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探讨

2014-04-29陆桂林

理论与当代 2014年1期
关键词:黎平凯里旅游区

陆桂林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东南部,居住着苗、侗、汉、水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比重最高的自治州。全国一半以上的侗族人口和近三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聚居于此,孕育着世世代代苗侗民族的文明,是我国苗、侗民族文化的核心区。

一、“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模式及其启示

(一)主要模式

“生态博物馆”。通过一定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在一处既定的环境中(一般是村寨为单位)建立一个动态的“生态博物馆”形式,保护民俗文化,开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如六枝梭嘎苗寨、黎平堂安侗寨、锦屏隆里等。

民俗节庆活动。由政府或民间组织牵头,在固定的节假日,通过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如台江施洞的“苗族姊妹节”、黎平的“鼓楼文化艺术节”、雷山的苗年节等。

乡村旅游。在乡村(一般以村)为单位,结合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与乡村中的独特田园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以满足在城市(或其他地方)得不到“返璞归真”感觉的游客。如雷山郎德上寨、西江以及黎平肇兴等,黔东南主要是此种模式。

“主题公园”。为满足当地居民对原主题民俗文化的好奇和旅游愿望,在远离原民俗主题文化地区仿建原主题民俗文化相关景点,并以再现方式来反映原主题文化,开发相关旅游资源。如深圳锦绣中华、云南民族村,凯里民族风情园,等等。

传统历史街区。对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群和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以再现历史形式,将街区的传统民俗文化等展现在前来观光的旅游者面前。如镇远古城、遵义历史文化名城的部分街区等。

休闲演艺。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鲜明主题并以歌舞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加旅游体验。它是近几年才兴起并发展很快的一种模式。如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梦·云南”、陕西的“长恨歌”,镇远的《古韵镇远》,凯里的《银·秀》,等等。

(二)主要启示

1,仿照六枝梭嘎苗寨、黎平堂安侗寨、锦屏隆里等地成功经验,加大投入力度,在从江芭沙、小黄、增冲等村寨建立更多的“生态博物馆”,实行保护性开发。

2,充分发挥黔东南多民族多节日的资源优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运用市场化手段,将凯里国际芦笙节、台江施洞姊妹节、雷山苗年节、黎平鼓楼节、从江侗族大歌节等,打造成世界知名、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3,将全州分成苗族、侗族两大乡村旅游发展片区,并对文化保存较好、建筑和环境质量较高、交通便利的典型民族村寨进行深度挖掘,找出各自主题,然后进行分工开发,突出各自特色和个性,实施差异化发展。

4,仿照云南丽江、山西平遥的成功经验,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旅游文化名城,将历史名镇黄平旧州、黎平翅街、锦屏隆里、麻江下司、台江施洞等打造成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文化旅游名镇。

5,按照“大投入、大制作、大市场”的要求,仿照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梦·云南”、陕西的“长恨歌”等许多演出活动,在凯里创办<银·秀>、在雷山创办《蚩尤的后代》、在黎平创办《侗族大歌》、在镇远创办<古韵镇远>四台常年演出的大型歌舞剧,不断催生文化旅游的新业态。

二、对策建议

(一)积极构建苗侗民族文化特色彰显、在国际国内具有明显差异性的旅游发展格局

统一规划,差异发展,突出重点。坚持差异化策略,根据黔东南旅游的精髓和灵魂在民间、在村寨这一实际,着力提升西江苗寨、郎德苗寨、黎从榕侗寨、镇远古城、施洞古镇等,重点打造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区、黎从榕原生态侗族文化旅游区、镇远古城文化旅游综合体、下司国际山地户外体育休闲基地等区域拳头旅游产品,突出特色化、个性化、品质化,全州旅游整体形象在全省、全国具有唯一性,各县(市)、各重要景区景点又体现不同的主题和特色。

国际引领,国内优先,市场带动。以《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为引领,以国内旅游为重点,坚持优先做大做强国内旅游,以后工业化时代的眼光,将黔东南前工业化时代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体现为苗侗民族原生态农耕文化),转化成超工业化时代的原生态旅游产品,形成“快经济、快发展、慢旅游、慢生活”的旅游发展格局,使黔东南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原生态苗侗文化旅游区。

