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
2014-04-29陈璇
【摘要】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改革,采用以医院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场景为导向,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方法来建立课程的学习情境方案,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临床护理工作环境中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都有很大的提高,学生能够较快在护理一线工作岗位胜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的护理工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工作过程 内科护理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規划2012年度课题(编号:2012B293)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0-02
“内科护理”是护理工作岗位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课程,它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实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修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由老师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主要是通过创设工作情景并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仿真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级三年制高职护生2个班共108人。年龄18~20岁,平均(18.6±0.3)岁。均为2010年参加高考进入我校的护生。“内科护理”在第四学期开课,护生已完成了基础医学课程及护理基本知识的学习。
1.2 方法
1.2.1 实施方法
1.2.1.1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境 教学目标是教学情境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教学情境的内容及编排都应该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1],教学情境是根据内科护理工作岗位而设计,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包括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3个环节。以老师近期收集的临床内科典型病例为载体,根据患者住院期间不同的阶段设计教学情境,在病例导入中以问题形式提出工作任务,同时利用模拟病房进行环境布置或多媒体画面展示,教师只作必要的讲解,强调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方面的目标要求,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要求护生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完成对该病例的实际临床护理过程[2]。
1.2.1.2 组织实施 实施教学主要在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分步骤进行设计与安排,老师先根据典型病例从理论上突出重点地进行讲解,并布置工作任务及要求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然后将每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组6~7人,在内科模拟病房中由老师指导进行分组练习。
入院护理 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如下:模拟的教学场景设计为内科病房,教师以内科临床典型病例导入教学;例如针对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首先展示该病例相关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突出其慢性咳嗽、咳痰、胸闷与气喘的症状,加之肺气肿体征和辅助检查的多媒体图片,将护生引入临床情境,启发护生对病例进行分析,初步归纳出病因、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教师在此基础上只作重、难点的讲解,可提出问题让护生讨论或回答,同时解答护生提出的问题。在熟悉该疾病基本知识后,再让护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入院护理工作(包括:接待病人→将病人送入病房并取适当体位→入院评估、护理资料的收集与记录→入院介绍及健康宣教)。
住院护理 教师展示医嘱单,与护生一起分析医嘱项目执行的目的、方法及意义,并结合病例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教师再深入讲解相关护理措施的操作流程。结束后护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在模拟病房根据医嘱内容,合理安排各项措施的实施时间,模拟完成病人住院期间的护理流程。
出院护理 教师首先要对护生提出假设,如果病人明天就要出院,你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要对病人交待哪些注意事项?由此引出护生对出院病人的思考与讨论。再由教师总结出院的护理项目,明确健康教育在出院护理中的重要性,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健康教育的图片,健康宣教知识尽量要求护生在对患者实施出院护理操作时同步完成,要求护生边做边讲,避免了护生“只会做不会说”的状况发生。
1.2.2 评价方法
1.2.2.1阶段性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应针对护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教师可将每一系统疾病学习完成后要进行阶段性评价,可组织护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总结。
1.2.2.2 问卷调查 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对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情境开展情况的评价,问卷全部有效收回。
2.结果
护生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情境开展情况的评价(n=108) 人(%)
3.讨论
3.1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改革,对护生掌握内科护理理论和护理技能带来了很好的帮助
传统的护理专业临床课主要以讲授为主,教学安排上忽视了护理专业的实践性,使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不能有效结合,不利于护生理论联系实际[3]。而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打破了传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状,在模拟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中更直观、生动地讲解理论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将课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并提供较多机会让护生参与实践,使她们更加贴近临床实际,最终能实现护生的零距离上岗。
3.2培养了护生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是护士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护生在校学习期间较少接触临床护理工作岗位,使护生对临床实际工作缺少感性认识,没有机会与患者进行语言上的交流与沟通。其实沟通能力是一种后天获得性能力,可以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学习、培养、训练[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护理”教学情境设计能面向全体护生,让每个护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并提供给护生模拟的临床情景,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创设多个学习情境安排护生进行角色扮演,让护生在模拟的环境中“被迫”与“患者”进行交流,在完成护理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并解答“患者”提出的各项问题,让护生亲身体会沟通的效果,经过相互之间的不断实践,在自身纠正和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5]。
3.3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更要具有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改革意识,以及教学实施过程的组织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否则教学方案难以出台,教学过程难以控制,教师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的程度[6]。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很好地理解其内涵。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拿到实训室来讲,而是需要教师从课程标准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课堂的组织到教学评价等各方面去精心设计、认真准备。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依然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值得在今后护理教学中广泛推广。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标准的制定,工学结合的自编教材的完善,内科模拟病房的建设,教师的培训等,都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逐渐摸索,以使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常青.基于工作过程的《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J].财会通讯.2011.34:31-32.
[2]丛小玲,杨艺,许苏飞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管癌患者护理”教学情境的设计與实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7):98-99.
[3]袁爱华,张彩红,张宏玉,等.护理专业本科女生沟通能力及社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4):354-356.
[4]桑未心,林晓云.培养护生护理操作中的沟通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35.
[5]李路寰,沈娟.等.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3.28(8):69-71.
[6]李敬龙.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7.4(8):4-5.
作者简介:
陈璇:女,33岁,本科,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讲师,从事临床内科及教学工作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