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采访报道
2014-04-29肖鹏
肖鹏
近年来,在我国的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片中,应用现场采访报道已经成为电视记者的重要手段。现场采访报道凸显了电视直观形象和实时传播的优势,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可信度,满足了电视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现场采访报道,除了出镜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同期声之外,还加入了体态语言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等信息,观众可以从采访过程的整体来把握、感受、接收来自荧屏的各种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意识,增强传播效果。
一、电视现场采访报道的特点
现场采访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基本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视新闻节目之中。这种报道形式,可以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将现场人物的情绪、体态、环境等呈现给观众,增强了信息量。而且观众在节目中的参与、面对面的讨论问题,又体现了现场采访报道的参与性。因此,现场采访报道是电视最富有个性魅力、最受欢迎的一种报道方式。
在电视报道中,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最大的信息量用现场报道的形式传送给观众呢?这就要求记者有驾驭现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做现场报道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选题、选材、构思报道的总结构;设计如何开头、结尾、迅速物色合适的采访对象;选择最能表现现场气氛的谈话场景;摄像记者要临场不乱,镜头要始终跟上,记者要掌握采访进程,有把握地进行现场发挥等。做好这些工作,记者必须从直播的要求出发,沉着应战,力求减少失误。由此可见,现场报道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对现场的选择与发挥。
二、话筒的平等意识
随着摄像机的开启,有些人的心扉甚至会闭合,因为采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们对这个陌生的事情熟悉起来呢?电视记者是关键。搞好现场采访的第一步,就是消除被采访者的心理障碍。从根本上说,没有人不喜欢接受采访,特别是电视采访。几年前,许多老百姓面对镜头和话筒都不知所措,现在若把摄像机架在街头,就会有不少人凑上来想“谈谈”。
电视采访可以给人们一个机会,向观众、朋友、爱人展示自己的实力,而且“被采访”这个事实本身往往意味着被社会承认和重视。虽然有些人也拒绝采访,但他拒绝的是在他认为不适当的时间、地点所进行的采访,如果外界因素变了,他的态度也会改变。记者的任务就是要让那些愿意讲话的人畅所欲言,对于那些沉默不语的人们,则要千方百计地去引导他们谈出想法。
现场采访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它是被采访者心里的真实流露。那么,电视记者如何才能让采访对象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记者要和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和话筒前是平等的。也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相互间建立起友谊和信任,被采访者才能与记者真心、真实的交流。
三、现场采访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想别人所想,想别人所未想。在开始提问之前,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观众想从采访中得到什么?第二,哪里是别的记者没有涉足的角落。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关键是进行充分地准备、大量阅读材料,详细了解对方的历史、性格、专业及所处的环境,找到他们的个性所在——这才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为什么普通的百姓会成为采访对象呢?观众并不是对这么一个人感兴趣,而是表现在他身上的社会缩影。解决第二个问题,除了认真准备之外,还需要一点灵气,一点洞察力和一点雄心壮志。要时刻想到同行,想到他们会干什么,想到在什么地方能超过他们。要善于在别人一笔带过的细节中抓到事情的本质。我看到一张照片:在一场足球赛后,一群失败者满身泥泞,相互搀扶而去的背影,让人们想象到他们脸上那种遗憾、沮丧、不服输的表情。这个摄影师没有把镜头对准欢呼者和胜利者,因为他知道,有成百部相机在瞄着他们和奖杯。而失败者的形象会给人们留下思索。这个事例给了我很深的启迪。
2.让人物在他的环境中说话。有些人如果脱离了所处的环境,也就失去了采访价值,这一点在电视采访中尤为重要。没有了特定环境,也就没有了现场采访,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这样,在拍摄一些软题材的专题片时也是这样。唯美主义在这里只会破坏由真实性带来的美感。我在采访一些家庭时,经常遇到当地安排的采访户家里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不用问,这是一家参观专业户。遇到这样的采访对象,我只是同采访对象聊聊,不会进行采访,因为安排的这户人家只是舞台,它所表达的不是百姓真正的生活。
四、报道现场的选择
我们常见的新闻报道中有总结型、成就型、会议型、动态型、人物型、访谈型等多种类型的报道形式,不论哪种类型的报道,都需要用一定的现场画面表现。如何将呆板的画面变为鲜活的现场,或者说在沉静的环境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现场呢?这就需要记者去提炼总结。
首先,应当选择适合现场报道的内容题材。在采访前应对采访内容、采访对象、采访方法、采访提问等方面做好准备。一般来讲,事件性新闻容易做现场报道,记者在现场要将新闻要素交待清楚,可以直接反映新闻主体。
其次,要选择好采访环境。电视现场采访要精心选择最能表现采访主题的环境。因为采访环境不仅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也会从视觉上影响观众的心理。
再次,要重视采访对象的选择。一次现场报道的成功与否,与采访对象能否密切配合有很大关系。新闻事件现场人物众多,记者应以敏锐的观察力,且根据报道的中心思想来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有权威的采访对象。采访突发事件和已发生过的事件时,最好选择目击者或知情者,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
此外,还要选择好采访语言。现场采访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记者在现场向观众报道新闻事实。记者在现场表述的语言应该准确生动地体现报道意图。记者的提问应围绕新闻的重点,要抓住要害,体现观众关心的问题。现场采访中提问的问题应是画面表现不了的内容,特别是心理活动、思想概念上的阐述,要通过提问,使采访对象提供详尽的、有用的采访素材。现场采访的记者要根据自己采访的目的提问,做到简明、具体、客观,尽量避免过多地提问。提问的水平、方式不但影响采访效果,也影响采访对象做出的反应,加之采访对象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反应程度、表达能力的不同,记者的提问应更具有针对性,更便于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引发他们思考。
五、现场采访的把握
首先,要引导观众走进新闻现场。让观众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感受到气氛。记者应把最精彩的画面、最典型的细节展示给观众。
其次,要把握住情绪。记者的提问要使用能引发对方真情实感的语言,使观众从人物的表情上可以享受他的内心的潜台词。
第三,要把握好采访题材。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对采访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许多采访内容的转换,是以主持人或记者在现场的采访作为主线来贯穿的,因此电视记者在出镜前就应构思好段落结构,采访时应善于提出问题进行过度,或做现场点评来把握整体。
第四,要把握好心理状态。记者应首先迅速调整好心理状态,不论采访大小,不论采访对象职务高低,自己都要心平气和,从容提问,充分体现报道的客观公正性。
记者在采访前的调查、采访中的把握、采访后的编辑,都体现着记者在采访中的主动地位。同时,每次的现场报道还需要摄像、灯光等人员密切配合,抓住动情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现场采访报道。
(作者单位:乌海市对外宣传中心)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