“引进来”“走出去”,推进双向开放。扩大资金、人才、技术等,学习借鉴国际化经验,积极引进和转化国际标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本地区旅游产业和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协调旅游骨干企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在贵州省主要客源出入地设立办事处,促进国民出境旅游海外接待体系建立,培育跨国旅游企业,推动黔东南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布局,为黔东南优势旅游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

(二)积极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对传统旅游产业进行提升。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旅游住宿结构质量,培育“美食黔东南”旅游餐饮品牌,做强特色旅游商品购物,优化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发展水平,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对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五大景区”,即以西江为核心的环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黎平为核心的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镇远古城、(氵舞)阳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旅游区,以凯里、下司为核心的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体验参与旅游区,以古遗迹、古村落保护为核心的清水江木商文化区,探索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市场化运营模式,进行扩容提质、提档升级、龙头带动,做大旅游产业集群,做强以旅游产业为引领的复合产业经济。

对新型旅游产业进行培育。按照景观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特点,规划布局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区,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区。依托镇远清溪铁厂、华联厂、“242”的废旧厂房和工业设施等工业遗址遗迹,发展类似于北京“798”的主题化工业遗产文化创意基地,开发怀旧工业旅游;依托青酒厂、青酒文化,开发青酒酿造流程观光、品尝、购买等体验活动,发展工业旅游。发展旅游演艺、民族民俗节庆、民族手工艺美术、民族旅游村寨、民族体育赛事、主题旅游小镇等,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结合黔东南自然生态良好、民族医药丰富的优势,发展银色旅游、修学旅游、民族医药保健游等,不断创新旅游产业业态,推进旅游与康体、健身、保健等相关产业行业融合发展。

(三)积极构建“原生态、多民俗、高文化、强反差”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为一体的原生态“苗村侗寨”综合性旅游产品。将原生态梯田文化纳入全州旅游规划重点项目,普查摸清“家底”,编制切合实际、可具体操作的开发规划,将发展条件较好、呼声较高的如从江加榜梯田作为开发试点和重点,开发原生态梯田文化游。将游人颇为喜爱的耕作、踏水车、收割、扬谷、舂米、打年糕、春糍粑,磨豆腐、杀猪宰羊、畜牧喂养、钓鱼、捕捞、采摘、挖春笋、采茶、织布、纳鞋底、剪纸等,开发特色农耕生产经营活动游。选择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将乡村的民间风俗、娱乐、节日、艺术、生产劳作等作为主要内容,如在典型侗寨利用群众信仰萨玛这一习俗,开发调节邻里争端、保佑全村五谷丰登、妇幼平安的项目,在婚恋习俗文化方面可开发苗族、侗族或水族等“真实婚礼体验项目”,在歌舞文化方面开展教唱民歌、教跳民舞等活动,让游客体验到真实和纯朴的民俗风情。

打造以苗侗民族文化为核心、以民族歌舞演艺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充分挖掘苗族飞歌、情歌、酒歌、古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以及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板凳舞、粑槽舞、多耶舞等,重点打造“四节”(即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黎平侗族鼓楼节、从江侗族大歌节、雪山苗年节),“四戏”(即凯里《银·秀》、西江《蚩尤的后代》、黎平《侗族大歌》、镇远《古韵镇远》)。利用侗戏、思州傩戏、隆里舞龙、瑶伯古戏等民族戏曲独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辅之民族乐器如芦笙、铜鼓、芒筒、琵琶等的演奏,让游客享受独特的民族戏曲。精心打造如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雷山苗年文化周、台江姊妹节、丹寨锦鸡文化艺术节、凯里国际芦笙节、施秉漂流节等民族节庆,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动。

本文系黔东南州政府2012年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猜你喜欢

黎平凯里旅游区
黎平美食
百节之旅 跟着节日游黎平
侗都黎平 颐养胜地
黎平春色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变脸 凯里·欧文
Review of The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