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家庭、学校与社会共振发展和谐教育

2014-04-29黎翔

新课程·下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黎翔

摘 要:人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究竟如何架构家庭、学校与社会和谐教育共振发展,实现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这是应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象是学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要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必须打破以往学校和社会的界限,要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才能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个家庭新生命的诞生,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在这个世上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就是与父母建立的亲子关系。曾经有人说过: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这种说法,我不能认同。我认为家就是家,家不等于学校,父母就是父母,父母也不可能是老师。

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出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比孩子早出生了二三十年,经历了二三十年的事情,自己走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多,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都多。感觉他们自己满脑子全是经验,都是智慧,总是答案,于是自我感觉良好,在孩子面前不自觉地扮演起老师的角色来。

一个人通过进入学校学习,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不同的职业选择的人才要求不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不论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看一个人的品质、习惯、性格,而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孩子在外面做了错事,人家不说他是哪个老师教的,也不问他是哪所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情况下会问:这是哪家的孩子,没有家教!这样,家庭和父母就成了被指责的对象。所以,老师不是父母,也别试图取代父母,孩子跟你没有血缘关系,教育不但要考虑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还要考虑教育者角色。孩子的认知、兴趣、习惯、性格、价值观都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形成习惯,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

二、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的教育方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家庭所不具备的,作为教师,也是家长所不能替代的。学校教育是以系统的理性教育为主,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众多学科的学习,都會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不过学校教育只是共性化教育,孩子在进入学校大门之前,有许多不同,就好像是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甚至多边形,可是从学校出来时都成了正方形。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对此感叹:“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孩子的个性基本被抹杀,有的孩子在吃剩饭,有的孩子在听天书。

分析一下中西方的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学期初期,特别是中小学的成绩和科学知识远超西方的学生,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却难有突出的作为和成就呢?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教育是畸形的,过分地注重学科教育,却忽略人格教育和思维教育,而其实就是注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果。在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道德观念和思维价值体系的支撑下,孩子在结束被动接受式教育后陷入迷茫,因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没有给予他们自我辨别、自我学习、自我纠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学校教育无法给予的,所以才会出现孩子到了高中、大学,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管理后生活放纵、道德迷失的社会现状。

三、社会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出生以后,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发展阶段,都要加入许多群体组织。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交往会从学校、家庭扩展到社会,加入社会不同的群体之中,这种以人的性格等情感、心理的基础的交往,具有很大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极大。社会是柄双刃剑,它既可以深化思想教育工作,扩展思想教育的内涵,检验思想教育的效果,巩固思想教育的成绩,也可以消弭学校和家庭思想教育的成果,甚至误导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据统计,在近年来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加,青少年吸毒问题也有发展趋势。铁的事实告诉我们,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刻不容缓。要发挥社会正面育人的功能,尽量缓减它的负面效应。

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虽然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方式,但一定要能够得法,这个“法”指的是规律,思想必须遵循规律,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合乎规律地进行教育。

总之,全社会、学校、家庭都要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理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关系,明确教育监护管理责任,履行教育培养职能,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合力,实现“三位一体”的教育和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共振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吸取教育改革成果和经验,转变教育思想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共谋教育发展大计,开拓未来,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奇.中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1.

[2]孟万金.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9.

[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促进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青少年教育功能的发挥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