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女孩》中的母女关系

2014-04-29吴晓丽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

摘 要:《上海女孩》秉承了华裔美国文学的传统,探讨了母女关系。文中的母女关系包含两段母女关系,即珍珠姐妹与其母亲的关系和珍珠姐妹与吉姆的母女关系,以及这两段母女关系所反映的多元文化的观念。

关键词: 《上海女孩》 母女关系 多元文化

一、引言

邝丽莎是新一代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出版了《百年金山》《花网》《内地》《龙骨》《雪花与秘扇》《恋爱中的牡丹》《上海女孩》等一系列小说。其中《花网》获得埃德加奖,而《雪花与秘扇》几乎成为邝丽莎的代名词,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销售近一百万。

《上海女孩》是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2009年发表的又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1937年的上海的姐妹秦珍龙(珍珠)与秦美龙(梅)在经历过家庭破产、被迫结婚、在抗日战争中逃难离开中国、来到了美国重新开始生活的故事。邝丽莎的这部小说饱含对中国的想象、战争移民的痛苦与移民历史的重现、姐妹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等这些传统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本文拟以文中的母女关系为主线,研究母女之间的交流、传承、冲突。母女关系更是文化冲突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把母女关系作为界定女性文化的一个要素”?譹?訛。

二、 珍珠姐妹与秦夫人:东方文化的传承

母女关系可以说是华裔文学的一个基本主题。谭恩美就曾在她的作品中叙述过母女关系。《上海女孩》这部作品中邝丽莎也在文中重复地提到母女关系。本文中的母女关系有两种,一是珍珠姐妹与她们母亲秦夫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段是珍珠姐妹与她们共同的女儿吉姆之间的关系。

要了解珍珠姐妹与母亲的母女关系,首先要从她们的形象说起。文中“妈妈挽了个纹丝不乱的发簪。一袭深蓝色丝质中袖旗袍,做工精良,裁剪合体,很符合她的年纪和身份。”?譺?訛作为一个传统妇女,珍珠的母亲很迷信,本文中的珍珠姐妹和她们的母亲的关系是传统的中国母女之间的关系,她们之间存在着误解与排斥,珍珠永远理解不了自己的母亲,一直觉得“妈妈的裹脚布散发出来的那股血和脓的臭味直逼我的嗓子眼”。珍珠的母亲常说: “这个世上没有幸福的结局。”另一方面,珍珠姐妹成天沉迷于自己的摩登女郎的生活,对于家里的变故一无所知,不关心父母,也不担心家庭,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她们学过西学,受过教育,聪明漂亮,并且担任月份牌女郎,当她们搔首弄姿的月份牌被她们的母亲看到的时候,她们的母亲大为震惊,甚至大哭大闹,但是在女儿的劝说下,她们的母亲渐渐地接受了她们类似于“妓女”的这种行为。至此,珍珠姐妹与她们母亲之间的传统中国母亲与“摩登”上海女儿之间的关系就被揭示出来。

她们之间是无法理解对方的,在珍珠眼里,她的妈妈就是一个漠不关心家事、成天打麻将的母亲,她相信命运,总是用珍珠姐妹的属相来判断她们的命运。母亲代表的其实就是传统的守旧的东方文化,然而她的女儿却是接受过“西化”教育的摩登女孩,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其实就是母女关系背后的意义。珍珠姐妹很不喜欢听母亲讲故事,但是母亲讲故事其实是一个与女儿交流的过程,女儿的抗拒正说明了母女之间这种无法交流和无法理解的现状。正如谭恩美小说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文化关系就往往是融合与接纳多于排斥。然而,她们之间既然存在着通过文化交流而产生的部分的文化适应与同化关系,那么,她们就不可回避地面对差异、纠纷,甚至是误解”。

