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人教育研究的现状

2014-04-29董亚茹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落实基础教育

董亚茹

【摘要】目前世界各地广泛提倡全人教育。本文简要介绍全人教育研究的现状,提出全人教育研究是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整合型研究。全人教育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有效实施,目前针对该项研究还存在不足。我认为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全人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落实上。

【关键词】全人教育 落实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8-03

一、全人的界定

全人教育,从时间上看,为终身教育,即幼儿、家庭、少年、成年和老年教育;从空间上看,为学校、家庭、社会还有其他各种非正式教育;从认知范围看,是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即音乐、身体运觉、逻辑数学、语言、空间、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观察、存在智能[1];从内涵上看,西方的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2]卢梭认为循序渐进地协助孩子们选择可以理解并记忆的事物,可以“培养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都健康的人”;[3]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经由教育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一个从天性到人性,既由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含心理状态),再到道德状态的发展过程。[4]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5]福禄培尔、歌德、席勒、施莱依马赫、赫尔巴特、巴特莱、蒙台梭利等都在不同的社会政治教育环境下提出过全人教育思想。

在东方,开创全人教育乃至人性教育的孔子是以“全人”为理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6]近代蔡元培提出五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也。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美育之以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7] 当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做人“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 [8]“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教育宗旨”“ 所谓健全人格须包含: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9]

日本全人教育学家小原国芳认为教育必须是绝对的“全人教育”,是完全人格亦即和谐人格而言,人在文化上欠缺了多少,作为人就残缺了多少。 [10] 他认为,教育内容必须包含人类文化的全部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理想的人必须是全人,而全人教育就在于创造真、善、美、圣、健、富六项价值。的确,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是育成多方面和谐发展的完美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智能施教, 更不是为了升学考试竞争。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提出了四个设想。其中“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11]“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一个广义的界说。”[12]

二、关于全人的研究

全人教育理念约兴起于1980年代中叶,[13]两位“米勒”让“全人教育”更有系统地出现。他们彼此不知但共同发现用来形容这个教育方法的名词,于1988年各自独立完成并出版自己的创作,试图界定全人教育为一个独特的运动。[14]美国的荣恩·米勒(Ron Miller)是以历史与制度文化的角度检视美国全人教育的发展脉络,揭示出教育应回归有机的、整全的、全人的(holistic)、灵性的……等自然本质,重新找回生命与教育的灵魂。[15]加拿大的约翰·米勒(John P.Miller)在《全人课程》修订版中给第一版做了些补充,特别是他进一步引用圣雄甘地《四海皆兄弟》一文中关于教育的观点给自己全人教育下了定义:真正的智力教育来自于对体魄(如手、脚、眼睛、耳朵、鼻子等)的适当练习和训练。这是一种开发孩子智力的最佳、最快捷的方式。但我们只有让精神和体魄都得以开发才能够让灵魂顿悟,否则将会迷失。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训练。物质和精神不可分割,儿童在学校必须接受全面的教育,让所有的智能都得以健全均衡的发展,就是全人教育。[16]他还认为全人教育能否成功,全人教师非常重要。在《如何成为全人教师》 中他介绍教师如何应用“慈悲”和“真诚”融于教学,并讨论了如何采用“静默沉思”、“想象力”、“身体活动”等方法等。

英国的蔡尔兹在《做适合人的教育》[17]中对斯塔纳全人教育观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指出华德福全人学校的成功就是建立在儿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只有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能让儿童成为一个优秀的、负责任的成人。他和斯坦纳一样呼吁社会的未来取决于儿童全面教育是否成功。

美国的J.Hendrick 把目光投向了幼儿全人教育上。他认为幼儿的成长是多面性的,包括身体我、情绪我、社会我、认知我和创造我。但幼儿的生活环境却是多样的,需要周围人有意义的帮助。[18]因此,他认为在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幼儿”本身,凡作息时间、学习环境、课程,和任何行政措施的安排等,都应以“幼儿本身的福祉”为最主要的考量点,也都应配合幼儿在身体、情绪、社会、创造性、语言和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实况来善加指导,惟有如此,才能促进幼儿健全快乐的成长。[19]

