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文汇聚,沉默中的呐喊

2014-04-29陈胸怀

关键词:文笔书评文人

陈胸怀

【摘要】 本文通过对《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的品评,笔触极深地概括了“三文”:一为文章之深邃,将嘉道时期政治生态图刻画得栩栩如生;二为文笔之质朴,论从史出娓娓道来,史论结合浑圆一体,太史公笔法运用娴熟;三为文人之情怀,作者以深深地忧患意识,在现实中看到历史的踪影,重提历史,无不具有现实的忧虑。

【关键词】 书评 文章 文笔 文人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25-04

在这样一个追求猎奇,崇尚快餐的社会,值得庆幸的是仍会有一些学者文人坚持他们的道义与节操,为这个社会注入一些前进的原动力。读罢《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感慨颇多,正如作者所说,呐喊是知识分子的天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一、文章——一张嘉道时期的政治生态图

全书层次分明,先用丰富的史料描绘了一组栩栩如生的嘉道时期的政治生态图,接着分析了嘉道时期政治危机产生的原因,然后用全球史观将嘉道时期的政治危机作了历史定位,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作者笔锋陡转,看到“慢慢长夜出现了一线曙光”。

(一)用丰富的史料还原一组政治生态图

1. 吏治危机图

作者认为,嘉道时期吏治不仅极其腐败,而且极其无能。腐败不仅表现在贪污受贿、徇私枉法上,而且表现在官场道德的整体堕落;无能不仅表现在官员不干事、不想干事、干不了事上,而且表现在昏官、奴才充斥官场,以致官场人才凋敝。

在官僚系统中, 官场道德本该要奉行的 “廉洁奉公、忠君爱国、仁政爱民、公明勤俭”道德准则,却被“贪污腐化、欺骗蒙蔽、酷烈虐民、消极懈怠”取代,整个官场道德沦丧。

本应“廉洁”,却是“贪腐”。官员“出任之始,先论一利字”,“问一岁之陋规若何,属员之馈遗若何,钱粮之盈余若何”。书吏贪婪而狡诈,“刑狱薄书,出于其手;典故宪令,出于其手;甚至兵权政要,迟速进退,无不出于其手”。差役则贪婪而残忍,大肆勒索,“先到原告家需索银两,谓之启发礼”,“次到被告家,横行吓诈,饜饱始得出门”,“词证各宅,均须开发”,“到案时,铺堂散班之费,莫可限量”。导致当时民谚云“被盗经官重被盗”。两者狼狈为奸,构成中国历史最残酷、最黑暗的书役横行时代。真可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在权力的食物链上,都将“权为己所用,利为己所谋”发挥到极致。

本应“爱民”,却是“酷虐”。仁政爱民本是官员从政的准则,但明镜高悬已成为屠刀高悬,官吏为虎作伥,遍地草菅人命,饿殍遍地,民不聊生。泛滥成灾的“卡房、班馆、带侯所、自新所”等班房,惨绝人寰的“燕子飞、快活凳、开水滚、割脚筋、铁钉穿、烙铁烙”等非刑,上至刑部、督抚、按察使,下至知县、巡检、杂吏,荼毒良民,残害百姓,使人间变成了地狱。连嘉庆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残忍酷虐,莫此为甚”,但他已是毫无办法。如此之酷,其实为贪,“古来谈酷二字,连缀而言,贪则鲜有不酷,酷责鲜有不贪者,盖酷正所以济其贪也。”

本应“忠君”,却是“欺蒙”。将官带兵,酗酒吸食鸦片,军纪废弛,而说“兵无惰兵”;行军途中,妄杀良民,勒索商旅,而言“安静如堵”;带兵作战,安座后方,狎妓饮酒,而报“奋勇杀敌”。 官员不深入了解民情,大员“以一纸文书之出为政”,其下“以一纸文书之入为政”,虚文往来,敷衍塞责,迨至金瓯残缺,还在为自己辩解“吾凭文书以治之,凭文书以知之,不治安者妄也。”官场欺上瞒下,官官相护,构织成一张关系网、人情网,使得制度形同虚设,相互庇护成为灵丹妙药。 道光皇帝也说,“一切章程制度,全系无用之举,唯一‘诈字,是臣工之护身符。”

