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转型时期通货膨胀特征和治理研究

2014-04-29邹文理陆羽丰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6期
关键词:经济

邹文理 陆羽丰

摘 要:

通过总结我国转型时期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应对措施及治理效果,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梳理。从上述总结中我们发现历次通货膨胀存在着共同点以及各自的特殊原因,为未来应对通货膨胀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参考。

关键词:

转型时期;通货膨胀;治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0802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在35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世界性问题,通货膨胀就是一个伴随中国经济不断出现的问题。通货膨胀既存在通胀成因的通性也存在因体制原因而造成的独特性,因此分析中国转型时期的通货膨胀对于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史非常重要。在转型时期,中国经历4次较大的通货膨胀:第一次为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5);第二次为1988-1989年;第三次为1993-1995年;第四次为2008-2009年。本文将对改革开放35年来的通货膨胀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这4次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以及在应对通货膨胀时的治理措施。

2 中国转型时期四次影响较大的通货膨胀

2.1 改革开放初期的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CPI同比上涨了6%,相比1978年上涨了11%。1981年-1984年CPI虽然回落到3%以下,但1985年又重回8.8%,形成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这次通货膨的原因是政府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通过扩大基础建设等大规模投资迅速拉动经济的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导致财政支出迅速增加,国家财政赤字由1978年的10.17亿元盈余转变为1980年的69.9亿元的赤字。为刺激经济以及配合积极财政政策,人民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大幅增加M2供应量,1980年M2比1979年新增了384.8亿元。1985年,为保持GDP增长态势,我国再次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连续3年保持在两位数高位,由1982年的8.0%增长至1984年的20.7%。基本建设支出由1981年的25755亿元再次猛增到554.56亿元。大规模的投资拉动方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制度方面的因素。由于我国刚步入改革开放,对于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大量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导致外汇支出增加。而当时我国对外贸易处在初级阶段,贸易逆差严重,外汇储备接近于零。另一方面工资制度的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奖金制度等的出现与恢复都令居民的货币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大大超过了同期GDP增长速度。这些因素对于此阶段通货膨胀也有重要作用。1985年,中国开始实施价格“双轨制”,部分商品价格仍由政府控制调节,其他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但由于肉,禽,鱼等农副产品以及小商品价格的开放但同时社会需求量巨大,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这类产品价格上升。

针对此阶段的通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0年12月国家《通知》规定,部分工农业商品,零售价格一律执行国家规定,不得提高;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严格照章收税,对欠交税款的,立即追交,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信贷管理和现金管理,控制货币投放;一切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不准从事倒手转卖的活动。1984年11月国家采取包括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收缩银根,稳定物价加强监管,检查信贷,减少货币发行量等措施应对通货膨胀。

2.2 1988-1989年的通货膨胀

1988和1989年的CPI分别达到18.5%和17.8%高位,我国步入较为严重的通胀。1985年通胀在没有得到完全治理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实行宽松政策,导致通胀程度急剧恶化。导致这次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放权让利使得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极力保护本地企业,造成了垄断以及地区封锁,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争相提高原材料价格。第二,我国出口品大部分为国内短缺品,出口增大导致国内市场供求矛盾加剧,且人民币贬值导致了进口品价格上涨。第三,中央政府一味追求经济高增长数字而忽略现实经济情况,再次增加了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增长率由1987年2.6%攀升到1988年的10.1%,1989年进一步到达13.3%。

面对此次通货膨胀,中央政府在1989年11月通过《决定》,压缩投资总规模,坚决调整投资结构;坚决控制社会总需求;坚持实行从紧的财政信贷政策;中央银行控制住信贷总规模,新发放的银行贷款,严格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优先保证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资金的需要。进一步清仓利库,减少不合理的资金占用。企业要按规定比例增补自有流动资金。加强现金管理,积极清理各种拖欠款项,扭转资金“体外循环”现象;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执行稳定的农村政策;努力保持能源和仲要原材料生产的稳定增长,大力提高运输效率等一系列措施。1990年,通货膨胀问得到有效解决,通胀率重回3%以下。

