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跑校生之感觉

2014-04-29施梓山

大学生 2014年1期
关键词:香港

施梓山

尖东,柯士甸,美孚,荃湾西……

元朗,天水围,屯门。

跑校生的普通一日

Evelyn是一名大学跑校生。晚堂结束后,她走进上行的电梯,上到3楼,之后熟练地穿过迷宫一般的走廊,在一个转角找到一扇通往平台的门;贴着房檐走,穿过平台,再走下一个楼梯,是一个天桥的入口;又穿过天桥,又转了几个弯,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她就到了红磡站西铁线站台。

外面下着雨,但这似乎无所谓——对于一团团被钢筋水泥架构起来的楼群而言,外面是晴是雨并不重要。无论楼外的世界阴晴风雨,楼内的世界依然高效有序地运转着。

22点,跳进地铁车厢,靠边站好,预计40分钟后到站,再花10分钟走到家。拿出手机登入Facebook,更新出来的第一条信息是三位闺蜜的面试都被挂掉。没有惊讶也没有沮丧,把第一条推上去,再看第二条:周五学生内阁“倾庄”(小组讨论)。没有新奇也没有厌倦,把第二条推上去,再看第三条:保良局卖旗日(募集公益捐款)。再看第四条:《半泽直树》剧透。“哎?——”Evelyn用萌系东京妹子的语调发出惊叹,这可是日剧里的逆天神作哦!车过美孚,Evelyn有了座位。她关掉Facebook,拿出Kindle,看明天要讨论的Reading内容。“有50页之多!”不过看了十分钟发现这篇文章尽是“吹水”,翻来覆去说的是一个意思。还有三个站才能回到家喔?她这样想着。今天又可以追到Sherlock的更新,这是自己最喜欢的剧集呢。坐在她旁边带着金丝眼镜的老爷爷仔细研究着5元一份的“马经”。老爷爷旁边的阿姨挂着耳机,看着手中iPad里播放的肥皂剧。空调冰冷刺骨。车厢里虽然坐满了人,但是除却列车在隧道里穿梭的噪音外没有任何声响。

22:40,Evelyn在屯门站出闸,票价10元,这是学生半价。回到家,爷爷奶奶的房间已经关掉了灯,老爸戴着耳机看电视。老爸是九龙KMB巴士司机,每月有15000的收入,每周有两天休息。老妈曾经在荃湾的纺织厂上班,十年前老板把厂搬到了东莞,于是妈妈失业了。现在妈妈每天要做两份工,白天在屈臣氏收银,晚上在许留山洗碗,这样每月才勉强有12000的收入。

Evelyn洗漱完毕,爬到自己的床上,侧过头去,开启午夜的小幸福。“明天没有早堂,一觉可以睡到11点喔!”

午夜时分,妈妈回到家,手里拎着一袋在24小时营业的惠康超市买来的每斤17元的芥兰,还有一块减价处理20元一磅的牛肉。她将今天的花销记录在手机下载的“挖财”软件里,之后熟练地将一盆刚洗好的衣服挂在伸向街道的晾衣杆。

700万香港人中,有许多这样平凡的家庭。三代同堂住公屋,父母兼两份工,五口人挤在400尺(约4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买房?屯门30年房龄的旧房400尺要300万,天水围新房价格要翻不止一倍。而且,面积也是这样。

“有公屋住好幸福啦,现在排队好几年才能排到喔!为什么要买房呢?”

“没公屋住的,租我们这样400尺的房子,月租少说也有8500块呢。”

“买房?还不如买马——买马有得赚,买房?下辈子全家人继续给李嘉诚打工喔。”

“买马,中了头奖,说不定能在沙田或者马鞍山买套二手海景房喔。”

在香港人眼里,“千尺”(约100平方米)即算是豪宅,拥有这样一套房子即属于千万富翁的行列。Evelyn听爷爷说他在揭养老家的亲戚刚盖了一栋四层的房子,面积算起来有4000尺,盖房花的钱还不如香港买一套400尺房子的价钱。

年轻人读大学,本科三年的费用就要60多万。学校逐年扩大招生内地及海外招生规模,今年好多本港学生没能申请到宿舍,Evelyn就是其中之一。于是她每天不得不坐地铁在红磡和屯门之间长途跋涉。

更多机会

早晨9点,Evelyn被手机的马林巴琴铃声吵醒。电话是Maggie打来的。

“Cathay拿到了HSBC的Offer哦!她邀我们还有Ruby今晚去老尖啦,到iSquare的UA看《引力边缘》,超棒的IMAX。”

“我周五要pre还没准备……还有,晚堂结束已经是9点多啦,这么晚还有没有IMAX的场次你要check下啦……这次要Cathay埋单哦。”

