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数学错误教育契机的策略
2014-04-29林满
林满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在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抓住这种数学教育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 数学 错误 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21-02
如何挖掘和抓住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创设错误问题与情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学生对新知理解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易犯的错误,尽管老师反复讲解,多次强调,总有些学生不能彻底改正,往往会一错再错,这些情况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教学经验,可以预测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展现有效的课堂。
1. 展示错误,防范未然。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故意制造一些美丽的错误并主动呈现错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凭借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找错、知错和改错,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改正,预先实行控制。学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后,任意给出三条线段的长度,构成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这样,老师主动出示题目显示错误,让学生在议错、辨错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既控制了可能发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诱导错误,引发深思。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辩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汲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当学生学会了如何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关系时,我故意设置陷阱:那下面就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本领来做一个测试,问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对吗?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是对的,但出乎意外的是我拿出来的两条直尺在空间中摆放。这时学生大呼上当,激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恍然大悟,悟出了“在同一平面内”的必要性,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可谓水到渠成。没有教学谍谍不休的细碎讲解,也没有书本死板规定,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陷阱”中,自己领悟出了规定后面的道理。这样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
3. 故意错误,引起质疑。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主动呈现错误,让学生的心理泛起了涟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上老师有意“出错”能有效地调节教学气氛,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诱惑力。在教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特殊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有一位老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用两条长短不一的木条作为对角线,画出菱形。各小组分头操作,之后交流菱形和对角线之间的关系。结果答案层出不穷:有的学生说:“我画的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说: “我们认为是矩形”;还有的说:“我们画的是正方形。”这个老师说:“怎么画不到菱形呢?老师也来做一做,你们可要仔细观察啊。”于是这位老师将两条相等的木板,找出两条木板的中点,按住两个中点位置放置。“画得矩形?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学生议论纷纷起来……老师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说怎么办?”一位学生说:“应该用不相等的两条木板”结果第二次正好画的菱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用了两条相等的木板。只有在不相等两条线段各中点垂直放置的情况下,将线段各端点顺次链接,便得到菱形。对于对角线长短和中点的概念,这位老师没有回避,也没有遮掩,而是故意暴露错误,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甚至发生争论,进而引发探究。老师这样的故意出错,把学生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自主反思,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从而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
二、 教学中捕捉错误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同时教师也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1. 善待错误, 显露思维。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产生问题时,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2. 关注错误 ,引导辨析。人无完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做却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也忽视了错误的价值。以学生的真实错误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 “尝试错误”的活动,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比较、思辨。
3. 将就错误, 因势利导
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种那种错误,我们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我们也可以经常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将错就错”的训练,这种“化错为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改错误。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扬长补短,拓宽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课后反思错误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学生需要成为反思型学生。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教学相长”提醒我们要学会反思错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1. 学生反思,完善认知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意识,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错题集”,这是一条很好的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途径。
2. 教师反思,促进专业成长。课后,为了充分发挥“错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我及时对学生理解新知识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错误产生的原因、反馈矫正的对策进行搜集、整理、记录。同时,通过写教后小记等形式获得反馈信息,进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反馈策略。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失误寻找存在的问题,发现留下的遗憾,是教师自我教育、成长的最佳途径。
3. 文本反思,课外拓展延伸。在学生反思、老师反思中难免还会留下一些遗憾,学生还可以从文本中吸取很多反思营养,在文本中去寻找其中一些的错题,如错题组成的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等多种形式的题型做为课后拓展延伸题,有困难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通过对错题进行找错、议错、纠错使同学反思产生错误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这样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的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化。
毋庸置疑,数学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也产生着,对于错误,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灵活地运用于数学教学当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错误作用,挖掘内在的“闪光点”,对其新的探究与发现,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