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
2014-04-29韩中保韩扣兰
韩中保 韩扣兰
摘要:通过分析比较Blending Learning概念和微课的概念、特征,提出了基于Blending Leaning的微课新概念。依据Blending Learning教学过程设计模式,阐述了微课教学设计组成和原则,微课网络平台设计的基本形式、构成要素及活动特征。根据Blending Learning中师生角色、教学过程和视频录制等进行了微课分类,着重分析了讲授类和演示类微课的设计,以及微课视频录制技术应用,并且运用多媒体学习理论阐明了微课件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Blending Learning;微课;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分类及设计;微课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1-0053-07
引言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移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思想和模式的不断革新,从认识论到建构主义,从“教师为中心”到“学习者为中心”再到“主导一一主体”。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E-learning的自主学习再到Blending Learning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微课,正是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互促进的产物。然而,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Blending Learning与微课
何克抗等认为: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即“主导一一主体”教学模式。在表现形式上,是基于Web技术的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是远程与面对面的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优化互补、是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技术的结合。Blending Learning的本质就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Blending Learning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运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佳的学习目标。
所谓微课,胡铁生、焦建利、黎加厚等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包括多种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微课就其实质是“课”,即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构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环境,学习主动学习,建构知识意义。因此,微课并不是多种教学资源“积件”式堆砌,也不等同于以往的“教学资源包”,微课是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移动技术为支撑的,将教学过程有机组织起来,完成教与学活动的一个动态应用环境。微课是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微课第二个特征是“微”。微课是指在短时间内围绕某一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或者是体现教学活动中的某个教学环节(如指导学习者知识意义构建、教师点评、多媒体对某一知识的可视化设计、虚拟现实的展示等)而进行教与学活动,因此,微课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简。
第三,微课呈现的核心方式是在线教学视频。微课视频并不等同于课堂实录,或者是微格视频(教学片断),不是“教师教学辅助资源”。微课视频整合了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习者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信息,是半结构化,真实情境化的“微型教学环境”。微课视频用时较短,其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加上其他资源,文件总体大小也只有十几兆至几十兆,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iPod等)上实现移动远程学习。
由电化教学视频到微格视频再到微课,实质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的过程,是由“教师为中心”到“学习者为中心”再到“教师主导一一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的转变。当然,微课的表现形式不一定局限于视频格式,可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采用其他方式,例如交互式的Flash动画、三维仿真动画、虚拟场景等,增强知识的可视化设计,提高学习者学习的沉浸性和知识易读性。
总之,微课是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主导——主体”教学理念,以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形成多种形式、易于使用、真实直观的微型在线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Web用户端、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二、微课教学设计概述
Blending Learning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科特定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传播技术、组织符合认知过程的学习资源,设定有效的评估反馈,形成利用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因此,Blending Learning教学设计应包含前期分析、资源设计与开发、教学环境、学习活动、教学评估等(图1)。
微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基于Blending Learning,围绕学科中的某一知识点,依据前期分析、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最佳的媒体呈现,构建多样学习情境(平台),多元化教学评价,良好的反馈途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在极短的时问,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技术层面,微课设计要做到“适用、实用、易用”,便于一线教学推广。同时也能兼顾学科特色,增强可视化设计,达到视频、2D和3D动画、虚拟仿真并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将联通主义(Connectivsim)“学习就是形成网络,增加新的节点创造新的神经路径”观点应用网络情境中,描述为“信息是节点,知识是联结,理解是若干网络节点间联通时浮现的‘财宝”。因此,微课的设计要从学科的整体布局,设计有效的支架,学习路径,形成学科神经网络化的微课体系,引导学习者有序有效地利用微课环境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学习。
梁乐明等通过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微课设计同样应遵循Blending Learning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三、微课的分类及设计
课堂教学受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目的、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分类的维度和依据不同,课型的名称和类型也不同,微课分类同样也是复杂的。胡铁生等根据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这两个方面来分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从BlendingLearning师生角色、教学设计和微课视频录制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
1.按照Blending Learning师生角色的微课分类及设计
微课类型主要有突出教师主导类、突出学习者主体类和师生、生生互动类。师生角色是教学模式的决定因素,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会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而发生改变。
突出教师主导类的有:课程导入、概念解释、论证原理、阐明规律等讲授类和实验指导、操作示范、案例分析等演示类。讲授类主要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习者传授知识,无论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还是在线的视频教学,教师的讲解都应依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运用信息传播技术,结合形象思维,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呈现,如知识可视化工具(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可扩展学习者工作记忆,形成知识网络,便于知识管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图形、动画和视频,采用自然图像思维,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习者的认知和接收(图2)。演示类微课是指教师堂课教学或在线虚拟实验平台中将实物或三维模型、直观教具或虚拟场景展示给学习者,或者是作演示性的实验以及实践操作示范。此类微课主要是演示的重点、步骤、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学习者则通过观看、模仿、结果评估、错误矫正等掌据各种技能知识(图3)。
