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比灯照得远:在专业自由中实现整体性发展
2014-04-29季春华严亚雄
季春华 严亚雄
摘要:如何有效地促进优秀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瓶颈?文章试图通过名师工作室跨学科活动的几大实践亮点阐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推动区域性教师整体发展的实践举措,对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专业自由;整体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38-05
课程改革如何把国家意志、专家思想和顶层设计最终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中,是确保课改成功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对教师,尤其是名优教师在课改中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各地、各校都花大力气,把全力打造名优教师队伍当作一个新的课题来研究、实践。
针对区域实际,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跨学科名师工作室,开展区域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跨学科骨干教师共同体体现出鲜明的“破壁”功能,[1]它的开放性如同普照大地的太阳一样给了我们无穷力量:它打通了学科、学段、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有助于教师深度交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在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专业自由中实现整体性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引领每一位成员进入一片片新的天地,帮助大家从一个相对单一的专业领域走出来,走进一片更为高远和广阔的天地。
一、倾听式研修:突破学科发展的瓶颈
(一)读书,唤醒一双智慧的耳朵
1.跨学科阅读,探寻梦想融会贯通
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倡跨学科阅读教育教学的著作和论文。当阅读突破功利、跨越学科之后,阅读的数量不仅仅是增加存量,它直接影响着阅读者的专业视野。跨学科阅读如同一座桥梁,沟通了所有的学科,却又能跳出学科的框限,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学科中发现独特的思维模式,并进行联想结合,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2.跨学科分享,传递温暖丰富人生
从畅谈“同读一本书”的体会,到“我读我荐”,工作室阅读活动注重的是合作和分享。大家在跨学科的阅读中寻找共同的教育节点,借助多种方式,如读书会、博客、微信、QQ群等平台进行跨学科的分享。多样的表达方式、多角度的交流丰富着每个共同体成员的阅读视角。大家共享读书之乐,自我教育,也互相教育着;自我提升,也共同提升着。
(二)课堂,发现一束生长的光亮
1.跨学科视野,于无声中渗透
工作室主动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用跨学科的视野,努力把教育理念贯穿、渗透、结合在自己所任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寻找学科与教育的结合点,渗透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和能力,发掘学科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2.跨学段相生,寓教育于多彩活动
这个别样的共同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一手”,将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将学段之间的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如小学邀请幼儿园教师杨蓉给他们讲有趣的绘本故事,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又如任教高中化学的赖军老师,在高中组织了环保社团,开展丰富的环保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还受邀到开发区的初中和小学开展“我是小小科学家”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科学世界,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中生根。参与的老师也从中接受了他所倡导的环保理念,并能联系生活,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3.跨学科眼光,发掘学生无限潜能
作为教师,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从沙粒里发现金子,能将钻石精心雕琢放射出光芒?工作室成员相互交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现并引导有潜能的学生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如原本教过中学体育,现在又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仇小进老师,利用他的专业眼光,在不同学段分别开展社团活动,在幼儿园开办“我游戏,我快乐”社团;在小学组织“与球交个朋友”的社团;在中学举办“让武术精神放光彩”的社团。不同年段的不同社团,让他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培养出了有特长的学生。
(三)活动,练就一对隐形的翅膀
为促进工作室成员了解彼此特点,优势互补,并以工作室成员为核心,激发全区教师共生共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师德演讲:爱的光芒播撒心田
我们面对的学生,蓬勃着朝气和希望、充满着暖意与爱意,与他们相处的日子是多么美好,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瞬间。如何能挽住这匆匆流逝的岁月,让美好不再尘封于自己的记忆,或者消散于风中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撰写教育随笔并以演讲的方式激情表达。工作室在全区开展了“牵起学生的手一起走”“我愿是学生的幸运星”等演讲活动,掀起了一股师爱的旋风,让许多一线教师体会到教育人生的价值,更让一线老师们从这一个个熠熠闪光的小故事中体会到爱的智慧、领略到爱的艺术。
2.沙龙研讨:教书育人的才情碰撞
著名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认为:科学根源于交谈。教师成长也需要交谈。“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社区,鼓励各种意见和看法的自由表达。
我们定期围绕某个主题举办成长沙龙。因为一个共同的话题我们坐在一起,侃侃而谈,教育的智慧就这样不经意地流淌出来。有时一个人很久才能想明白的道理,通过沙龙活动,一下子就想明白了。在沙龙研讨活动中,大家既增进了感情,又增长了知识。
3.讲座引领:实现个体间的有效融合
在开发区这样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开放的区域环境中,每个教师都带有自身独特的个体烙印,对教育工作的个体理解隐藏在内心深处,常常会带来沟通的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工作室每个成员个体能量的放大,带动全区教师在教育方面实实在在地快速成长,讲座引领无疑是一种有效方式。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专家引领。或观看专家的讲座录像,如由广东省教育学院李季教授主讲的《叙事教育——拨动“情弦”的教育艺术》、南师大教授高德胜主讲的《道德教育的二十个细节》等;或聘请省市著名专家、学者、区教研员等作专题报告;工作室主持人季春华开设了《今天我们怎样开发自己》的专题讲座。