中国的谢安邦和张东海编著的《全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对中外全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基本主张作了较全面地介绍,特别介绍了东西方全人学校发展的情况,如美国的可选择、欧洲的华德福学校,台湾的中原大学和香港的浸会大学等,最后还通过中国全人教育的代表课程中国通识在高校的发展状况作为该书的总结。[20]

谢安邦主编的《全人教育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21]是中国国内当前全人教育研究成果论文集。该书涉及对全人教育理论进展、高等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全人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改革和全人教育与高校通识教育四个研究视角,其中范怡红《中国道家思想和厄瓜多尔的一所全人学校》 分析和介绍了该校采用中国道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理念,结合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观,建构了该校培养具有宇宙大智慧,欣赏自然之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以培养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的人为办学目标和教育宗旨。31年来,该校在道家思想的引領下,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探索出一套成功的全人教育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

谢安邦, 覃玉荣(2008)[22]指出和谐理念下的高校全人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 都是培养全面和谐大学生和提高文化素质的模式。以整合的理念融课程规划、目标、内容、评价和管理为一体;以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和课外学术活动或业余活动为主要实践阵地和实施途径,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其理念和思想, 在教师教学方法中融渗全人教育理念和思想。此外, 建立专门机构进行课程的规划、审核与实施, 建立评价体系是落实全人课程和保障质量的有效途径。

谭敏和范怡红西(2006)[23]介绍西方全人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西方全人教育者们的主要观点.给中国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借鉴。魏清(2012)[24]则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教学来让学生全面发展。

孟万金认为教育要实现对新一代国民心理的有效塑造, 培养他们科学的观察、思维、想象和记忆的方法与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感, 锻炼他们优良的意志品质, 发展他们健康、健全的人格, 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必须确立全人发展的理念, 扬弃传统, 开展全人教育。[25]全人教育的涵义和功能在于开发人的潜能, 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 使人具有丰富的知识、专业的技能、良好的品德、强健的体魄、审美的情趣、博大的胸怀。[26]

刘保存(2004)[27]认为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联结、整体性和存在三个基本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还要实现个体在生理、社会、道德、伦理、创造性、精神各方面的发展,并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经验、选择与合作。

陈桂生(2012)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陈述,阐明了中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把近代教育理论传统中“个性全面发展”学说同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根本改造理论组成部分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混为一谈的现象。他认为从馬克思到列宁,在提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时,都未涉及个人德性问题。这无形中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当作“教育目的理论”,从一开头就使问题领域错了位,又没有意识到问题错位。但从“教育目的”考虑,也就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涉及德性,不可理解。[28]他声明假如马克思要谈未来社会培养目标问题,应是:道德完善的(体力、智力)“全面发展”的个人。[29]针对这一点,我表示赞同。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道德完善的(体力、智力)“全面发展”的人。

暨南大学经济学秉承“全人教育 、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长期致力于经济学类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探索,构建和实施了一个多元、立体、开放的经济学类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把课堂教学与实践研究密切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做中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才能,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好了坚固的基础。[30]

王晓东《从历史维度探析全人教育理念对体育发展的影响》[31]、刘笑秋《英语教学中的全人教育》[32]从不同的视角探究全人教育在课程中的贯彻实施情况,他告诉我们全人教育不但是终身教育而且是跨学科地体现、融会贯通。