本应“勤政”,却是“懈怠”。官员或消极怠工,六部堂官九卿午时才进署办公,旷职更是家常便饭;或相互推诿,“问一事则推诿于属员,自言堂官不如司官,司官不如书吏”;或模棱苟且,“以模棱为晓事”,“以苟且为服官之计”。整个官场只求苟全无过,不求振作有为,整个国家像一台生锈的机器,效率低下,运转失灵,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在苟延残喘。

在官僚系统中,庸才、贪才、奴才充斥官场,而真才却惨遭打击排挤,惨遭抑制扼杀。“廉洁爱民”如南充知县刘清,只因讨厌苛礼,三次被黜,郁郁而终;“个性鲜明”如湖广总督汪志伊,因廉洁偏执,惨遭弹劾;“不畏权贵”如初彭龄,因嫉恶如仇,惨遭报复。“直谏名臣”如袁铣被贬职,“清流直士”如洪亮吉被流放,“戍边勇士”如姚莹被革职入狱,“忠心为国”如林则徐壮志未酬。作者感慨道:好官难容于世,导致整个官场出现人才危机。

在这张吏治危机生态图中,作者认为,官场道德的堕落,使整个官僚机构丧失了道德感、责任感,“文官爱钱又惜死,武官惜死又爱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无能、最平庸昏聩、最酷烈残忍、最漠视民生”的时期之一。同时人才极度匮乏,一旦有外来威胁,面对生与死的叩问,家与国抉择,官场的脆弱必将带来国家的崩溃。

2. 社会危机图

作者认为嘉道时期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存在大量流民游民饥民群;二是大量的宗教秘密结社;三是连续不断的农民暴动。三者始终联系在一起,导致社会急剧动荡,社会正常秩序失衡,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根基。

从作者根据《清仁宗实录》和《清宣宗实录》制成的《清嘉道时期流民游民基本情况表》可以看出,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有的“衣褐不完,号寒蹄饥”,有的“扶老携幼,游移不定”,有的“冻馁无依,辗转沟壑”,有的“失业滋事,聚众逞凶”,有的“铤而走险,武装贩烟”,他们流离失所,以各种手段求生存,对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而遍布大江南北、形成星罗棋布的秘密结社,名目繁多,有曰“小刀会、糍粑会、天罡会”,有曰“天理教、八卦教、老母教”,有曰“尖刀党、老鼠党、捻党”等等,不下几百种,大部分拥有武装,虽有反清复明之色彩,但多以谋生敛财为目的。

尤甚者是嘉道时期半个世纪,农民起义与农民暴动从未停止过,极大地动摇了王朝的统治。

嘉庆元年(1796年)开始的白莲教起义,清政府先后先后调集16省兵力,耗时九年,耗费五年财政收入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嘉庆18年(1813年)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杀官围城,势如烈火,甚至攻入皇宫,直捣统治核心,最后势单力薄遭到镇压。

而1851年开始的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建立政权,颁布政纲,席卷十八省,历时十四年,攻城六百余座,使得大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

在这张社会危机图中,作者认为,群体性反政府事件层出不穷,而政府却无法解决动荡不安的社会问题,说明政府解决社会危机的执政能力已变得极其弱小,只能在风雨飘摇中等待最后一根稻草的降临。

