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政府角色探析
2014-04-29马云俊
马云俊
摘 要:
为了提高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效率和效果,深入探讨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美国、日本、韩国、芬兰四个国家为例,深入分析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程与现状,通过比较发现政府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通过战略产业的制定与执行,带动科技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经济的发展为高额的R&D投入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形成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其中的国家政策,起到了催化剂与稳定剂的作用。
关键词:
国家建设;基础保障;经济发展;国家政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2503
清洁、高效、可持续,是全球发展态势,创新则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一般指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和创新产出高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芬兰、瑞典等二十几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共性特征主要包括:国家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甚至超过3%,如日本、芬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等等,而我国各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个经济、制度、组织、文化、战略等多方面协调运作的系统工程,深入研究成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经验,可以更好的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参考。
1 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世界上较具代表性的创新型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韩国和芬兰等,这些国家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创新投入产出
衡量创新投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就是R&D强度。以美国、日本、韩国和芬兰为例,其R&D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尤以芬兰最为突出,韩国次之,美国和日本相对稳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R&D强度均超过了2%,其中日本和芬兰在进入21世纪后已经超过3%。衡量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包括科技论文的数量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等。科技论文数量可以反映出一国(或地区)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前沿探索情况。若以总量衡量,美国遥遥领先,相比较而言,日本落后较多,韩国、芬兰数量相对较少。以人均数量衡量,每万人科技论文数量,芬兰近几年却占有绝对优势,甚至超过了美国。韩国增长速度很快,与日本日趋接近。能够衡量创新产出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即发明专利授权量,该指标同时也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的科技实力及自主创新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等。从总量上看,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接近,韩国在进入21世纪后发展很快,尤其自2006年开始增长幅度更大,与美日差距逐步在缩小。芬兰在总量上与美国、日本及韩国的差距较大。从人均数量来考察,2004年之前,日本一直占有优势,然后依次是韩国、美国、芬兰,2004年之后,韩国的人均专利占有量迅速上升,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日本、美国、芬兰较为稳定。
综上,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创新投入产出,其共性特征即高额的R&D投入,大量的创新产出。其中美国在总量上基本占据绝对优势,日本次之。但人均数量方面,韩国、芬兰的地位不容忽视,甚至超过美国和日本,体现了其极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
1.2 经济发展水平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即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自主创新,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经济基础关键是有利于或能够保证自主创新活动的进行及可持续发展。
目前来看,世界上主要的创新型国家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以人均GDP(GNI)衡量,大都在20000美元以上。这些国家每年R&D投入巨大,创新产出高,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造就了国家经济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或制约自主创新的投入水平及产出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前提。以美国、日本、韩国、芬兰为例,其人均GDP数量一直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的人均GDP数量最高,韩国较低,芬兰与日本接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额创新投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不过,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初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美国,20世纪40年代是其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分水岭。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年价格计算,人均GDP处于1000至2000美元之间,属于较低的水平。对于日本而言,80年代前一直坚持走以引进和消化欧美技术为主的模仿型“技术立国”之路。进入80年代后,开始向注重基础研究和独创性自主技术开发的“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在其正式确定“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的80年代,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相对较高,人均GDP数值已经达到并超过了10000美元。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制订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宏观政策,积极引导本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努力提升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成功实现了由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向位于世界前沿创新型国家的转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种后进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典范。从1962年到1997年,韩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都在8%以上,人均国民收入由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2000多美元,并以相当于我国4%的人口创造了40%于我国的经济总量,可谓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奇迹。芬兰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考虑放弃资源密集型经济发展战略并选择知识经济发展道路的时候,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整个70年代,芬兰的人均GDP从3344美元增加到7955美元,增长率超过了10%,平均值达到了5300美元左右。可见,当前典型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其起步阶段是存在较大差距的。endprint
1.3 产业结构特征
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相同。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当前的各创新型国家,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三、二、一”型特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产业结构有序转换的过程,即遵循配第——克拉克定律。产业结构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技术创新才能有效进行。
考察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特征我们会发现,其必然遵循着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变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或小幅降低。其中韩国的第二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另外,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初期,韩国、芬兰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比重迅速降低。而日本、美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初期,即具备了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可见,几个典型创新型国家的产业结构特征在建设初期也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2 政府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由以上各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各国均实现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探究其根源,各国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其中各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及科技发展水平,在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基础上,从国家的高度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确立一定时期的战略产业并加以大力扶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战略产业是指对提高和保持国家竞争力有重要、长远意义,对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与推动力的产业,它对一国和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的作用。战略产业的选择,必须具有前瞻性、高技术性、可持续性及较强的带动性(辐射性)。一国一定时期战略产业的选择,应该与其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相协调。战略产业的正确选择,会产生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技术成果,带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支撑经济长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反之,脱离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实际水平,或者与科技发展实际水平脱节的战略产业选择,都将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2.1 美国