二是同伴互助。工作室成员中谁的思考成熟了,就会不定期地举办理论讲座。如成员李小琴和严亚雄两位老师就面向全区开设专题讲座,参加活动的不仅有来自区内各中小学的骨干教师,还有慕名而来的开发区其他七个名师工作室的成员。
二、聚焦式发展:寻找个人成长的生发点
(一)个人自评报告,认清自己高点定位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不断积累的过程,而自我认识和分析是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工作室邀请南通市名师导师团为每个成员一一“把脉会诊”,拥有了专业成长的生命自觉,正确剖析了自身优劣,每个成员更加清楚了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用更高的目标来引领和调整自己,教育人生再次拥有了更远大的努力航标,大家在规划中放飞着自己的梦想。
(二)论文互评互批,携手进步共同前行
工作室成员借助自身的跨学科特点,用自己的独特视角来反观他人的文字,真正体现了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活动中,我们将论文初稿上传至QQ群空间,每次安排好主评和辅评人,大家围桌而坐,针对各自论文展开了轻松、自由、热烈的研讨,其间有论点的纷争,有思维的碰撞,更有经验的分享。在点评过程中,组员们针对论文特点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点评,既肯定成功之处,也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互批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时是主持人对每个人的文章进行点评,指出优点,提出修改意见。有时成员中一人批多人的文章,有时是多人批一人的文章,有时是一人批一人的文章。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有效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我们的育人理念。
(三)博客研讨交流,群体互动沟通无限
博客交流平台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让沟通无限,大家在这里相互交流、共享智慧,有效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提升了自己的心灵感触和自我生命质量。
工作室成立初期,我们倡导每个老师都能建立自己的博客,为共同成长提供另一个研究交流的场所。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我们将每天上课、读书、管理班级的心得、收获及时上传,我们一起探讨交流教育思想和方法,大家在这种敞开的方式中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心得,相互促进着、提高着。如李小琴老师撰写的博文《孩子,你们是我眼中的奇迹》、严亚雄老师撰写的《就这样把他们丢下》等博文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四)精品课例打造,潜心课堂播撒希望
只有潜心课堂研究,将自己的爱与激情、坚持和聪颖投入到课堂中,才能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品课堂。根据工作室的工作重点,我们通过课堂研讨、主题观摩、有重点地议课等形式,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评价等方面潜心研磨和打造每个成员的精品课例。集体智慧的聚拢,让大家在融合中历练着、提高着。到目前为止,每位成员都整理出了1—2节有着鲜明特色的精品课例。
三、整体性反思,形成团队建设的核聚变反应
大家知道,同样的碳分子,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可能会形成两种价值天差地别的物质,即坚硬闪亮的钻石或柔软漆黑的石墨。团队建设,也是如此。
(一)头脑风暴:转变思考方式
想起拿破仑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但从长远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之下。”是啊,居高才能望远,为了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变得聪明起来、温馨起来,我们聆听,我们交流,我们碰撞,我们集思广益,我们相互启迪,在这种“头脑风暴”式的集体反思中,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慢慢得到改变,教育理念就这样慢慢走向正确的方向,融合在彼此的言行中,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考方式得到了有效的改变。
如我们就“为什么上课时间总是不够用”进行集体反思时,大家最终一致认为是我们对孩子的不放心导致。而这样的“不放心”将会培养出一批只会听讲不会思考的人,于是我们共同反思,从不同角度寻求改变的策略;针对开发区外来务工子女多的问题,我们开展头脑风暴式的集体反思,大家或介绍自己的处理经验,或提出讨论话题,大家群策群力进行教育商讨,最终达成共识:要付出更多关爱,要给予更多赏识,要积极指导家庭教育。再比如针对近几年中学、大学在校生自杀事件频频,我们认真反思,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我们已经教会了他们什么……一次次反思讨论中,带来了思考方式的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因此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我们明白了,所有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柔性碰撞:提升团队品质
一个团队的品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它却可以决定团队的发展方向,当我们的视角从硬性规定转向柔性碰撞,当信息化触角延伸到共同体建设的各个领域,我们看到大家的交流正从单向走向多维,工作室成员的交流正在从静态走向动态、从随性走向透明和可控。[2]
工作室确立了共同愿景:太阳比灯照得远——在专业自由中实现整体性发展。我们还明确了个人发展目标,认为卓越的教师应该是:区域学生发展的责任者、区域教师发展的同行者、区域教育科研的领跑者、区域教育发展的促进者、教育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同时,我们还确立了团队发展目标,认为优秀的团队应该是:优秀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全体成员经验分享的组织、教师发展连续支撑的系统、团队成员知识再生的土壤、催生孵化名优教师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共同体的文化应该是:共享、共融、共生,共同体应有民主的氛围、倾听的姿态、合作的情怀,共同体得倾听他者声音,促进自我发展,应答学生成长。
如今,聆听窗外声音、袒露彼此心声、柔性交流碰撞已成为工作室成员之间群体学习的一种自然状态,也成了跨学科教研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家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相互启迪、互相融合,不断超越原有的思想,团队品质得以更好地提升;与此同时,优秀的团队品质,也唤醒了工作室成员的生命潜能,成就了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大家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着。
(三)深度融合:凸显课程意识
“跨学科”的特殊就在于其鲜明的动词形态“跨”。“跨”意味着一种交流、对话和融合,我们在探寻学科本质的同时更要充分理解学科的内涵,进行学科与学科的立体交叉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学科间的资源共享,有效凸显课程意识。[3]
