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气腹机的管理及术中故障处理
2014-04-29杨苏云刘青
杨苏云 刘青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气腹机的应用管理与方法。方法对840例腹腔镜手术气腹机的管理与术中故障的处理。结论手术室护士对腹腔镜气腹机的术中障碍的处理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腹腔镜气腹机;气腹机的管理;气腹机术中故障的处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5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70-01
运用腹腔镜器械做各种手术,它曾被称为缩孔手术。医生只需在患者实施手术部位的四周开几个钥匙孔式的小孔无需开腹即可在电脑屏幕前直观患者体内情况实行精确手术,手术时间短,瘢痕小,实称美容小孔。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康复快集一体的先进尖端技术,手术过程中,腹腔镜的组成,它的各个部分则是手术的关键,气腹的建立,冷光源的良好与否,摄像系统的完好等等,缺一不可。而其中气腹的建立是腹腔镜手术的一个基础。气腹的正常运行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全,手术的顺利完成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二氧化碳气腹的基立会使腹腔内压力增高,膈肌上移,对机体的呼吸,循环等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发症也有,如皮下气肿、高碳酸血症、气胸、纵膈气肿、术后颈肩疼痛等等。不同的气腹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与总气量、气腹机、通气管道、穿刺套针、病人情况等有密切关系,均可直接影响气腹的建立,术野的暴露,手术的进展。经临床实践显示情况,对气腹机的管理及应用,故障的处理方法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9年2月——2013年5月,我院实施腔镜手术840台,其中妇产科539台,外科261台。
1.2使用方法腹腔镜手术均在气管内全身麻醉下完成,病人实施麻醉后,摆放好手术体位后,常规消毒铺单,开始建立气腹,暴露术野,手术开始。
1.3监测与保养每次巡回护士使用前,要对气腹机开机检测,观察气腹机是否在备用状态。能否正常供气,以保证手术正常开展。如出现故障,及时告知专管人员或厂家进行调配。术毕后对气腹机进行清洁,定期对气腹机进行功能检测,来确保气腹机的正常运作。
1.4气腹机参数设置检测建立气腹后,腹腔内压力升高,横隔上移,呼吸运动受限,腹腔内co2吸收入血后pcco2升高,呼吸性酸中毒,气腹压力越高,这些改变越明显,但气腹压力越高,手术术野就越开阔。气腹机腹腔内压力预设值是为了满足手术需要和保障病人安全而人为设定的适宜的腹腔压力的最高值,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生命体征、特殊疾患等具体情况有不同腹腔内压力预定值。儿童:新生儿一般在0.8-1.0kpa,儿童为1-1.2kpa。成人:1.6-1.9kpa,不超過2kpa。肥胖病人,建立气腹时可适当提高但不能超过2kpa。进入套管后立即将至到正常值。新生儿,心肺功能不全的适当降低预设值,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发症的发生。
2气腹机在术中出现的故障及处理措施
2.1气腹机显示压力过高在建立气腹或手术过程中,出现气腹机报警,显示压力过高,不能正常注气,无法达到理想的气腹①手术台上穿刺套针连接注气管道的开关未打开。处理措施:手术医生与护士共同检查手术台上穿刺套管的开关,并马上打开开关。②穿刺套管注气孔移位或堵塞,经检查确认后,选择从另外一个穿刺套管注入气换新的穿刺套管。③注气管道弯曲打折,造成通气不顺,检查注气管道是否打折,及时整理注气管道通气通畅。④病人的腹肌紧张,麻醉肌松弛效果不理想。触摸病人腹部,检查腹肌是否松弛,如腹肌紧张,排除器械因素后,等待麻醉师处理,让病人的腹肌松弛以便于气腹的建立。⑤气腹针未进入腹腔。建立气腹时,提醒手术医生检测气腹针是否确定已进入腹腔。⑥气腹针套针阻塞。用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冲洗气腹针套管,防止血块和脂肪组织堵塞。
2.2气腹机显示压力过低①无菌注气管道未连接气腹机。及时连接好管道。②气体输送管未连接二氧化碳气体输出口,及时将气体输送管连接于气体输出口。③我院采用的瓶装二氧化碳,检查连接口电源、总开关未打开,气压偏低。逐一检查,排除意外。如气压表显示压力过低,应换新的二氧化碳瓶装,以保证充足气源。
2.3漏气情况①气腹管道,穿刺套管连接处松动、不严密。检查各配件的连接情况,确保各配件紧密相连。②穿刺套管的密封帽损坏,立即更换。③穿刺套管切口过大,穿刺套管侧孔未处于关闭状态。④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手术中,子宫切除后用手套包裹纱布垫堵塞阴道,预防盆腔与外界想通。
3体会
通过840例的腹腔镜手术配合充分证明要求手术室护士对腹腔镜的气腹机的工作原理、操作流程、参数设置、常见的故障与处理的能力充分达到娴熟的程度,术中故障的预防,以提高风险意识及手术质量和效率,以减少手术隐患、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影.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11):1043-1044.
[2]单葵顺,董晶晶.腹腔镜气腹机的管理与术中故障的处理[J].全科护理,2012,(19):1793-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