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忧患

2014-04-29王伟锋

北京文学 2014年5期

对于吃喝风,我一直以来坚定地持否定态度。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对大吃大喝深恶痛绝,对酒桌上拼命劝酒厌恶至极,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多数人,只能在日复一日的自我矛盾中苦苦挣扎,身心备受煎熬。

回忆十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大约是300元。初次踏入社会,独在异地他乡,身边一个熟人也没有,业余时间特别无聊,很希望能邀上三五同事聊聊天或者一起吃吃饭,既消磨了难挨的寂寞时光,也能在相互交流谈心中了解社会,多交朋友。

当时,小县城的消费水平还不高,小饭店的饭菜更是物美价廉,几个人一顿饭也就二三十元钱。一瓶不带包装的本地高粱烧酒,8元钱吧;两荤两素,荤菜5元,素菜3元;每人一大海碗2块钱的捞面条,保证吃饱吃好。价格不贵,经济实惠。

大家的工资收入都相差不多,达成的共识是要么AA制,要么自觉地轮流结账。这样的饭局,大家都喜欢参加,围坐在一起,一瓶酒喝得一群人心里暖暖和和的,其乐融融。饭菜每次都是光盘,一点儿不浪费。朋友之间关系比较单纯,以真心换诚意。

当时的人也淳朴,到单位找人办什么事情,不像现在,即便是公事公办,也非得生拉硬拽地请客吃饭什么的。哪怕虚情假意,也一定要口头表示表示,好像离开了请客吃饭,别人就不会上心管事办事。而在当时,一句好话或者一根孬烟,足矣,自己心里也不会有欠人情债的心理负担。

但不知何时,吃喝风渐渐兴起,也许是水涨船高吧,人们的消费理念需要和工资收入保持正比例的缘故。工资涨了,感觉在外面吃饭越来越贵,同事间那种单纯的聚会渐渐远去,成了封存在心底的一道风景。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逐渐疏离,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淡漠。

一顿饭的花费,不再是几十元,而是上百元,甚至数百元、上千元。前不久,老同事的儿子结婚,在小县城饭店包桌,每桌800元,还是饭店里的最低价。菜价自然不菲,素菜一般二十多元,荤菜更贵,鲜有经济实惠的低价菜品。加上烟酒,每桌至少花费1000元。每桌坐8到10个客人,每个客人礼金一般是100元。算下来,包桌10桌左右吧,花费上万元,相当于笔者半年的工资收入。

作为靠工资养家糊口的工薪阶层,平时免不了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红色罚单”。有时一个月好几起,不去吧,容易得罪人,大家在一起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去吧,每年这方面的开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真是左右为难。

主家也自有苦衷,大多收获的仅仅是面子而已,不但所收礼金基本都花费出去了,而且还要欠下一大堆的人情债,以后肯定还是要还的。这也只是时下豫中一个普通小县城的消费水平。据说某一线城市,婚宴每桌高达8000至1万元。

而这样的餐桌,食客吃过之后,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呢?桌上大部分的饭菜根本吃不完,有些菜大家只是象征性地尝了尝,就随随便便地撤下了,不是直接倒进了泔水缸,就是进了下水道。一顿饭下来,杯盘狼藉,剩饭剩菜成堆。

也许有人会说,一顿饭能浪费多少呢?但如果仔细算算账,拿整个县城的饭店算下来呢,整个省市算下来呢,整个国家算下来呢?肯定会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惊人数字吧!

而国人好面子,我曾经仔细观察过,即便是饭后盘子里的鸡鸭鱼完整无缺,基本没人动过筷子,却很少有人打包。偶尔遇到个打包的,也是遮遮掩掩,怕人看到觉得不好意思,或者赶紧解释说,自己打包回去是喂小猫小狗的,不然倒掉也是浪费了。这样的浪费,不止一次两次,不是一天两天,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令人忧心。

另外,由于“无酒不成宴”的习俗,拼酒劝酒成风,不喝酒好像不给面子,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领导不喝酒,是嫌俺长得丑”,等等。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你是喝还是不喝,自己看着办吧。面子上实在过意不去,只好一次次宁可伤肠胃也不能伤感情了。

有人说:“酒是龟孙,谁喝谁晕!”这话不假,但一次两次尚可,多次喝晕之后呢?人到中年,有几人不是身患多种疾病?喝酒误事、酒后驾驶等危害极大,因酒丧命者更是屡见不鲜,甚至在笔者身边,就不乏其例。

同事才40岁,深度醉酒诱发脑溢血,送到郑州某大医院也没能抢救过来,年纪轻轻的撒手而去,上有老下有小,白发人送黑发人。追悼会上,双亲和老婆孩子涕泪长流,哭得撕心裂肺,其场面之凄楚,令人唏嘘不已。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生在田间,长在地头,深知稼穑之艰辛,品尝过在温饱线上挣扎时的万般滋味。记事起,父母就谆谆教导我们,要爱惜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餐一饭,要时时提醒自己温饱来之不易。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整日辛苦劳作,才换来饭桌上雪白的馒头。

农活儿面前,人人平等,生在农村的孩子,很少有人能享受特殊待遇。那种深深刻印在我骨子里的感觉,使我对粮食充满了深深的敬畏。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有一串串苦涩的汗水和泪滴。我对浪费粮食大吃大喝的现象鄙视不已,也常常为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忧心忡忡。

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俭以养德,一个人如此,一个家庭也如此,一个国家更无例外。资源有限,浪费可耻。面子不能当饭吃,前人死要面子,后人必定活受罪。勤劳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岂能败坏到吾辈手中?那我们岂不成了千古罪人,被后世后人所不齿!

舌尖虽小,维系的却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忧患意识,我们前行的脚步能走多远?必定会受到种种羁绊!对舌尖上的浪费,要保持高度的忧患和警惕,拒绝浪费,制止吃喝风,才能为后世子孙留下青山绿水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

责任编辑 张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