3. 民族危机图

嘉道时期的民族危机主要表现为满汉矛盾和清王朝与西方外族的矛盾,作者认为,内外矛盾交织,使得满族统治岌岌可危,封建王朝丧权辱国,备受外族欺凌。

作者认为,在“满汉一家”口号下,“崇满抑汉”才是基本国策。在政府各级官员设置中,基本实行的是满汉二元制,但汉官品级要低,没有实权,更甚者是满族统治者对汉人猜疑心理的驱使下,掀起了旷古未有的文字狱。作者认为,文字狱是满汉矛盾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集中反映,“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导致汉人噤若寒蝉,使得朝野上下人才枯竭,也使得先进思想消磨殆尽。

内忧未解的时候,外患又至,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以最为激烈的战争的方式表现出来,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强加在清政府身上,清王朝像一个落水者在洪水中苦苦挣扎。主权的丧失,以华化夷的荣耀顷刻灰飞烟灭,而引起的多米诺效应导致清政治危机雪上加霜,维护政权的能力正走向衰亡。

4. 改革失败图

嘉道时期,弊政丛生,矛盾重重,作为一代君王,也曾想有一番作为, 整顿吏治,革除弊政,化解危机,重振朝纲,但是由于沽名钓誉、能力有限,以致回天乏力,改革图强终究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一次次历史机遇的丧失,更加速了王朝衰落。

作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治国就是治吏,吏治不治,国家就没有希望,人民就会绝望。嘉道时期,也曾希望在革除捐纳、裁减冗员、整顿陋规、查禁鸦片等方面进行改革,然而,“整顿陋规”,以“务必清查,违者议处”谕旨开场,却以道光帝“朕不慎不敏,为君之难,诸臣亦当谅朕之心”的自我检讨收场;“裁撤冗员”,本望查处“才不称职,年历衰庸”、“贪酷不法,玩世不振”之辈,然而以年均不到一人的“政绩”草草收兵;“革除捐纳”,嘉道都明白花钱买官的弊端,但因“祖制难违”而望捐兴叹;“严禁鸦片”,数以百计的禁令想解决这一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却被鸦片贩子用“贿赂”手段打开官员把手的层层关卡,畅通无阻。

在这五十年中,作者进一步分析“国将不国”金瓯残缺局面的出现,与历史机遇的丧失关联重大。一次是对内的改革机遇,一次是对外的学习机遇。

嘉庆亲政,扳倒和珅后,希望臣工“咸与维新”,开创中兴。孰料嘉庆沽名钓誉、偏狭虚伪,将忠诚切直的尚书洪亮吉贬官流放,导致此后无人敢直言进谏,“多磕头,少说话”成为无能宵小的为官准则,改革弊政的历史机遇在嘉庆手中擦肩而过。

而嘉庆二十一年(1816),英王派遣罗尔·阿美士德使团访问清政府,嘉庆帝因英使拒绝行三跪九叩礼而将英使团强制遣返,“表文不比呈览”,“贡物一一发还”,从而再次失去了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借鉴学习的良机。机会稍纵即逝,在历史的紧要关头,甚至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

作者胸藏丘壑,在嘉道时期五十米的长卷上,以原始史料为颜料,清晰地勾勒出吏治、社会、民族和改革四副危机图,共同组成了嘉道时期的政治生态图: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外族入侵、无可奈何。从而继续为政治生态图的构成原因勾勒出清晰的脉络。

(二)用历史眼光分析政治生态图的形成

嘉道五十年(1800年嘉庆亲政——1850年道光离世),政治生态环境恶劣,危机潜伏。是什么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这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社会政治危机呢?作者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抽丝剥茧,看到了飘荡在这五十年上空的因循守成、傲慢无知、不思变革、积重难返的幽灵。

1. 因循守成的治国思想

作者认为,治国必有思想,思想如纲,必将影响国家的各项政策,影响政府官员的行政作风,纲举才能目张。嘉道时期的治国之纲是什么呢?“以蹈常习故为奉守,以因循守旧为常经”,这种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思想,只能让统治者在虚假的繁荣中弹冠相庆,在繁文缛节中徒耗时光,在醉生梦死中远离社会,了解不到社会的真实的状况,制定不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其结果必将是贻误国家,殃及百姓,加速危机的产生。