在二战之时,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也卷入这场战争之中来,当时的美国式世界上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他的强大的科技实力让他赢得了这场战争,这也让美国政府格外重视了科技实力。中国有句话:“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这很好的解释,1945年,V·布什向美国政府提交了著名报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它对美国后来的科技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其后的历届美国政府加大了对R&D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科研的发展和科学人才的培养。7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商品依仗其物美价廉的巨大优势大量替代了美国本土商品成为美国人心中的选择目标,这对美国市场形成了强烈冲击,一份美国国情研究报告《美国制造》由此发表。报告中在分析美国产品与日本产品比较缺乏竞争力时指出:美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下降,原因是美国重大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必须不断发展高技术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美国产业的国家竞争力,通过发展新兴行业来增加就业机会。为此,美国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政府科研机构与民间企业合作研究的法令,使美国企业在其后的30年间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和产业。新兴的电子工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产业不但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而且使美国制造向着更高的技术和更新的产品迈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作为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已经取代了汽车、建筑业等传统行业成为美国新的支柱产业。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无论是在研究水平和投资强度、还是在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美国均领先于世界。2000年初在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后,纳米技术在美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纳米科学技术也成为了布什政府关注和重点投资的领域。2001年,美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总投资为0.65亿美元的计划,要在今后5年资助6个纳米科学与工程中心。2002年美国对国家纳米计划加大了投资力度并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要培养80万真正懂纳米科技的人才,纳米技术对美国GDP的贡献要达到1万亿美元。2003财年和2004财年政府对纳米技术计划的预算投入将进一步增加:从2002财年的6.79亿美元投入分别增加到2003财年的7.74亿和2004财年的8.47亿美元。
由此可见,美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自身经济、技术及产业情况,从国家的高度确定了一系列的战略产业,从而引领着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也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开辟了道路。
2.2 日本
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政府实施的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重点生产方式(也称倾斜生产方式)”,重点扶持煤炭和钢铁等产业,构成了一个煤炭和钢铁增产的良性循环机制。60年代,日本为迅速提高经济实力,实现赶超英美的目标,针对产业结构低级化现状,实行了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通过应用“筱原基准”对日本经济的实证分析筛选出当时的“筱原基准产业”为钢铁、炼油、石化和机械等,因此确立了重化学工业作为60年代的战略产业。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实施,使日本的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及家电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成就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进入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的世界性经济萧条,加上美元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也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期。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日本政府赋予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新的涵义:从“重化工业化”向“知识密集化”转化,“知识密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主要包括高科技产业、高级组装产业、时髦产业和知识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实现了从“知识密集化”向“技术立国”战略转变。该时期以自主开发尖端技术为中心的“创造性知识密集产业”为主导产业,提高了产品的“创造性科技”含量,不仅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而且也激活了整个经济。其中以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飞机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等战略产业为代表。endprint
2.3 韩国
韩国在推进本国技术创新能力时,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选择若干个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的科技领域进行重点投入,支持该领域的企业进行重点科技攻关,尽可能地在局部领域形成科技创新突破,进而带动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整体科技实力提升。如20世纪60年代,韩国在资源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重点扶持纤维、胶合板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7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起飞,此时韩国确定了钢铁、非铁金属、机械、造船、汽车、电子、石化、水泥、陶瓷器及纤维工业等十大战略产业。80年代,韩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1982年,韩国实施“核心技术开发事业”,确定半导体、计算机、机械和化工等领域作为重点产业技术进行扶植。1991年,韩国政府又提出了长达10年的“先导技术开发事业”(既“G7”工程),确定17项高新科技研究项目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1997年12月,韩国制定并实施了《科技革新五年计划》,确定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境技术、能源技术、机电一体化和系统工程、新材料等六大领域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在2000年度的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过的《2025年构想: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中,再次将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机械电子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等列为韩国未来的主要科技发展方向。
2.4 芬兰
提起芬兰我们大家想到的就是诺基亚,一个曾经代表着通讯行业的巨头,芬兰没有中国这样的地大物博,他只是北欧资源贫乏的一个小国,近几十年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所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找准了自己的目标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的信息高新产业道路。芬兰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选择发展通讯产业,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1990-1999年10年间,芬兰电子、信息和通讯业的产值增长了5倍。芬兰的手机比如诺基亚在21世纪90年代甚至是到2010年前都出现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时芬兰在转基因生物制药、生物医药、工业用酶以及环保用生物降解制品等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领域的发展都是芬兰依据本国特点,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起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通过战略产业的制定与执行,带动科技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经济的发展为高额的R&D投入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形成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其中的国家政策,起到了催化剂与稳定剂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快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互动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调整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波动。关键是政策的制定、战略产业的选择,必须符合自身经济发展阶段特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态势,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并能持续有效的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贾根良,王晓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2006,(9):4650.
[2]黄苇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47.
[3]王敏旋.国外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十大经验[J].浦东开发,2007,(3):5962.
[4]于雯亦.美国创新型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机制特点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08,(5):37.
[5]秦嗣毅.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特点[J].东北亚论坛,2003,(2):6871.
[6]李安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韩国经验与中国借鉴[J].世界经济研究,2006,(10):7581.
[7]徐冬青.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江苏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5):42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