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比如最近经常提到的对青少年自信程度的培养、颠覆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而实际操作中,对于这些方面的培养真正的教学需求也需要分开看,要看到中国学生真正的能力如何,需要的是什么,从而能引入国际化的教学方法直击问题的根本。比如,中国学生真的缺乏自信和大创新能力吗?还是我们的文化和社会体系造成的社会现象,而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就创新能力培养这个方面举个“反例”:我们去看一看中国企业的避税能力和体制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能力中的各种创意、创新手段,同时再看产业发展大创新的缺乏,我们再思考,人才缺乏创意、创新能力问题,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还是我们社会人才与资源配置引导的问题?然后我们再来思考是否需要引入国际化教育的手段去解决、具体需要解决的是什么?这样就会更有效率,更真切地体现教育国际化的实际价值和社会意义。

再就学生国际团队合作能力这方面举个“正例“:中国的孩子,尤其是到国外去以后,给别人一个印象就是学习成绩都很好,做某项工作单独操作的水平也很高,但是团队合作,特别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全球工作团队合作的时候,合作能力不够,而且相较亚裔,比如相较于印度而言,在此方面表现也显得逊色。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但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以通过教育国际化去解决或改善,那就是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此让学生们知道怎么在国际上与各国人打交道,引入各种方法和机会,增加学生对各国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交往频度、质量、深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国际合作能力。如此这般,教育国际化就真正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助力我们达成一些切实的、有意义的教学目的。

二、教育国际化中教育部系统内和系统外机构各自的角色、功能和作用

我认为,教育部系统内各权威机构,应该代表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教育水平,起到政策引导的作用:所有主流的研究,所有教育教学方法的引领,应该是系统内的这些机构和学校去担承的。

而系统外民间的、国际的机构,是对系统内机构的有益补充,为主流和顶级研究提供快速信息输入和试错解决功能。比如就教育国际化而言,常春藤这样的全球协会对市场、对个体的需求、对国际化趋势有非常迅速和敏锐的把握,这种把握几乎永远要比系统内的机构快,而且可以在把握后迅速做出反应,而这些反应是对是错,是要被鼓励、梳理还是要被管理、抑制,就是系统内机构的责任了。

所以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系统外机构可以为教育部系统内决策者提供很好的信息入口,系统内的权威机构可以像一个业界的风险投资家或大企业管理者一样:对于某些项目,允许民间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创新与试错,这些系统外的创新,不会对系统内造成大规模干扰。等到试错结束,效果经过验证,程序和操作方法梳理好了,成熟了,可借入了,再把这些民间成果正式纳入系统内,用大力度去支持它们在基本面的推广。简言之,也就是说宏观的、国家级的,比如民族、主权国家的教育原则底线、教育、学术最高水平的代表,还有主权国家社会公益性教育资源配置的主导,这些肯定是靠系统内来完成的,但是系统外民间和国际机构所能提供的速度、信息和试错功能也是系统内不可或缺的补充,二者可以并且应该形成相辅相成的傍生关系,共勉于健康、切实有效的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

三、常春藤协会对中国教育国际化

和新法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

中国教育国际化能够带来的,常春藤协会热切希望看到并愿共同为之不懈努力的,就是在未来五年到十年间,中国真正开始拥有一批国际领导力,真正既懂中国又通外国的国际各领域的全球领军人物。

常春藤协会网络上很多各国校友同仁曾长期领导各个跨国机构。 我们看到,目前的中国本土人才中,还是比较少有真正的全球领军人才。我们希望的全球各领域的领军人才,就是不止熟悉中国国情,在国内大有作为,而且还能够运作国际资源平台,引导全球意见,拥有最高端的话语权:如果是学者,这样的人才站出来,在他、她的学术领域,在全球能一呼百应;如果是公司老板,他、她的公司是全球五百强,不仅有最强的财务表现,也引领全球产业趋势,拥有顶级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的企业品牌、声誉等。目前这样量级的国际化人才,来自中国的还很少,我们最优质的企业,比如华为、联想,也仍然处于国际化的尝试阶段,并且在不断克服由于国际化人才短缺而面临的各种挑战。

在此,我谨代表常春藤协会,热切盼望与各位中国此中同仁共同努力,一起塑造下一代国际大师级的中国自己的全球各领域领军人才 —— 这是归根结底能够助力一个大国一以贯之、奔腾不息的全球领导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国力和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教育国际化的终极目的。

编辑 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