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满族自治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
2014-04-29张海军刘明芝
张海军 刘明芝
摘要利用本溪县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5年(1958~2012年)的雷暴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县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8.1 d,属于多雷区; 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 d/10a;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 其中6月份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年雷暴初日以5.3 d/10a速率提前;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年雷暴终日以0.4 d/10a速率提前。
关键词本溪县;雷暴日数;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1-00183-02
作者简介张海军(1983- ),男,满族,辽宁沈阳人,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气象服务等工作,Email:xingwen3@126.com。
收稿日期20130828雷暴是积雨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表现为闪电兼有雷声,有时亦可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1]。本溪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本溪县)地处辽东山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经常受到雷暴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为缓解土地资源压力而大量兴建的高层建筑,以及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雷暴所带来的灾害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笔者通过研究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5年的雷暴资料,浅析本溪县地区雷暴日数的分布特征,为雷暴在该地区的监测、预警、预报以及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一些可用气候背景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本溪满族自治县地处中纬度的辽东山区,太子河的上游。东与桓仁、宽甸相通,南与凤城相邻,西与本溪、辽阳毗邻,北与抚顺、新宾接壤。辖区面积3 344.5 km2,辖11个乡镇,人口30万。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7%。山脉纵横,河流萦绕,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本溪县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风和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温度变幅大、雨量较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短、山地和局地小气候明显。春季回暖快,温度适中;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气温较低;冬季漫长寒冷。年降水量782 mm,年平均气温6.7 ℃,极端最高气温37.8 ℃ ,极端最低气温-37.9 ℃,年平均无霜期177 d,年平均日照时数2 379.5 h。
1.2资料来源雷暴资料来自本溪县国家基本气象站日常观测记录(人工观测),包括1958~2012年当地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在此,雷暴日数是指该地区一年中有雷电放电的天数,一天中只要听到1次以上的雷声就算一个雷暴日。
2结果与分析
2.1雷暴日数年际变化特征由图1可知,55年来本溪县雷暴日数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 d/10a。1958~2012年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1 d,属于多雷区[2];年雷暴日数最多为47 d (1994年),最少为16 d(1978年),雷暴日数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9倍。55年来年雷暴日数≤20 d的年份有3个,占总数的7%;年雷暴日数≥20 d的年份有52个,占总数的93%;年雷暴日数≥30 d的年份有18个,占总数的33%;年雷暴日数≥40 d的年份有5个,占总数的9%。
图11958~2012年本溪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趋势2.2雷暴日数月际变化特征由表1可知,除1和12月未发生雷暴外,其他10个月均有雷暴发生;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10月份,累计雷暴日数1 525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8.1%;其中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3个月的雷暴日数总和占全年雷暴日数的63.6%;1、2、3、12月雷暴日数最少,共出现5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0.3%。在雷暴高峰月之前(1~5月),雷暴日数逐月急剧增加,6月份最高峰,7月次之;雷暴高峰月后(9~12月),雷暴日数逐渐减少。这与孙丽等的研究结果[3-4]较为一致。
2.3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
2.3.1雷暴初日。由图2a可知,本溪县雷暴初日最早在2010年2月5日,最晚出现在1963年6月9日,相差124 d,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55年里,雷暴初日出现在2月的有3年,3月的有3年,4月的有30年,5月的有17年,6月的有2年;近55年来本溪县年雷暴初日以5.3 d/10a速率提前。
2.3.2雷暴终日。由图2b可知,本溪县年雷暴终日最早结束在1988年9月18日,最晚结束在1987年11月21日,相图21958~2012年本溪县雷暴初日(a)、终日(b)和初终日间隔日数(c)差64 d,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终日出现在9月的有9年,出现在10月的有28年,出现在11月的有18年;近55年来本溪县年雷暴终日以0.4 d/10a速率提前。
2.3.3雷暴间隔日数。由图2c可知,本溪县雷暴初终间日数间隔最多为256 d(2009年),间隔最少为126 d(1968年),相差130 d,平均间隔日数182.5 d;近55年来本溪县雷暴间隔日数以2.9 d/10a速率增加。
3结论
(1)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8.1 d, 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 d/10a。
(2)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 在雷暴高峰月之前(1~5月),雷暴日数逐月急剧增加,6月份最高峰,7月次之;雷暴高峰月后(9~12月),雷暴日数逐渐减少。
(3) 本溪县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雷暴初日以5.3 d/10a速率提前,终日以0.4 d/10a速率提前, 雷暴间隔日数以2.9 d/10a速率增加。
参考文献
[1] 俞卫平,周诗健,王伟,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S].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孙丽,于淑琴,李岚,等.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1):59-62.
[4] 李丹,单振宇,韩卫东.丹东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3):45-47.
[5] 张宇,张翼,廖慕科,等.桂林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1,1(2):80-82.
[6] 高荣,尤莉,包永莲.通辽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雷暴特征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