作者进而重点分析了嘉庆帝的《守成论》,嘉庆认为,创业之君“法良意美,无不详尽”,并且历代帝王“度越前古”,所以应该“谨循法则,诚求守成至理,以祖宗之心为心,以祖宗之政为政,率由典常,永绥室祚”,如果“妄更成法”,则“家国板荡”、“天必降殃”。而道光帝则完全继承嘉庆的衣钵,“守成大旨,在于勤修欲废之章程,莫为无意之新图”,他谨遵祖制,不开新图,即使面临鸦片战争战败的困局,仍不思变革,反而认为“海宇乂安,黎民康阜”,表现出一种“虚骄自大”。

作者认为,因循守成的治国思想,无视变化了的社会,无视变化中的世界,“错失了带领中国走向近代国家的机会”,导致国势日若,危及四伏。作者还认为,嘉道两帝缺乏超越的底气与自信,不懂国计民生,不懂治国之道,不敢越雷池一步,是嘉道时期政治危机的思想根源。

2. 傲慢无知的人格缺失

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有个性,有的很傲慢,那是有傲慢的资本,甚至在对手弱小情况下,表现出傲慢无礼。但如果在强手面前,也表现傲慢,则是无知了,是典型的人格缺失 。嘉庆、道光就是傲慢无知的典型。

当时,世界形势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文艺复兴的出现到新航路的开辟,从宗教改革到资产阶级革命,从珍妮纺纱机到瓦特蒸汽机,世界政治、经济、思想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无知。”作者进一步指出,“这种自信,是傲慢自大,这种无知,是愚昧无知”。

嘉道时期,长期的闭关锁国,整个官僚集团,对“世界”没有清醒认识,多“主权国家”没有任何概念,认为“世界”就是“天下”,而“天下”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周围地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统治的中心是“天朝上国”,其它都是“蛮夷小国”。并且毫无海权意识,把漫长的海岸线作为锁国的屏障,“严禁片板下海”,实行海禁。嘉道的这种傲慢无知其实是长期以来的皇室生活、宫廷教育下的人格缺失。

3. 不思变革的治国方略

治国方略是统治者依据治国思想治理国家的基本政策与基本方法,由于嘉道时期的治国思想是因循守成,其治国方略也就表现为不思变革,依样画葫芦。比如嘉道时期人口激增,50年时间人口增加约一亿。马尔萨斯在其《人口论》中提出,“当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时,土地的有限性却使食物只能以算数级数增长”,而当人口接近最低的生存线时,这个社会就变得特别脆弱。作者认为,人口激增,导致百姓生计特别困难,社会急剧动荡,而政府束手无策,人口问题演化为民生问题、政治问题。

又如面对世界经济结构的转型、国内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国计民生压力不断增强的形势,嘉道仍顽固的坚持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以粟米布帛为重”,禁止采矿,限制手工业,限制人口流动,认为重本抑末,是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根本之途。

面对重重危机,嘉道坚持道德万能论,幻想以德治“正人心”化解危机,则无异于画饼充饥。而嘉庆“言利之小人不用”,道光“涉利之言必斥”,实行“不言利”的道德决定论,则无异于雪上加霜。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缘木求鱼的做法,束缚了统治着思想,不能因时而变,开创一条解决国计民生的新路出来,只能是空谈误国。

嘉道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拘泥于“输诚向化”的天朝体制,制定了“片板不得下海”的严规,不仅封禁了产品的交流,封禁了信息的沟通,阻断了交流的通道,更禁锢了交流的人心,贻误了国家的发展,窒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丧失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而当大门被强制打开时,一场浩劫与耻辱便无法避免。

4. 积重难返的统治制度

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行,主要依靠健康稳定的统治制度来维护。如果制度本身设计有误,或者制度没有顺时而变,那么制度不但不会消除危机,反而会加速危机,甚至加剧危机。