2.3 1992-1995年的通货膨胀

此次通货膨胀1992年初现倪端,1994年达到顶峰,1996年通胀情况才有所缓解,历时4年之久。这次通胀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通胀,年通胀率超过20%。原因如下:首先,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步入了全面开放的阶段,国家从过去的限额供应走向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新机制。传统体制下供求关系失衡,政府控制价格的走势,抑制人们需求,价格无法体现商品真实价值。放开物价控制后,长期供不应求将不可避免引起物价上涨。第二,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年年攀升,但结构严重失衡,1992-1993的农业环比增加值增速仅为3.7%和4%,远远低于工业增速。1994年农产品减产,令食品供给远达不到市场需求,粮食价格上涨。另一方面,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不均衡,重工业发展较快靠的是增大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原材料供给以及基础工业的建设在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提高,这就导致了原材料价格大规模上涨。第三,严重的财政赤字绑架货币投放。1990-1994年我国赤字共计784亿元,如果不包括债务收入,则赤字规模高达2983亿元,中央政府只能发行债券弥补赤字或者是向中央银行借贷迫使中央银行财政性增发货币。虽然增发债券不会造成当期货币超量发行,但债券需要还款,这会加重后期财政负担,若后期经济无法偿还债务,最终还是会迫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弥补赤字。此外,此段时间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改革乏力,为防止大面积职工下岗,政府不得不向这些问题企业注资。我国在1992-1994年M2的增发量超过了30%,市场中流通的货币远超过实际需求量。endprint

面对这一情况,中央在1993年下发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通的意见》,提出了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措施。包括:(1)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2)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大力增加储蓄存款。(3)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4)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产业的健康发展等等。另外,坚持国家对物价的宏观调控,稳步推进价格改革政策,防止突然价格放开使得潜在的通货压力突然释放。保证证劵市场的稳定发展,成熟的证劵市场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可以调整我国的货币流向以及治理通货膨胀,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等都有利于通货膨胀的缓解。经过了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将高增长高通胀的态势调整回来,逐渐走上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健康发展模式。

2.4 2007-2011年的通货膨胀

次贷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是本轮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中国4万亿刺激政策主要用于基础建设,不可避免推动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扬。其次,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也是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2007年初粮食以及食用油涨价使CPI指数开始上升,5月猪肉价格上涨使食品类价格涨幅达12.3%,2007年的CPI4.8%的幅中食品的贡献率为84%,2008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4%。输入性通胀是本轮通胀的另一重要因素。金融危机后,美元不断贬值直接推高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我国作为石油及铁矿石的进口大国,当美元大幅贬值拉高大宗商品价格的同时,直接推高我国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使得生产成本和加工后产品价格大幅提升。

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政府采取的措施具体如下:首先,在2007-2008年,人民银行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又7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由15.5%猛增到19%,此举大大降低了流通市场中货币量。第二,针对输入性通货膨胀的特征,政府扩大对大宗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地区范围。以铁矿石为例,我国开始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之外的地区进口铁矿石,形成一个渠道多元化的进口方式,摆脱受制于这些传统进口国家的情形。第三,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型,从“投资驱动,出口拉动”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扩大内需,科学发展”的新型积极增长方式。2008年11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2009年下半年起,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一些列的扩大消费的举措,“家电下乡”、“饮水安全工程”、“医疗保障制度”等都大大了拉动了我国的内需。

3 结论

通过对我国改革以来的4次通货膨胀成因以及治理方法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我国这几次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主要有:第一,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依靠的是高投入-高增长-高投入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造成总需求扩张,形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由于供给扩张的盲目性使某些产业如钢铁,玻璃,水泥等产能过剩,造成结构性通货膨胀。第二,货币投放量过大。由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差,货币投放量还是由政府掌控,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使赤字增加。为弥补财政缺口,主要依靠向中央银行借款以及发行债券,这就会造成货币量增加,形成通胀压力。第三,由于改革不彻底,放权不够,管理不够,执法不够造成市场无法充分发挥调节功能,政府的宏观调控总是调控不到位,难以达到市场平衡,这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2)继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成本推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此外,政府应引导和稳定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惯性,进一步提升和扩大消费需求,缩小贫富两极差距,解决好我国的民生问题等社会一系列问题,这样才会使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社会才会和谐快速发展。再者,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农产品补贴力度,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稳定农产品价格也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最后,我国作为一个能源以及铁矿石的进口大国极易受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一方面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扩大战略资源储备。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初级产品的国际定价权,改善我国处处受制与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全力以赴,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J].改革,1992,(2).

[2]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J].经济研究,2008,(3).

[3]任碧云,李涛.从历次通货膨胀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7).

[4]林兆木.新一轮通货膨胀与近期经济走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8).

[5]刘思甸.1997-2008年中国的产出、货币量与滞后期通胀[J].社会科学研究,20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