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欧教育交流项目的成效与经验

2014-04-29文/周马克温格奈尔.吉列尔姆伊丽莎白.阿克塞尔因格.曼格肖特安-索菲.梵德索尔伦皮亚特.凡.霍夫译/张鹤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10期

摘 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发展的局势下,全球各区域、各国都开始反思如何创造和谐、互惠、互利的国际发展环境。教育作为全球知识、科技、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战后至今的全球和平发展重要时期,各国更将教育交流提升到了促进区域和平、深化合作的战略高度。文章以此为背景,分别回顾了战后欧洲和中国在教育、科技进步以及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历程,并进一步以“伊拉斯谟世界对外合作窗口项目”为例,分析总结了中欧教育交流项目的成效与经验。

关键词:中欧教育交流;伊拉斯谟世界项目;高等教育;国际流动

一、背景概述

(一)欧洲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波及全球的重大国际事件。其区域特异性(local specificities)致使这场战争在欧洲、亚洲以及非洲尽留疮痍,并在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痛楚。殖民主义冲突、冷战等二战余波,至今仍令人不堪其扰。在这种国与国之间缺乏信任的国际氛围之下,欧洲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未雨绸缪,思考如何为下一代人创造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要创立一个经济团体,藉此拉近欧洲各国的关系,增强欧洲凝聚力。紧接着,人们想到建立一个防御联盟以及相应的科技联盟。要创造知识、开发大型科学仪器,绝非一国之力可为之,只有通过科技联盟。科技联盟的这种特性也自然成为促使其迅速发展起来的强大内源性动力。

在此背景下,众多科学团体于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其中,欧洲核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是当代高能物理学领域最为多产和卓越的科学团体之一,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致力于原子能的和平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专注于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不久后,关注航天研究的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于20世纪70年代成立。区域关系日趋和睦,在互谅互信价值观的促进下,欧盟委员会酝酿建立一个欧洲研究区域和欧洲高等教育空间。为了推动这一计划,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两项主要的举措:一是国际研究合作(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s),以“框架项目”(Framework Programs)为支持;二是国际流动性(international mobility),以欧洲内部第一个教育流动项目——“伊拉斯谟项目”(Erasmus Program)为先行。此后,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欧洲知识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发展“大拼图”中的每一个小拼块被放入了整幅蓝图中相应的位置。

刚刚过去的20年间,各类活动、项目活跃异常。例如,为进一步促进流动性和交流的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后续框架性项目的开发、伊拉斯谟世界项目(Erasmus Mundus)的启动、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的诞生、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European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的建立、开发大型仪器的现行政策的实施(欧洲核研究组织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的开发、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VLT)的开发、欧洲同步加速器研究设施(European Synchrotron Research Facility)的研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的投入应用)共同构成了全新且优质的七年长期项目——“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这一项目的预算高达700亿欧元,大部分将用于科研和创新,以及“伊拉斯谟+”项目(Erasmus+),其中140亿欧元的预算将用于促进流动性和建立国际伙伴关系。

(二)中国的发展

在邓小平任职期间,中国通过促进大学发展,增强科研能力,其现代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推动科技和经济进步,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了众多科研项目,其中包括致力于科研的“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以及专注于优质高等教育的“211”计划、“985”计划和“973”计划。迈入21世纪后,人才培养和人才竞争在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中的关键性地位日渐显现,教育部和科技部集中力量推动中国大学、教职团队和学生的国际化进程。中国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国际合作得到了政策和财政的双重支持。教育部下设机构,如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CSC)等,每年都会提供数以千计的奖学金名额,资助博士研究生阶段、硕士研究生阶段以及本科生阶段的学生、学者赴海外留学。

二、伊拉斯谟世界项目

2004年,欧盟委员会启动了伊拉斯谟世界项目。该项目的初衷是将本来仅局限于欧洲内部学生流动的伊拉斯谟项目延展成为一种全球化学生流动的理念。该项目分为三项不同的行动:行动一,支持国际硕士课程(伊拉斯谟世界硕士课程)的开发;行动二,推动欧洲与世界特定地区进行区域间院系、学生、教职员工交流项目的开展;行动三,政策发展以及最佳实践范例共享。其中,“行动二”主要通过提供奖学金、保险以及旅行费用的方式促进人员流动。2004-2008年间的第一个4年计划成效显著,第二个4年计划(2009-2013年)于2009年启动,总预算近10亿欧元。