“好啊。她男朋友Kristof可能也会来,在伦敦Intern时候认识的比利时靓仔。”

“OK~”

Cathay,Ruby,Maggie和Evelyn是初中同学,Cathay从小到大都是尖子生,是同学眼中的“promising女强人”。后来她考上了拔萃女书院,毕业时考了三个A,拿到港大全额奖学金读了金融。2014年秋天她将成为汇丰银行的MT(管理培训生),据说三年后可以拿到55万港币的年薪。Ruby家境不错,从小酷爱艺术,高中时被先前移民到爱尔兰的叔叔接到都柏林读书,可是因为不适应国外的生活,所以本科的时候又回到香港,在中大读文学。Maggie在十六岁那年随母亲来香港定居,她努力与身边任何一个有可能与她成为朋友的香港人成为朋友,她主动参加各种活动结识朋友,恨不得抓住每一个哪怕是小小的机会融入这个陌生的社会。她似乎比香港人更加热衷于公共事业,上周去铜锣湾参加了“同志平权”的游行,这周又要参加保良局的募捐活动。

四个妹子外加一枚比利时帅哥行进在弥敦道上。Kristof相当沉默寡言,不太喜欢接近Cathay,而是喜欢自己试验各种香水,并且有时会盯着男装广告上的成熟男人看得出神。他所期待的是什么呢?或者说,他在期待吗?

Cathay说她不喜欢欧洲,不喜欢静态的生活,她希望每天工作18小时然后挣多多的钱。Kristof说他不喜欢香港,不喜欢喧嚣的街道,他不在乎挣多少钱,只要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Ruby有点矛盾,她不喜欢香港拥挤的街道,拥挤的饭店,拥挤的住宅,但是又在好山好水好无聊的爱尔兰找不到认同;都柏林晚上十点钟之后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人,可是兰桂坊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Maggie说,明年她和妈妈就在香港住满七年了,可以申请加入永久居民的行列。Ruby问她,为什么越来越多香港人在向外移民,但同时又有越来越多内地人向香港移民。Maggie说是因为拿到香港永久居民意味着更多机会,比如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免签证等等。Ruby说:“确实,香港护照可以更方便出国——可是为什么要出国呢?去旅游?——那,如果是去旅游,从内地去旅游不是也可以?……或者说去移民?——那,又为什么不直接移民到国外,何必还要来香港?”

对于充裕的资金而言,签证只是一张无所谓的纸,哪怕去许多国家都需要贴这张纸。对于羞涩的荷包而言,免签的护照只是一个无所谓小本,哪怕凭这个小本原则上可以去许多国家。

消解“为什么”,只留下“感觉”

在香港聊天有时会遇到有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人们如果不经意间把话题引向复杂,那么就等于宣告谈话的终止。如果一场讨论得不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或者答案,讨论往往就不会进行下去了。人们不喜欢复杂,不喜欢严肃,不喜欢深奥,不喜欢凝重。人们交谈,喜欢的并非聊天的内容,而是聊天时的感觉;人们逛街,喜欢的并非某一家店或某一家品牌,甚至并不是因为缺少什么东西、需要什么东西、想买什么东西才走上街,而只是单纯喜欢一种走在街上的感觉。高度发达的交通网使方向感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广告代替人们的判断力进行思考,霓虹灯下许多事情说不清楚为什么,只是“感觉”。

她们喜欢在假期或者周末一起逛街。她们享受着大城市里的小快乐:在“发记甜品”门口排队半小时之后咬到一大颗幸福满满的雪山榴莲。她们有着许多香港女孩都有的一颗心愿:在婚礼的那天,心中的他能够将同样Tiffany戴在自己的无名指。她们从小生活在这个被物质文化浸濡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有如一座主题公园,浓缩了世界各国的消费文化。她们所期待的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也许自己都说不清楚。只是觉得,生活日复一日向前行进;不去追求太多,也不去期待太多,只希望明天会更好,会有更多的小快乐,小满足,小幸福。

城市吞噬了城市中的心灵,一切都围绕着城市,一切都被城市所改变。终其一生在被地铁连接起的高楼大厦里生活,无论外面刮风或是下雨,都似乎影响不到这个人工建造起的小世界。在传统社会,人们在陌生的环境里努力制造亲近感,驱散天高地远带给人类的孤独,于是产生了聚落;而眼前这个拥挤的聚落,则在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努力制造距离感,使人们在这个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从北到南不过60公里的狭窄的世界里感觉到空间的存在。

在大世界越来越开放、凝聚成一座城市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成为一个个封闭的小世界。

责任编辑:刁雅琴

猜你喜欢

香港
“国家好,香港会更好”
香港故宫
香港妇联访京团到访全国妇联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ifc商场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