突出学习者主体类的有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通过学习者独立或合作进行分析、探索、实践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其教学形式可以是实时课堂或在线。在实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情分析、问题提出、框架设计、情境创设等,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参与总结评价和反思拓展。在线学习中,学习者依托多种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类和探究学习(表1),其教学过程的设计遵循于Blending Learning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突出师生、生生互动类的有练习测试、问题提出、点评总结等谈话类和启发类以及合作学习类。当然,教学活动是连贯的、持续的,微课可以一种类型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类型。
2.按照Blending Learning过程模式的微课分类及设计
Blending Learning教学过程设计模式分为前期分析、资源开发与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四个阶段(图1)。因此,根据B1ending Leaming过程模式,微课类型分为前期分析类、课堂教学类、在线学习类以及评价反馈类。类似于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如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等。
前期分析是针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分析,包括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教学媒体、学习目标等,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首先运用媒体传播理论,选择适当的媒体及组织形式,以表达学习内容,并且依据认知论,在分析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前提下,使媒体便于学习者接收,从而进行意义构建和存储,因此,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是将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联系起来的重要环节,同时是教师与学习者隐性知识交流的通道。教学评价设计是运用反馈原理,对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及关联进行有目的调节,使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
Blending Learning的核心是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实质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设计,以达到教学活动中诸多因素的完美整合。因此,微课的教学设计应遵循Blending Learning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3.按照录制技术的微课分类及设计
微课的类型主要有课堂实录类和录屏类。
课堂实录类微课就是利用摄像机多角度实时展现课堂教学活动的完整过程,该类型可应用于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实验指导、操作示范、案例分析等演示类,或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表演类、展示类等。课堂实录技术应用主要有以传统影视制作技术为基础和以自动录播技术为基础的两类。以传统的影视制作技术为基础的录制,需要专业的硬件设备和环境布置,专业的摄影人员和后期制作和发布人员。以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录播系统是将现场摄录的视频、音频、电子设备的图像信号(包含电脑、视频展台等)进行整合同步录制,生成标准化的流媒体文件,用来对外直播、存储、后期编辑、点播。观众可以通过IE浏览器登录录播系统服务器收看直播的影音及图文信息,也可后期点播视频信息。录播系统推动了示范性课程教学视频及精品课程视频的应用,在现代教学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现行课堂实录因资源紧张、人员组成复杂,专业技术较高,成本投入较大,因而难以普及和推广到教学一线。
录屏式微课就是用屏幕录制软件制作的微课教学视频,可用于多种类型的微课制作,如讲授类、测试类、自主学习类等。它的软硬件要求非常简单,只要一部安装有录屏软件的多媒体电脑就可以了。录屏软件可全程录制教师的屏幕操作与讲解,自动生成适合各种要求的视频文件,同时,还提供影视后期效果的部分功能,如添加字幕、视频编辑、过场效果,设计标签等。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方便易行,非常适合非计算机专业老师使用。而教师则可全身投入教学活动的设计,媒体的选择和组织,PPT演示文稿的制作、教学软件和动画的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四、微课件设计
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微课件是微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PPT是常用的、易用、易学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因此,PPT的设计是微课设计中重要环节,PPT的设计要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即要分析学习者认知特征要依据学科特点,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精心选择和组织媒体,同时也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微课件是以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展开呈现相关内容,因此,不能贪多,保持每一页简洁明了,最好每一页说明一个信息点或一个信息块。根据教学过程和课程内容,合理采用导航菜单或清晰的学习路径,尽量减少页面间的跳转。对于微课系,要设计对应的学习单,便于学学对内容的检索。根据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负荷理论,PPT的设计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组块原则:是指某一知识点中多元表征信息进行“信息组块”设计,也就是尽量减少同一信息分散零乱的呈现。
(2)时空邻近原则:是指某一内容多元表征信息的组织及呈现应尽可能在时空上保持邻近,即尽量同时呈现,减少操作。
(3)一致性原则:界面设计和交互操作上要保持总体风格统一,最好使用约定俗成的标准界面元素、标签、图标等来描述选择与任务,使得学习者根据外观就能清楚地识别学习软件的各个功能。在不同界面中相同性质元素的形态、位置、功能要保持一致,使用统一、清晰、简洁的界面结构。清除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呈现。
(4)双通道原则:指在信息组块时,尽量使“信息块”包含“视觉表征+听觉表征”,而不是“视觉表征+视觉表征”或“听觉表征+听觉表征”的信息结构。
(5)标记性原则:是指运用标记技术(应用标题、字体大小颜色变化、箭头、图标、下画线、超级链接等技术等)将学习任务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等标记出来。
五、微课网络平台设计
Blending Learning的基本思想是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混合,是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混合,是教师主导活动和学习者主体参与的混合。Blending Learning模式是利用最适宜的信息传递通道,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微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利用移动终端或笔记本电脑等进行正式或非正式Blending Leaming。因此,网络教学支撑环的设计是微课的基本条件和可靠保证。从教学设计策略层面进行分析,其基本形式和集成环境等归纳如下(表1)
六、结语
教师主导——学习者主体的B1ending Learning是在对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的现代E-leaming学习模式的反思而形成的以最佳方式达到最大效益教学模式。Blending Learning理念和微课两者进行整合,对教与学有着极积的意义。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课设计、开发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微课的设计、开发的主体是一线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加强一线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降低技术门槛、提高微课质量,才能很好地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