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之美,美于幽静”
2014-04-29刘旸
摘要:青花瓷它有火的刚烈,水墨画的儒雅,土的敦厚。元代古人把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历练下,在传承与智慧的升华中,成就出元青花这种美丽的器皿。
关键词:元青花;元代;瓷器近年来,元青花这一名词颇为引人注目。在2005年7月12日由佳士得国际拍卖公司在伦敦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以2.3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在拍卖行中此类器物被拍出天价的结果就是让藏在深闺仍未知的珍宝得以抛头露面,让更多的人认识和熟悉元青花的价值。元代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它那硕大雄健的器型、幽蓝的神采、精巧鲜丽的装饰,无不令世人啧啧称奇。
1元青花产生的历史原因
公元1278年,随着元朝的建立,中国结束了自唐末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割据,迅速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尤其是同西域的贸易往来,让元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年,元朝中央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因为元人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崇尚蓝白两色,所以当时的工匠在传承宋代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伴随着当时白瓷烧造技术的成熟,青花瓷、青花釉里红瓷逐渐生产出来,特别是釉下青花瓷的发明与创造,开创了中国瓷器史上的新时代。传说当时的浮梁瓷局已经成功烧制出素雅细腻的白釉瓷器,无奈于画瓷胚的着色剂,不符合朝廷的口味,每次烧制出来后,又被大量砸毁,在这时一种名为“钴”的颜料随着元朝出征大军的凯旋出现在众人面前。钴又被称为苏麻离青,是一种以蓝色为基调的着色剂。当景德镇的工匠把钴作为色彩颜料绘制在白釉瓷胎上,施加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时,元青花随之诞生了。元代青花瓷器的胎、釉是从宋代青白瓷发展而来的。早在宋代,景德镇窑工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器物的成型方法,而且在他们中间还存在着较細致的分工。元代的景德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天下陶工,形成“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局面。如磁州窑、吉州窑的窑工就是以擅长绘画为主。来到景德镇后在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他们把绘画材料由褐料创新为钴料,而钴料的使用也使得褐彩绘画工艺在元代瓷器上得以创新传承,绘画技艺变得进一步精细。元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以往瓷器只在釉面装饰或只在胎体上刻、划、剔的装饰局限而改用雅洁深沉的蓝色,通体线条的粗细疏密来描绘图案。元青花的青白相间,幽亮苍翠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恬静、舒适、赏心悦目的感受。
2元青花的造型风格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已经出现了胎体厚重的硕大器形,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这在其他各朝制品中极为罕见。目前存世的元青花中,大盘的口径多在40~50厘米之间,最大的可达57厘米。当然元青花中也不乏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执壶等。在元代社会的中后期,青花瓷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还有很多产品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器的造型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原因也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碗等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定制的大型饮食器皿。元青花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
3元青花的装饰艺术
元青花装饰纹样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我们可以初步将元青花纹饰风格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作为贸易瓷在中国范围内及邻近国家使用及生产的,风格稳重大气,纹样分布层次分明。第二种是多数在中国南方流通或者直接外销东南亚的,以绘画为主进行装饰,风格自由灵活。第三种是用于出口供给西亚贵族及皇室使用,纹饰趋于繁缛,纹样分布层次较多。(1)蒙、汉文化的沉着与稳重。国内出土的元青花多数以大气稳重见长,其纹饰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包含了蒙、汉及伊斯兰文化的精髓。这类纹饰规矩严谨,但较出口西亚、中亚的青花纹饰,相对疏朗,层次分明,画面构成留白较多。这些纹饰的适应性较强,既可以满足汉族的审美习惯,也可以满足蒙古族和伊斯兰民族的要求。这都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这种装饰风格的元青花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北有内蒙古集宁,南至云南大理,说明其纹饰风格已经被广泛接受。(2)南方汉族文化的典雅与隐逸。元青花纹饰的另一种风格是以绘画为主要装饰手法,将钴料作为着色剂并分为浓淡不同的层次,在瓷胚上作画,如同墨与宣纸的关系。其风格是构图自由,用笔灵活。这种技法的出现主要是元青花绘画技法的成熟,元代绘画工匠对于钴料运用方法的娴熟,采用了青花“分水”技术,这种技法类似于中国画中的渲染,使单一的钴料可以“墨分五色”,从而丰富了画面色调的层次感。 这种装饰风格还可以分为两种状况,其中之一是以元代戏曲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以人物为主要题材,如我们常见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尉迟恭救主》《周亚夫细柳营》等;另一种是以植物为主,寥寥几笔却显得无比生动活泼。“分水”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仅以规则的平涂方法装饰的纹样风格,但是元青花的分水技法展现的还不够成熟,直观上看还不够醒目。文人的参与也使元青花的装饰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丰富了青花装饰的思想内容。(3)伊斯兰贵族世家的缜密与繁缛。直到今天,元青花中的很多精品都收藏在海外。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是中国境外两大元青花瓷收藏地。这些陈列在皇宫的元代青花瓷有大盘、大罐、大碗,瓶等,有些残损的则以纯金修饰,瑰丽奢华,足以可见元青花在当时的受重视程度。这类元青花瓷纹饰繁缛,构图颇为工整,每一部分的纹饰都被理想的、有规律的排列起来,虽然十分密集但也富有层次感。这种琐碎、繁缛的装饰风格与伊斯兰文化中的装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吸取了波斯细密画的装饰元素,波斯细密画是13~17世纪在波斯流行的抄本插图画,线条细密工整,描绘的对象会出现强烈的程式化倾向。
4结语
青花之美,美于幽静。我国的陶瓷艺术在元代时产生了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主要还不是技术上的,更多的是审美取向上的变化。元朝帝王在欣赏藏传佛教的同时也深受道教的影响,他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古朴自然,所以呈现素雅为特点的元青花,不仅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更是得到寻常百姓的热情追捧。元青花在中国数千年延绵不断的陶瓷发展史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启了陶瓷通往彩色世界的大门。参考文献:
[1] 刘瑛.多民族文化的结晶——元青花[J].理论界,2011(12).
[2] 施茜.元青花装饰纹饰风格及其形成背景[J].中国陶瓷,2010(2).
[3] 王德安.元青花上的文韬武略[J].东方收藏,2010(4).作者简介:刘旸(1989—),女,江苏泰州人,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级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考古与艺术品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