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心灵共鸣 教学风生水起
2014-04-29张兆合
张兆合
摘 要:音乐教学中,创设师生共鸣点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创设共鸣点的认识性不够明确,创设的情景价值性不大、有效性不高。要在音乐新课标的引领下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师生共鸣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触景生音,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为音乐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共鸣:心灵共鸣: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灵活自如地运用师生共鸣点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界面
师生之间良好的交往界面是寻找共鸣点、产生共鸣点的基本条件。有了这个基本条件,我们才能更好地寻找适合学生的共鸣。怎样建立良好的界面呢?
1.教师要尊重、赏识每一位学生,包括批评学生时也要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
2.教师要能正确恰当地使用教学语言(包括肢体语言)。
3.教师要有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技巧,孰知不同学生对各种教学手段的不同反应。
二、选择共鸣点
对共鸣点的选择是要教师来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特点,选择时要注意:
1.学生的共鸣点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几年前,我教学过一节《老虎磨牙》的欣赏公开课。当学生听到音乐快到结束时,我向学生提问:老虎磨完牙后想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同学们想一想,它会用怎么样的动作来锻炼呢?说完我就自己模仿老虎,边动边唱:左三圈右三圈,扭扭屁股屁股扭扭,我是老虎来做运动!学生听到这里时都非常开心,喜欢的不得了。因为当时的健康歌,是受非常学生欢迎的,所以穿插进这么一小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将学生的音乐思维由聚合引领到了发散。但是如果现在再加上这么一段,是不是还像那时一样引起这么强烈的效果呢?肯定不行!因为过时了,现在学生喜欢的课外音乐不是这个了。所以说,这个共鸣点要结合时代、结合学生的课外爱好的。现在可改为学生喜欢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主题曲或者最新版动画《西游记》里的这些旋律来加以运用了。
2.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共鸣点存在差异
一年级的《鸭子拌嘴》这节课,可以简单用以下语言介绍鼓的作用和来历:鼓,是一种乐器,在我们古代就有了,以前一般在庆典的节日上使用,在古代打仗的时候也能用得上。当士兵听到鼓声就向前冲,当士兵听到锣声的时候就赶紧撤退。讲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表演。如果是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再讲到鼓,这个介绍就可以再深入一些讲,除了前面所讲的还可以加上典故:击鼓也是有讲究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故事一定要讲的传神、具体,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而不会贸然打断你的讲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鼓采用不同深度的介绍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引起学生的共鸣。
3.不同性格、爱好的学生群体共鸣点有所不同
我们教同一个年级时就能感受到,不同班的学生,整体也存在着性格差异。在四年级的一节欣赏课的教学里,我当时挑了三首曲子(《划龙船》《水上音乐》《船歌》),让学生来对比欣赏。在欣赏的同时可以把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出来或者表演出来,当时在教四(1)班时,学生兴趣很高,结合音乐画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图片,后来大家还分角色表演了一番《水上音乐》的场景。到了四(2)班上这节课时,这个班的学生很多是学校合唱队的队员,对演唱十分感兴趣,学生在听完这几段音乐,教师简单介绍乐曲的风格后,学生就唱起了两首风格迥异的歌曲《划龙船》和《船歌》,他们边听歌边唱,连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的二重唱也模仿的兴致盎然。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引起他们的仔细倾听,初步了解了这几首歌(乐)曲的风格,又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取向,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而有趣的教学。
4.共鸣点要与授课内容相关联
教师找寻与学生的共鸣点不能过于投其所好,要以授课的内容为基础去寻找共鸣。现在向大家介绍几种方式:
(1)在音乐课中巧用游戏寻找共鸣点
学生喜欢玩游戏,但是只有游戏和音乐课相联系,我们才能实现在玩中学,才能达到音乐课堂所需要的效果。听一位老师讲《摇篮曲》的展示课,学生学完《摇篮曲》这首歌曲后情绪变得比较疲惫,教师察觉后马上在课堂上实施了一个“传悄悄话”的环节,这时学生的情绪都很高涨,做完这个游戏后精神马上就提起来了,后面的教学过程也就顺利进行了。我借鉴了这个老师“传悄悄话”的游戏,在二年级带有休止符节奏的学习环节中把传悄悄话改为传带有休止符的节奏。让学生分组来比赛,我走到每一组第一位学生那儿,对着他轻轻地拍出一小段含有休止符的节奏组合,由学生逐个往前传。传到最后一排学生时,就能看出是哪一组学生传得最准了。甚至一些稍复杂的含有休止符节奏的学习学生都掌握得很好。这样,把学生喜欢的游戏稍加改编,与我们要传授的音乐知识结合在一起,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音乐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寻找共鸣点
学生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教师在针对音乐设计点子的时候要合乎学生的想象特点,要想得巧妙。如,二年级的《蜗牛与黄鹂鸟》一课,针对学生难掌握的密集的切分节奏,我设计了寻找与拍蚊子的情景来让学生先拍手再唱词,由于这一环节形象有趣又简单,很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喜好,而且与音乐的结合又特别好,学生非常喜欢,直到下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
(3)创设情境寻找共鸣点
对音乐课进行氛围渲染和情景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彼得与狼》这节音乐课时,教师扮成狼或其他角色和学生同乐,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精彩的细节不断出现。教师做到师生同乐而不是旁观者,就是发挥了情境的更多作用来和学生产生共鸣。课堂氛围可能不仅是风生水起,而是汹涌澎湃了!
三、对共鸣的控制
1.失去控制的共鸣会起反作用,对共鸣强度要有控制
如《玩具交响曲》这节课,怎样才能让学生围绕着让玩具都“唱”起来的游戏动起来而又不至于乱得失控呢?如果仅是教师或个别学生来演示让玩具“唱”起来,那大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看、听的位置,没有得到很多玩的机会。但如果每个学生都发一个玩具,大家一起让玩具“唱”起来的话,可以想象这节音乐课堂的组织教学是很成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让一半学生和着音乐拍击不时变化的节奏,剩下的一半学生与要好的学生轮流合作,一个学生扮演玩具,另一个学生扮演神气的玩具演奏家。这样的设计,在学生觉得好玩的同时还让学生熟悉了乐曲中不同玩具所唱出的不同旋律,使得大家都能动起来、玩起来,而且对强度控制得比较好,做到收放自如。
2.合理安排共鳴点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控制课堂节奏
一般在教学中共鸣点是这样安排的,一开始可以采用律动或其他手段应用共鸣点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时加入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亮点,学生学习新知识15~20分钟左右精神就比较疲惫了,这时可以选择一些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元素,寻找一些共鸣点来进行调节。课的节奏是根据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灵活运用和及时变通的。
总之,教学有法,教学要讲究艺术。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但教无定法,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积累,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才能寻找出最适合的教法,才能真正地和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以求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愿我们的音乐课堂都能做到师生心灵共鸣,教学风生水起!
参考文献:
张爽.创设师生共鸣的情感课堂[J].学周刊,2011(21).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民治街道书香小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