在相继开展了“通连亚洲”(Asialink)等一系列预热项目后,2009伊拉斯谟世界项目征求计划书阶段,“中国之窗”(Chinese Window)启动之时,欧方与中方初次“邂逅”。虽然邂逅仅此一次,而该项目提议的预算却高达2500万欧元。所有资金将分配到5个欧中院校联盟(Euro-Chinese Consortia),从而实现至少835人规模的人员流动。在众多合作申请中脱颖而出的5个欧中院校联盟分别是:TANDEM,以法国巴黎中央理工大学作为主持院校的20校联盟,聚焦工程科学(项目拨款460万欧元);CONNEC,以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为主持院校的15校联盟,关注多学科领域(项目拨款500万欧元);EMECW China,以瑞典隆德大学为主持院校的20校联盟,关注多学科领域(项目拨款520万欧元);EMECW lot14,以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为主持院校的19校联盟,聚焦社会科学领域(项目拨款520万欧元);LiSUM,以比利时根特大学为主持院校的20校联盟,关注多学科领域(项目拨款460万欧元)。

上述5个欧中院校联盟由来自中国12个地区的33所合作高校以及来自欧洲16个国家的45所高校共同组成。图1和图2展示了所有项目合作院校在中国和欧洲的地理分布情况(具体的合作院校名单见表1)。

由上图不难看出,大部分中方合作院校坐落于中国的东海岸(北京、上海等地),以及中国中部地区(成都、西安、武汉等地)。这种格局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伊拉斯谟世界5个欧中院校联盟建立在欧洲高等院校与中国高校以往交往的基础之上。当然也有中国其他地区的高校参与其中,如来自厦门、大连、哈尔滨、重庆、青岛等地的高校。遗憾的是,并没有来自中国西部的院校加入该项目,在未来开展新项目时,应考虑吸取这一经验。从欧洲方面看,代表国家主要是法国、比利时(3所欧中院校联盟的主持院校为比利时高校)、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

三、项目成效

在所有项目的数据统计完成后,5个欧中院校联盟大胆地总结到:伊拉斯谟世界中国之窗项目效果卓著,远远超出欧方预期。

项目最终的统计数据如下:

?誗1033人获得奖学金资助;

?誗821名中方人员(80%)赴欧交流,221名欧方人员(20%)赴中国交流;

?誗接受资助的人员中51%为男性,49%为女性;

?誗接受资助的人员中54%为本科阶段或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生,46%为博士研究生阶段或博士后研究阶段学生及学者;

?誗接受资助的学生、学者的学时总和为11029个月,累计近1000年;

?誗接受资助的人员中84%来自合作成员院校(第一目标人群),13%来自非合作成员院校(第二目标人群——仅针对中国申请人),3%属于弱势群体(第三目标人群——仅针对中国申请人)。

尽管从总体数据上看,中国之窗项目的确成就显著。但是,从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交流方面看,成果却不尽如人意(项目前期预计博士研究生交流人数占项目总人数的60%)。这主要可归结为两大原因。第一,博士研究生本身属于低流动性人群,他们大多从事长期研究,如果没有获得导师许可,很难有机会参与短期交流。第二,中国最大的学生流动“市场”是硕士研究生。

图3清晰地勾画出了大部分欧洲交流生来源地(根据交流学生的数量比例,以大小不同的方块标注在图中各区域),按流动学生数量由多到少排序依次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比利时、波兰、瑞典、德国。欧洲学生主要前往北京和上海等地(这主要由于对接的中方合作院校大多位于这些地区)。从图4中可以看出,中国接受资助的大部分学生主要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等院校,也有一些来自武汉、西安、成都等地的院校,他们主要赴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典、西班牙等国交流。这里应强调一点,有一些参与交流的学生来自中国西部的大学(第二、第三目标群体)。此外,尽管参与交流的学生大多来自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但这些学生的家乡并不一定在东部沿海地区,而是中国各地。

四、主要的问题

5个欧中院校联盟的项目开发、管理和后续随访历经4年之久。项目的主要步骤为:筹备并启动候选人申请工作;按照基本遴选标准,结合合作院校学生、学者数量均匀分配的原则,依据学生自身条件择优录取;筹备并开展学生、学者交流工作;在学生、学者交流的整个过程乃至交流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对其进行随访;为学生、学者完成交流后的返程事宜做准备,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维持全球化管理、指导,自项目伊始直至最终完成,定期进行总结报告。

