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复仇的名义(点评)

2014-04-29王虹艳

北京文学 2014年8期

这是一个关乎复仇的故事。六个年轻人被抓,其中一个被保释,另五个叛变,叛变的五人商议好把罪名栽赃给被保释者罗隐竹。于是无辜的人被历史定义为叛徒,而叛变者却成为英雄。五人为了自己的行为不被揭露,继续赶尽杀绝——罗隐竹及其孩子被害。罗妻幸运地逃了出来,此后便开始了复仇之路,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当仇恨成为你人生的全部,复仇就是你的事业。

东汉史学家袁康在《越绝书·叙外传记》中说:“臣不讨贼,子不复仇,非臣子也。”复仇上升到家国层次,便罩上了正义的外衣,成为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复仇精神”。人类假“复仇”之名,伸张正义,也同时创造与传递更多仇恨。

被成功者书写的历史,其夹缝处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这秘密是否与我们有关?文中被牵连进来的学者屡次拒绝挖开这些秘密,他深知:好奇心造就了科学家和诗人,可好奇心也会害死平凡庸俗的人。虽然如此,他仍然被选择为历史的揭秘者。而一个人一旦进入到错综复杂的历史恩怨中,便需要找到一个评判标准,否则会迷失自我。小说中的学者给出的标准是宽宥与原谅——让仇恨止于理性,而不应该牵连进无辜的受害者。然而时代的风云际会中,多少恩怨生,多少姻缘散,多少生死劫,真的都可以一笑泯千仇?

小说中罗隐竹的妻子最后将仇人的后代——四个小孩,溺水而死。她的理论是:这些孩子从一生下来,就背上了先辈的罪恶,他们的先辈逃脱了审判,罪孽必然由他们来承担。这种父债子还、祖债孙偿的复仇心理很常见,但是凡事关乎生命便令人警醒与反思。本是无辜者的罗妻是否应该以比叛徒更残忍的手段来惩罚别人?让历史真相大白的方法是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报了仇之后,仇恨真的就会消失吗?

罗妻在复仇后自杀。目睹这一切的学者终于以一种宽宥的心态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小说中学者的生活是辅线,但却是小说中具有启示意义的部分。他因为妻子的背叛而对爱情和婚姻生疑,并对妻子和勾引妻子的老板生恨。但是当与另一个已婚女人亲密相处时,他想到自己当时看到妻子出轨时的痛苦,不忍让这个女子的丈夫也经历这些,于是他选择克制自己的欲望。小说结尾,学者学会面对自己在婚姻中的问题,决定与妻子和解。

学者的经历是一个关于原谅的故事。既然仇恨不会因为谁报了仇之后就消失,而只会愈滚愈大,如病毒般滋生下去,那么单纯的复仇便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任何层面上的人性的扭曲和残暴都是丑陋的表现,正义在行为和心理方面都应该有其合理范畴,复仇并不是它的同义词。应该说,学者的故事冲淡了小说本应有的浓烈的复仇色彩,为历史与当下提供更多答案。

《太平湖》以学者对罗隐竹的研究开篇,漫不经心却又别具匠心地铺垫好相关的细节。作者展现出的从容的叙述态度也是令人敬佩的。表面上看《太平湖》是一个悬疑故事,作者也一直抓住“凶手是谁”的线索层层推进,但是小说真正具有价值的地方不是对一个杀人案件的还原,而是它发现历史的视角以及面对历史的态度。太平湖并不太平,发生在太平湖上的复仇故事,揭示了历史话语中我们忽略的那些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