香港集思会《香港全人教育的发展概况及改善建议》[33]是10年后对香港2000 年教育改革成效的反思报告。报告指出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於2000 年发表《终生学生,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提出以“终生学生”、“全人发展”为目标,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有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希望透过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取代过去沿用多年的“填鸭式”教育,建立一个配合时代需要的教育制度及教学模式。该报告根据所分析的现今问题提出四大策略方向及建议。《建议》认为,香港现时的德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观,忽略理性伦理教育,建议将此视为新的关键项目,参考外地经验制定课程架构,加入法律常识,贯彻在不同学习领域,组成一個跨12年的学习架构,以补不足。

台湾在1979年将国民教育法入法,以“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为教育宗旨。为了落实全人教育,台湾教育部在2007年出版发行《德智体群美理念与实践》专著,除开设师资培训课程以外,还把该课程演变成了网络课程。另外为了秉持让每一个都能全面发展的全人理念,他们还举办从幼稚园至大学教师在内的全人教育教学策略教案设计比赛,把最佳教案出版成册与众人分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我们能够在2030年以前实现普及初中教育,而且我们也必须实现。”[34]而台湾2014年起施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后三年才义务不强迫入学。我认为台湾的全人教育落实、贯彻、可持续发展上无论深度和广度都很彻底,在全人教育普及上更走到了亚洲的前列,其课程设置方式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另外,谭敏《台湾地区大学全人教育的理念和实施-以台湾中原大学为例》以倡导全人教育多年的台湾中原大学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原大学 全人教育特色理念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发展、学生辅导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反思中国大陆大学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新加坡的全人教育思想“理想的教育成果”于1997年制定,1998年张志贤指出“理想的教育成果”以全面教育的方式通过德、智、体、美、群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35]2007年教育部长吕德耀指出“品德教育和技能教育(软技能硬技能)的全面发展可以帮助我们的年轻一代迎接未来的挑战。”“全人教育是教育宗旨,也是理想教育成果的体现”“我们的教育系统有非常牢固的基础,尤其是在学术方面。教育部非常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对于一些不容易评价和学历不能表现的软技能如品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我们将继续强调,但我们需要社会和家长的密切合作”[36]2009年,教育部对1999年的全面教育理念进行了反思并推出全面性评价来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37]2010年,环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急速转变,新加坡政府致力于中小学教育变革,针对21世纪教育远景进行了修订并发表的新教育架构图,除了继续全人教育以外,特别加强体育、艺术与音乐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作力与表达力以及社交技能与情绪管理的学习。[38]它宣布“以学生为中心,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阶段正式展开。王瑞杰在2011年9月教育部工作蓝图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群育上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价值观和品德培养方面要引起极大的关注。全人教育和21世纪教育远景的贯彻将会使我们的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39]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着重德、智、体、群、美,为的是确保孩子们得到全面和均衡的发展。同样的,我们也应该追求社会发展中的德智体群美,以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40]王瑞杰在2013年教育部工作蓝图大会上指出“教育部将投入更多资源协助每所中学最迟在2017年推出应用学习项目(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和生活教育项目(Learning for Life Programme)。 两者将与学校的核心学术课程及学生发展计划相互配合,从深度、广度及远度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4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加坡全人教育宗旨是贯穿始终、根深蒂固的。

三、小结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首要任务是直接促进社会进行持续不断的改造并实现理想的社会。[42]从以上全人教育在东西方各国的发展及相关课题的研讨材料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华文化中的全人教育价值观,一脉相传,亘古不息,其中的精神价值也成为东西方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在求知中寻找人的生存价值,寻找对生命的真正理解和顿悟。不过目前学界对全人教育的研究主要在全人理论、全人教育模式方面,而针对基础教育中以全人教育为题材的研究相当缺乏,例如关于基础教育中小学语文教材全人教育理念的相关研究、怎样跨学科统整全人教育促进全人理念的完善实施等问题都是我们亟待解决与落实的。希望本文的阐述能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群策群力,共同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基础教育之全人教育研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引导每一个世人具备理想的人格,以道德实践成就一切事业,达到诚信的境界,共同建设适合人类生存的祥和世界。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多言智能新视野》.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8-19页

