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MOOC诞生记

2014-04-29刁泓琳杨臻臻

大学生 2014年1期
关键词:建筑史清华大学老师

刁泓琳 杨臻臻

“我今天主要讲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我会讲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后半部分我要介绍一下中国建筑的一些思想。”清华大学建筑系老师王贵祥站在蓝色的印有“中国建筑”的幕布前,双手扶着讲台,和平常一样开始讲课。然而,没有了往日众多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所有听众“隐形”在不同国家。

相似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王贵祥采用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讲授中国建筑史,体验着新的教育浪潮。《中国建筑史(上)》课程2013年10月18日正式上线edX(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4月联手创建的MOOC平台),短短的十几分钟课程,有来自全球近万名学生的听讲。

这一切的背后是王贵祥及其团队足足3个月的准备。

“MOOC是什么?”

2013年7月19日晚上11点,王贵祥的助教张亦驰收到了一条来自清华大学的“巨长”短信,她花了5分钟,耐着心思才把这条短信看完,短信的大致内容是通知要开一个关于MOOC课程的讨论会议。

“MOOC是什么?完全懵了。”这是张亦驰看到短信后的第一感受。带着疑惑,她参加了第一次MOOC课程讨论会。在会上,她第一次见到了项目有关负责人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书记聂风华博士和其他参与者。由于这门课程的5位主讲老师和各位助教事先都没有接触过MOOC,所以整个会议基本上都是在科普MOOC的基本知识。“虽然还是不太清楚MOOC具体功能是什么,但是总算了解了一个大概。”接手到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她感到很兴奋,更让她激动的是“我们的课程要走出清华,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首先就要保证课程有吸引力,代表课程精髓的宣传片便最先被提上日程。

“我们选了独乐寺、天坛、四合院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作为宣传片的取景地。”王贵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清华课程风采,他特意邀请了专业的制作团队,而3分钟的宣传片花了近半个月才完成,并于9月5日上传到edX平台上。

宣传片的确吸引了世界的关注,截至10月9日,全球范围内已有近7000人选择了这门课程,其中80%来自海外。

“相较于其他琐碎的工作,宣传片的制作算是很轻松了。”张亦驰说。为了保证字幕翻译效果,她曾连续熬了几个通宵核对。特别是一些关键的中国古代建筑术语,每个人的翻译都有差异,她必须一个个校对。“翻译不能犯错,不能让外国人低估清华的水平。”比如,其中有一个术语“台梁式”,大家的翻译是“beam-lifting”,但是他查过一本权威的建筑史书籍后发现,相对正确的翻译应是“Tailiang Structure”。

与此同时,王贵祥正在办公室里认真准备着他要讲的绪论,以及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思想方面的内容,60多岁的他已经十多年没有开过建筑史这门本科生课程了,所以一切的准备都要从头开始。查文献、设计符合全球学生的课程框架,每天他都要花费几个小时准备。

9月11日,王贵祥老师终于带着写好的4万字讲稿和几套正装走入摄影棚,进行第一次录制。

来到摄影棚,他才发现这里的温度太高,西服完全派不上用场,自己身上的那件衬衫的颜色和幕布颜色也不搭配。于是录制前几分钟,他匆匆跑到化妆间,借了一件灰色衬衫。

“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建筑是指20世纪以前历史的中国建筑……”换上衬衫的王贵祥面对镜头开始录制,他面前是四五个被临时拉来当学生的助教。“这个地方还要重新录一下。”录制导演示意停下来,中断了王贵祥老师的授课。为了节约录制成本,摄制方将原本的两台摄像机减少为一台,然而又要保证角度切换,所以王贵祥只好再次重复一遍。“一定要控制好时间。”他在心中默念,又看了看摄影棚里的电子时钟。据调查,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约为15分钟,所以为了能够抓住学生,他必须在15分钟内将一个知识点讲解清楚。

据张亦驰介绍,用MOOC的方式讲授中国建筑史,上传的每段视频是10~15分钟不等,根据教学情况每周上传多段视频,共一个半小时。《中国建筑史(上)》共有8周的课程。所有这些内容要由课程团队共同完成,其中,5位主讲老师负责课程内容的准备和讲授,2名助教协助主讲教师完成课程内容的讲解,除此之外还有像张亦驰一样的6名学生助教,负责字幕的制作、课程的网上讨论等工作。

全球竞争

“我还是喜欢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教授方式,MOOC课程录制的形式让我感觉不像是在课堂上,无法与同学面对面交流。MOOC的方式上课有很多灯光、摄像方面的干扰。”经历了MOOC录制之后的王贵祥坦言。同时助教张亦驰也表示,这次疲劳的MOOC制作经历也让她有点不再想继续参加以后的课程制作了。

回想起2013年9月初,第一次课程录制的前几天,她接到另一名助教的求助电话。“一接电话,他就有些烦躁地跟我抱怨:‘你听过达斡尔民居吗?我搜遍了整个网络,连个影儿都没找到。”达斡尔民居是中国少数民族建筑的典型代表,但是在MOOC课程之前,王贵祥并没有在本科生中国建筑史课上介绍过达斡民居。为了MOOC,王贵祥这次特意加了这一内容,以便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建筑并非千篇一律。“MOOC就像结婚,婚结一次就够了。”张亦驰开玩笑地说。不过,她清楚地知道这只是开始,2013~14年度下半学期的《中国建筑史(下)》还要上线,“中国建筑还有更多博大精深的内容值得向世界介绍”。

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是MOOC大规模教学带来的意义,另一方面MOOC的开放式也给上线课程的主讲老师带来了全球竞争。