相应地,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显现出来,特此罗列,以为后续合作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誗大多数合作院校指出,项目申请时间过于紧张,申请规定缺乏灵活性。欧盟委员会以及项目主管部门——欧盟教育、视听及文化执行署(EACEA)已经听取了这些建议,并在之后项目征求计划书时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方式(多重支持,延长申请时限等)。

?誗项目中一些法律方面的局限性显现出来,例如颁发联合学位事宜。这点至关重要,应引起各国相关职能部门的注意。

?誗签证申请程序问题重重。在各国外交代表的协助下,大多数中国合作院校顺利解决了签证问题。而来自欧洲的交流学生、学者几乎没有遇到签证方面的问题。

?誗有些合作院校同时加入几个欧-中院校联盟,这也使得他们在各高校联盟中扮演的角色不够明确。项目主管应提醒各高校联盟,其自主权不应超越全球化欧洲框架的限制。

?誗内部交流问题在所有欧-中院校联盟中普遍存在,应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慎而处之。

?誗由于一些合作院校的“不作为”,出现了资金分配不均衡的状况。

?誗由于资金申请者的来源地难以预见,因此,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建立能够确保目标候选人数量达到预期比例的机制。

?誗博士阶段研究生候选人的流动性低。如果对于这一问题的估计不够,很可能导致项目成效大打折扣。

五、主要成就

然而瑕不掩瑜,该项目的成就不胜枚举,所有合作项目的成员高校均明确表示,伊拉斯谟世界项目促进了各院校的发展。在长达4年的合作中,各高等教育院校的主要成就总结如下:

?誗高校联盟自身取得的成就;

?誗通过该项目缔结的合作网络及随之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教职、学生、学者群体;

?誗高校学生交流方面优秀实践经验的分享、学分转换、学习协议以及专业化实践等;

?誗合作伙伴的国际化;

?誗抛砖引玉,激发了未来进行合作、交流以及开展多边项目的潜在机遇;

?誗互惠互利、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从人员的角度看,来自出版物、问卷以及非正式交流等渠道的信息显示该项目还促成了:

?誗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合作;

?誗受资助者在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方面的进步和提升;

?誗多重文化视角和认知;

?誗互惠互利,相互尊重;

?誗成功案例不一而足。

最后,对于该项目的主持院校及其团队而言,参与这次项目无疑是一次美妙的体验,所有人都感触颇深。因此,他们于2013年6月3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了“中欧高等教育与科研合作研讨会暨伊拉谟斯世界对外合作窗口项目总结会”。在这次联合闭幕仪式上,他们表达了对欧盟委员会开设这一项目的由衷赞赏和诚挚感谢。78所合作院校决议通过了一项名为《北京声明》(Beijing Declaration)的联合声明,由5个欧中院校联盟的项目协调人,在来自中国教育部、留学基金委、欧盟外交代表团、欧盟驻中国使团的与会代表面前宣读。

六、结论及可持续性

在2013年6月举办的闭幕仪式上,所有项目成员院校明确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搭建欧中交流网络,组成相互联系的教职、学生、学者群体及伙伴关系,促进未来的交往与合作。鼓励发展多边项目,特别是学术、科研交流框架下的联合课程及学位项目。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面向国内外征求计划书时,将进一步强调多元化参与。

2014年是欧洲两大主要项目——“地平线2020”和“伊拉斯谟+”项目的起始年。这两个项目为期7年,鼓励中国之窗项目的成员院校积极参与提交合作提案。亚洲地区的项目,例如“亚洲校园”(Campus Asia)及其未来的发展都涵盖在欧盟这两大项目的范围之内,而且欧洲的合作成员院校已经表示,如果符合要求,他们都会提交项目申请。

无论是中方还是欧方,“伊拉斯谟世界对外合作窗口项目”(Erasmus Mundus External Cooperation Window)的成员院校都坚信,该项目尚未彻底展现出其全部成效。5个欧中院校联盟一致认为,该项目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欧洲未来高等教育研究合作的互惠互利。

七、致谢

5个欧中院校联盟的主持院校及成员院校诚挚地向欧盟委员会以及该项目的主管部门——欧盟教育、视听及文化执行署为伊拉斯谟世界项目提供资金,以及在项目各阶段对成员院校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

编辑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