作者从制度层面,对嘉道时期实行的低俸制度、陋规制度、捐纳制度、满汉制度、科举制度等进行了深刻阐述。比如俸禄是官员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清实行的低俸制度有着致命的缺陷,给了官员“贪”的理由,又给了官员“贪”的条件。正俸很低,就以偏俸弥补,反而导致正俸在俸禄体系中失去主导地位,偏俸喧宾夺主占据主导。地方官的偏俸养廉银由各省自己筹集,并且可以直接向百姓征收,这样一来,加倍征收变成家常便饭,巧取豪夺更是无法禁止,百姓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陋规就是官员凭借权力向下属机关人员勒索财物,包含三节两寿礼、门包、程仪、卯规、别敬、部费等,名目繁多;同时还指官员向百姓征收的附加费,如浮收、勒折、放炮、太平炮、倒炮、漕规、签子钱等,数不胜数。陋规作为一种官场规矩,它的制度化进一步催生了嘉道吏治的腐败。而公开的买官卖官的捐纳制度,使得仕途混乱,贪鄙成风,贿赂公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同时也导致民心尽失。

作者认为,长期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是罪恶之源、腐败之源、动乱之源,而扼杀人才是其最大的弊端,无法形成选贤任能、优胜劣汰的政治生态环境,在一种病态的环境中,劣官当道,好官无容身之地。

作者断言,嘉道时期,统治已是夕阳西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势大厦将倾,无可挽回,轰然倒塌已成必然之势。

(三)用全球史观明确嘉道时期的历史定位

如何看待嘉道时期的危机性质,或者说,如何认识嘉道时期的历史定位,作者用全球史观,既纵向考查嘉道时期在中国历史中的定位,又将嘉道时期放在全球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横向考察,作者认为,嘉道时期的政治危机是封建王朝的末世危机,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制度性危机(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危机),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危机(历史转型期的危机)。

1. 封建王朝的末世危机(转折性危机)

纵观中国历史,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受到历史周期规律的支配。作者总结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末世出现的三大规律:政治体制正常功能基本丧失;自耕农日益破产,民生艰难;社会各阶层逐步走向分化、对立,进而对抗,暴力频繁。作者认为嘉道时期的政治危机完全符合这三大规律,就是一种末世危机。也就是说,从一个王朝的历史来分析,嘉道时期处于王朝的转折性时期,已经开始衰落。

作者深刻指出,体制僵化是中国专制政体的致命顽疾,无法依靠体制内的自我调节用改良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断积累,最终以暴力方式释放。作者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剧:治乱兴衰且恶性循环,血流成河且停滞不前。

2. 封建社会的制度性危机

嘉道政治危机是封建王朝的末世危机,但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新王朝的建立能够使得危机得以消除吗?作者认为,即使有新的王朝建立,嘉道政治危机也不可能消除,而这种危机的不可消除性,反过来证明新的王朝不可能建立,因为嘉道危机不仅是王朝的末世危机,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制度危机,预示着封建社会将走向寿终正寝。

作者认为,王朝的兴衰更替、循环往复是有条件的,需要经济结构和国际环境的基本稳定。而嘉道时期,出现了“五千年未有之变局”,就传统社会的内部冲突而言,传统的经济方式已不能养活中国人。

道光时期,中国人口超过四亿,达到封建社会的人口顶峰,如此一来,单一的农业经济无法满足人口的迅速增长,新的生产方式势必到来;就外部世界的冲击而言,构建资本主义秩序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世界,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以军事侵略和武装占领为后盾,所向披靡试图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帝国,“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中国一步一步拖向半殖半封社会。