“同一门课程在平台上有不同的老师教授,学生为什么要选你的课?”MOOC参与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震老师说,“这就是开放式在线教育带给老师的竞争,学生会愿意选择讲得好的老师。”另一门上线课程《电路原理》的主讲教师之一于歆杰表示,相比传统教学,现在对老师的挑战就是“怎么抓住学生,怎么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我的课”。

也正是因为这种全球性的竞争,为了吸引学生,在《中国建筑史(上)》录制中,王贵祥放弃了枯燥的照本宣科,选用以图片为主的方式呈现。10月9日,王贵祥审阅了制作方送来的第一节课的样片。“看来制作方选图片时也挑花眼了,我们找的很多图片都没有放在视频里。”和王贵祥一起审阅样片的张亦驰说,“不过效果还是很好的,比只有老师讲要有趣很多。”记者打开课程视频发现,13分钟的课程基本上每隔两分钟就会出现几张图片。

教育主权

随着MOOC的发展,老师面临着全球竞争,同时大学也要适应新的教育方式的浪潮。

在2013年5月加盟edX后,清华大学成立了研究中心,从选择上线课程到线上课程的传播,从平台维护运行到学分认证授予,大大小小的研讨会一直在进行着。面对新的教学方式,一切都需摸索着前进。

费时费力的课程录制,对于采用了MOOC教学的老师,会有怎样的激励机制,“我们还在探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书记聂风华说。国内引入像edX这类新教育模式仍存在问题与困难。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表示,互联网为我们接受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但学习者需要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动机,需要学习的自觉性,需要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未来的大学课堂会是线上线下教育一同进行,这要求教师将知识碎片化,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学生也要学会自主学习,并且需要大量课外延伸阅读。”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震老师说。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MOOC教学方式下学分的认证与学位的授予便是研讨的重要方面。“学分的认证还需要一段时间,这里牵涉到许多对于课程内容、考试方式的探讨。”副校长袁驷介绍道。

除此之外,在尝试MOOC这种新教育方式的同时,清华大学也开始考虑打造自己的在线平台。2013年6月,清华大学组建了攻坚团队,启动基于edX开放源代码的中文平台研发工作。历时4个月,于10月10日正式推出清华大学自己的“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平台,王贵祥的《中国建筑史(上)》也上线“学堂在线”。“我们不光造车,还要修路。”刘震把MOOC看作是车,而“学堂在线”平台正是清华大学修的路。有车无路,就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全球影响力,“所以研发自己的MOOC平台,这是在实现自己的教育主权,这也是一种国家战略。”刘震说。

因为,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属性。比如,自然科学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通用。人文社会科学却不一样。如何描述我国历史,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在MOOC发展中,刘震认为对教育阵地的占领,尤其是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占领至关重要。

“如果世界上看的都是日本教科书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讲述,那我们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教育主权,需要我们的老师在讲历史的时候,还原真正的历史。”刘震说。他还建议,应推出政治、地理、历史等名师课程,守住阵地展示我国的教育实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造车与修路并行,而清华MOOC的发展,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即使是在MOOC最先出现的美国,他们也在一点点摸索MOOC的运营模式。”聂风华说,“现在课程的制作,平台的运营都是依靠学校的拨款,未来在线教育发展得更加成熟,受众更加广泛,相信会有新的模式。”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则表示,有必要建立“大学主导、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开放竞争”的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机制。

但是,不论MOOC发展之路如何,用户的使用效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MOOC正掀起一场全新的教育革命。正如校长陈吉宁所言,MOOC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将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重大变革,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10月,课程制作结束后,王贵祥收到了两封远隔重洋的邮件。

一封来自于他在美国的朋友,信中所承载的激动难以言语:“终于有一门课程介绍我们中国自己的建筑了。”一封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他写道:“希望以后和你探讨更多有关中国建筑的内容。”

责任编辑:尹颖尧

记者手记:MOOC的分分合合

在由果壳网组织的“华语世界的MOOC学习”分享会上,清华大学上线课程《电路原理》的主讲教师于歆杰讲述了他的“MOOC分合之道”——教师在准备MOOC课程中,内容要分形式要合;学生在学习MOOC课程中,空间虽分时间过程却合。

《电路原理》课程为期8周,每周的课程被分成几段视频,每一段视频着重讲述一个知识点,即知识碎片化,以符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时代趋势。但是,知识点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知识点在《电路原理》这门课中的地位如何?于歆杰在教学大纲里以Flash的方式详细说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和逻辑关系,在线选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复地学。

线下上课,一般都由授课老师在黑板上做板书,这样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程一旦被移到线上,板书的信息量就明显不足,而板书会占据大量时间,显然PPT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关键时刻于歆杰也会用上板书,比如,讲述一个电路原理时需要运用14个方程式,他会板书重要的方程式。板书、PPT、实验……授课形式在MOOC环境下被整合。

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多名学生免费选听了《电路原理》,课程上线的第一周,就有学生在讨论区自我介绍:“大家好,我给大家推荐几款软件,地址……”下面“赞”声一片,并吸引了其他学生推荐更多的链接,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学生们却相互合作。于歆杰还发现,只要他在课程中讲述了某个电路术语(terminology),就有学生给出定义,此后这个定义不断地被更新和充实,一门课让身处世界各地的学生实现空间和时间的整合,课程本身摇身一变成了微型“维基百科”。

猜你喜欢

建筑史清华大学老师
建筑史话
建筑史话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建筑史话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BIM涤荡建筑史 建协助推豫之梦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