我们认识到,所有的知识其实都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必然与其他学科知识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需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多种知识的支撑。因此,工作室提出要突破学科本位,以知识和能力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努力促进知识的交融与渗透,从而向跨学科能力过渡。
工作室着眼于知识的综合化,将大家带入一个全新的境地。我们认识到,必须要在夯实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打破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壁垒,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不过分强调自己所属学科的特殊性,在遵循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努力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四、多层次辐射:让太阳的光亮照得更远
(一)保持前瞻目光,倾心打造第一梯队
工作室第一梯队成员都是来自本区各个学校最优秀的教师,成员最低荣誉称号为“区骨干教师”。我们认为名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较长的培养过程。三年来,大家通力合作,致力于工作室的发展,为自身发展和全区教师发展而努力着。我们以工作室为主要依托,每两周进行一次在场活动,同时,我们还建立工作室博客小组,不仅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还定期开展在线交流、研讨,使不同学校的教师有定期交流的固定平台,为全区教师解疑释难,引领全区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有效地发挥了第一梯队的辐射作用。此外,工作室教学、教研成果还以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论坛、公开教学、专题讲座、拍摄专题片、现场指导等形式向全区各中小学校辐射、示范,引领全区课堂教学。
其实,早在成立之初我们就把“辐射全区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全体第一梯队成员的共识,同时制定了梯队建设的具体方法,要求梯队成员要对照自己的职责认真履行。每学年,工作室会根据考核目标,要求成员提交相关材料,接受考核。到目前为止,工作室第一梯队10名成员已发展4名大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市级骨干教师,1名市级教坛新秀,1名区级学科带头人。
(二)鼓励自我超越,着力培养第二梯队
第二梯队成员多为各学校青年骨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流砥柱,我们积极鼓励其参加不同层次的文化业务进修,创造学习机会、条件,使他们快速成长。在工作室第二梯队培养工程中,我们努力为青年教师搭台子、铺路子,营造青年教师间“比学赶帮”的氛围,创新培养方式,以考核带培训,以培训促成长。我们将课堂研究和专业知识考核作为考核内容,并将考核内容进行分解,每一项考核由专人具体负责。
第二梯队的成长历程都是充盈智慧、润泽生命、涌动激情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接受考核的准备过程,紧紧围绕工作室管理方案,实行骨干教师帮带工程,而不以考核为最终目的。在工作实践中的锻炼,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带头、引领及辐射作用。几年中,他们积累了更丰厚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成员中有老师参加南通市信息技术比赛或市级一等奖,有老师获得市级青年教师赛课二等奖,在他们的带动下,开发区教师的精神风貌,业务素质都不断地提升。至今为止,梯队培养工程初见成效,第二梯队成员中已有5人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
(三)改善心智模式,精心培育子团队
根据工作室的规划,每一位第一梯队的成员都必须组建自己的团队,团队组建的要求与第一梯队相同:一必须跨学科,二必须跨学校,三是每一团队至少5人。这样工作室第一梯队的10名成员在全区各学校组建了10个子团队,共59人。工作室对子团队的成员有发展规划,对团队负责人有具体的考核要求,从而使工作室向全区辐射有了发展之根。
为了让这批年轻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我们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研究,重视开课前的“磨”课和开课后的交流和反思,每次开展的子团队研讨课,不但使上课人受益,也使听课老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堂观等产生了实实在在 的碰撞,形成了许多基于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共识,老师们得到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目前,师徒共同上课、共同评课、互批论文等等已成为开发区教育的一大特色。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名师工作室将和每位成员一起经历研究的全过程,发挥“太阳比灯照得远”的团队效应,最终形成工作室的集体成果和教师的个人成果,打造工作室群体的行动智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30.
[2]郑其绪.柔性管理[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92.
[3]燕校龙.高中化学新课程跨学科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丁伟红
Practice of and Reflection on Learn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ross-Disciplinary Leading Teachers
JI Chun-hua & YAN Ya-xio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Nant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Nantong 226009, China)
Abstract: To help leading teachers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l quandaries,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highlighted experience of famous teachers' workshops,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practical measures of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teachers'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meanwhile this author also reflects deeply on the constructing of leading 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y.
Key words: cross-discipline; leading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y; professional freedom; overal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