[2][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70页

[3][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年1月,第128页

[4]北京师联教育研究所编译冯克诚总主编.《裴斯泰洛齐人文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1月,第30页

[5][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9页

[6]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56页

[7]高平叔编.《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9月,第134页

[8]徐明聪主编.《陶行知德育思想》.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24页

[9]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教育改进》《陶行知全集》第2卷,1986年10月,第224页

[10][日]小原国芳著.由其民等译.《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次印刷,第1页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譯.《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2页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95页

[13][美]Ron Miller.张淑美,蔡淑敏译.《学校为何存在——美国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台湾:心理出版社,2007年10月,第x页

[14][美]Ron Miller.张淑美,蔡淑敏译.《学校为何存在——美国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台湾:心理出版社,第302页

[15][加拿大]Jone P.Miller,张淑美等译.《生命教育——全人课程理论与实务》.台湾:心理出版社,2011年10月,第xvi页

[16][加拿大]John P. Miller,The Holistic Curriculum(Seco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1,p28.

[17][英]吉尔伯特.蔡尔兹,王荣亭译.《做适合人的教育——斯坦纳教育理论和实践》.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7月

[18][美] J.Hendrick著 林翠湄等译.《幼儿全人教育》.台湾:心理出版社2005年9月初版9刷,pg4

[19][美] J.Hendrick著 林翠湄等译.《幼儿全人教育》.台湾:心理出版社2005年9月初版9刷,pg6

[20]谢安邦, 张东海编著.《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21]谢安邦主编.《全人教育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22]谢安邦, 覃玉荣.《和谐理念下的高校全人教育课程探索》.复旦教育论坛(专论),2008 年第6 卷第4 期,第28-32页

[23]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第33卷,第48:51页

[24]魏清主编.《全人视野下的有效教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

[25]孟万金.《心理传统——全人发展的教育根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序1

[26]孟万金.《心理传统——全人发展的教育根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4页

[27]刘保存.《全入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第17:22页

[28]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次出版,第231页

[29]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次出版,pg232

[30]郑少智主编.《基于全人教育的实践、创新与探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次出版

[31]王晓东.《从历史维度探析全人教育理念对体育发展的影响》.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5月

[32]刘笑秋.《英语教学中的全人教育》.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部,2002年6月

[33]香港集思会,《香港全人教育的发展概况及改善建议》.香港集思会出版,2012年12月

[34]教科文组织,《青年与技能:拉近教育和就业的距离》.联合國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出版,2012 年,第3页

[35][Singapore]RADM TEO CHEE HEAN, MINISTER FOR EDUCATION & 2ND MINISTER FOR DEFENCE,speeches, 14 Feb1998, http://www.moe.gov.sg/media/speeches/1998/140298_print.htm

[36][Singapore]RADM TEO CHEE HEAN, MINISTER FOR EDUCATION & 2ND MINISTER FOR DEFENCE,speeches, 14 Feb1998, http://www.moe.gov.sg/media/speeches/1998/140298_print.htm

[37]Government Accepts Recommendations on Primary Education—Changes to be implemented progressively over the next few years,Press Releases,April 14, 2009

[38]MOE to Enhance Learning of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and Strengthen Art, Music and Physical Education,Press Releases,March 9, 2010

[39][Singapore] Heng Swee Keat,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Work Plan Seminar, 22 Sep 2011 http://www.moe.gov.sg/media/speeches/2011/09/22/work-plan-seminar-2011.php

[40][Singapore] Heng Swee Keat, the National Day Rally speeches, 26 August 2012, http://www.moe.gov.sg/media/speeches/2012/08/26/speech-by-mr-heng-swee-keat-mi.php

[41]陈秋华 , 胡洁梅 , 陈能端报道.《王瑞杰: 投入更多资源助中学发展专长项目》《联合早报》.2013-9-26,学界动态

[42]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41页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落实基础教育
浅析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相关问题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