3.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危机

作者认为,此是大清帝国与英国相差一个历史时代:一个是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一个是工业化社会;一个是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国家,一个是君主立宪的现代民主制度国家;一个是漠视民生的国家,一个是自由平等的国家;一个是以君权威基础的人治国家,一个是以人权为基础的法治国家;一个是扼杀压制科学技术的国家,一个是科技大发展繁荣的国家;一个是重农抑末的国家,一个是大力发展工商业的国家;一个是闭关锁国的国家,一个是扩展国际贸易的国家;一个是平庸昏聩的官僚统治的国家,一个是有国际视野的领导阶层在治理的国家。

二、文笔——一支太史公曰的硬毫笔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太史公的一支笔,

秉笔直书,饱含深情,为史家治史开一代先河。作者笔力所触,无不有其风范。

本书文笔干脆,以史成论,论从史出。历史史料经作者亲自整理,毫无堆砌之嫌,一目了然,给人清新之感。比如作者根据《仁宗实录》、《宣宗实录》、《清史列传》等几百卷史书整理的《清嘉庆道光时期部分非法酷刑表》、《清嘉道时期流民游民基本情况表》、《地方秘密结社情况表》、《清嘉道时期主要农民暴动一览表》等等,足见作者治史之辛勤,治学之严谨,既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不竭之源泉,又为后来治学者提供既有之成果。同样,书中大量的引用,宜长则长,该短则短,毫无拖沓累赘,而引用之丰富,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足见作者深厚的功底。

本书文风朴实,论述有力,逻辑严密,言简意赅。比如在论述世界格局背景下,嘉道时期的思想与西方思想比较时,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重视人,以人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前提”,先分析了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社会契约”观念,再分析了伏尔泰的“理性”与“自由和平”、孟德斯鸠德《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以及卢梭“人民主权思想”,得出“18世纪西方思想家关于平等、自由、民主的政治思想培育了整个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一个较为合理和公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

而同时期的中国,“也出现了启蒙思想的一线光明,但十分遗憾的是,这种启蒙思想昙花一现,继而又处于沉寂之中”,在重点论述了黄宗羲思想之后,作者感叹道:这是清王朝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这种论述深刻,观点鲜明分类比较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文人——一次范仲淹式的忧患声

在范仲淹的《灵乌赋》中,他借托灵乌之口,预卜社会,发出呐喊,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抒发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在《岳阳楼记》中,他再次抒发了士大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情怀。古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在作者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传承与发扬。

仔细阅读,《嘉道时期的政治危机》是一本典型的历史著作,作者从历史出发研究历史,用大量的原始史料还原了嘉道时期吏治危机、社会危机、民族危机、改革危机四幅政治生态图,用独到的历史分析方法探索了危机形成的原因,再用纵横捭阖的历史眼光将嘉道危机定位于封建王朝的末世危机、封建社会的制度危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危机,一气呵成,层次递进,将嘉道时期的政治史、社会史研究提升到新层次,甚至对整个清王朝思想史、学术史研究都有所建树。

然而,问题并没有就此打住,作者在党政部门三十余年工作的经历与经验,对中国当前政治现状的了解与洞察,并没有埋头故纸堆,而从现实出发研究历史,在一幅政治危机生态图背后,寻找历史的现实感,使得范仲淹式的文人忧患精神与忧乐情怀跃然纸上,历史的身影依然附体,游荡在今天的现实中。

其实,著作没有一处提到现实,但作者在批判嘉道危机的同时,他已经建构起一套避免危机、解决危机的政治方略。比如在论述吏治时,作者提出“治国就是治吏,吏职不治,国家就没有希望,人民就没有希望”,“一个健康而清明的吏治局面应该是优胜劣汰”,“一个国家要吏治清明和官员廉洁奉公,要依靠三个因素:一是制度,二是人才,三是道德文化”。在分析危机的原因是,作者认为,“一个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掌握在傲慢无知的当权者手中,那么,必定是灾难性的。”作者通过对历史的无情批判,构筑起理想的清明政治,激励读者开展对现实的反思,在历史与未来中鞭打现实的脓疮,正是作者的本意。

猜你喜欢

文笔书评文人
“可惜我文笔平平”
书评
书评
书评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