谭恩美的故事的最后母亲与女儿总会达到谅解。但是,《上海女孩》中母女之间就没有达到最后的谅解,因为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她们裹着小脚的母亲毅然带着她们开始逃亡,途中遇到日本兵,为了保护女儿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逃亡之前,珍珠姐妹的父亲迟迟没有回家,就在那时母亲做出了要带着自己女儿逃亡的决定,珍珠姐妹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母亲。她们的母亲坚定地提出逃亡的计划,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对自己失踪的丈夫没有一丝的想念,一心一意只想着自己的女儿。逃亡路上,母亲再一次跟珍珠姐妹讲起月亮姐妹的故事。这一次,珍珠姐妹终于耐心听完了这个故事。中国的传统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来保护自己的女儿。她们之间的代沟其实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抗争,母亲不断地通过叙述自己的故事企图与女儿进行沟通,却被年少无知的女儿反感,在女儿心目中母亲是守旧的、传统的、目光短浅的,在母亲眼里自己的女儿是叛逆的、没有礼教的,但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母亲奋不顾身地救自己的女儿,她们的冲突与不合消失于无形。当珍珠姐妹到达美国后,珍珠有意无意地开始用母亲的生活哲学过日子,经常把别人同自己的命运同生肖联系在一起,不知不觉中珍珠继承了母亲的智慧,另一方面说继承了她曾经不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 珍珠姐妹与吉姆:复杂的中西文化之争

《上海女孩》中还有另一段母女关系就是珍珠与自己女儿吉姆。小说中还有一段隐形的母女关系就是梅与吉姆的关系,吉姆其实是梅的女儿,但是由于梅并没有与自己的丈夫发生过关系,珍珠就代替梅成为了吉姆的母亲。这样复线式的母女关系打破了传统华裔文学中单线的一对一的传统母女关系,所以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对话也就不再是简单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更是选择东方教育模式与西方教育模式的沖突。

与传统华裔中中国母亲的形象不同,谭恩美的故事中,母亲们几乎都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中国妇女,说着蹩脚的英文。而珍珠上过大学,接受过大学教育,不像传统的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母亲那样说着不流利的英文,她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闲暇时间还帮别人做英文家教和月份牌女郎。可以说,珍珠是一个很独立且摩登的上海女孩。但是这一切在她们来到美国之后改变了,即便是这样一个又独立又聪明的女人也不能避免自己在美国的社会中成为一个他者的事实。这对于这样一个说着流利的英语和受过西式教育的并且信仰上帝的摩登女孩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她的身份认同似乎比其他的华裔文学中的传统母亲的形象更为模糊不清。由于长期的模糊的身份认同,加上自己与丈夫都同样是非法移民,珍珠长期将自己困在公寓中,在无休无止的家务活中逃避自己的身份认同困境。在教育女儿上,珍珠也不知不觉地开始用她母亲的生活哲学来教育吉姆。她保护吉姆,像她的母亲秦夫人保护她们一样,她用命理之说来解释吉姆的性格,渐渐地也开始认同母亲那套为了家人牺牲的东方女性的思维。“无论母女两代人在文化与生活境遇上的差异如何巨大,她们之间仍然有着或多或少的同化。”当美国发生反华风暴的时候,珍珠说:“我明白自己必须更努力地保护自己的女儿。”

梅是珍珠的亲姐妹,吉姆的亲妈,每天面对吉姆却不能与其相认,对于梅来说这是很残忍的,所以,梅一直都很包容吉姆,甚少跟吉姆生气。珍珠说:“梅是个风趣的姨妈,而我则是那个订规矩的人。我明白为何妹妹想成为一个完美的姨妈,我们都心知肚明。”在教育吉姆的问题上,梅比较倾向于用美国式的自由的亲密的方式,希望吉姆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的独立的女孩,而珍珠却用中国式的恪守礼教的方式,希望吉姆成为一个本分的遵守礼教的女孩。所以,梅与珍珠经常发生冲突。例如在为吉姆挑选衣服的事情上,“妹妹和我为了吉姆争斗了很多年。她给吉姆穿她从百货商店买来的漂亮衣服……而我却总是为吉姆做些实用的衣服。”珍珠做的服装大部分是中式的。姐妹俩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分歧越来越严重,其实主要是美国式的教育与中国式的教育之间的矛盾,正如小说中的这样一个片段:

“吉姆更喜欢和我在一起,因为我抱她,亲她,因为我让她坐在我腿上。”梅厉声反驳道。

“中国人不是这么管教孩子的,像那样抱着孩子的。”

“我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你从不信这些。”梅说。

“是的,但是我现在做妈妈了,我不想让吉姆长大后有缺点。”

“当妈妈的抱抱她,不会把她变成放荡的女人。”

梅来到美国后,女儿交给了姐姐,自己就在美国拼命地寻找机会出人头地,她得到了更多的接触美国文化的机会,对于美国社会更多的是认同,认同美国法律,认同美国的生活方式,认同美国的思维方式。她不像珍珠那样经常担心吉姆会受到歧视,因为她认为吉姆是真正的美国人。而珍珠不同,她到达美国之后,长时间地困在家中做家务,受到自己婆婆与已故母亲的影响,很少接触社会,对她来说唐人街是一个避难所,但是却不是她女儿的归宿,所以她极度担心移民局查到关于她们非法移民的事实,她像她的母亲一样努力保护着自己的女儿,但是由于她的女儿在不断地接触这个社会,所以珍珠的保护显得越来越苍白。她们的女儿吉姆接受的是美国的教育、美国的理念,自从穿了第一套牛仔服以后就再也不愿意穿母亲给她准备的那些过时的中式服装。

尽管珍珠讲一口英文,也从小要求吉姆讲英文,究其原因是为了出人头地,不要再让女儿过自己的苦日子,但是在教育理念上她却用中国式的方法,致使她与女儿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合。谭恩美的故事中母女之间也常常有这样的不合。“这种各自之间的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亲与女儿讲述的不是同一种语言,她们无法向对方充分表达或解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语言背后微妙而含蓄的意味。”但是在邝丽莎的《上海女孩》中,珍珠与吉姆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为什么母女之间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呢?究其原因就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冲突。珍珠姐妹之间的东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别选择,也使得这种矛盾更为严重。珍珠很憎恨撒谎,但是为了保护吉姆,她在非法移民这件事上选择对吉姆撒谎,也不许吉姆把家里的秘密宣扬出去。但是,梅却是唐人街第一个通过审查拿到美国合法公民身份的人,梅認为美国政府是可靠的,所以梅也要求珍珠说出真相。而吉姆,这个自小接受美国教育的女孩,认同美国的理念,在她父亲接受移民局调查的时候哭着要求父亲说出真相,然而他的父亲最终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而选择上吊自尽。

至此,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别被作者最大化地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展现出来。珍珠失去了丈夫,同时也对自己的女儿失望之极,因为在珍珠心里家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她与丈夫才会选择保守全家人的秘密,然而自己的女儿却在关键时候出卖了她,还间接导致了自己父亲的死亡,从中国思维方式,吉姆是很不孝顺的,但从美国的思维方式,吉姆是对的。

四、 多元文化的畅想

《上海女孩》中的母女关系是复杂的,有秦夫人般的传统中国母亲,也有珍珠般的会说英语但是采用中式教育的母亲,更有像梅一样开放的采用美国式教育的母亲。

珍珠姐妹与秦夫人的母女关系并没有明明白白地得到和解与沟通,但是珍珠在教育女儿方面却继承了自己母亲中国式的教育理念,由于珍珠自己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所以她又能积极地支持自己的女儿接受西式教育。这样的珍珠应该说是比较包容的母亲,但是由于吉姆受到的是真正的美国教育,所以她们之间的冲突不断。相反的,梅采取的美国式的教育使得她与吉姆之间的母女关系相对融洽,但当吉姆得知自己的生母就是自己的姨妈的时候,吉姆离家出走了。父亲的死对于吉姆来说打击很大,但是身世之谜使得吉姆笃信的一切分崩离析,身份认同出现困难,甚至对于美国产生了仇恨。在离家出走的时候吉姆留下一封信,信中称梅为姨妈,却称珍珠是妈妈,表明她开始认同珍珠的爱。

《上海女孩》中母女之间的关系的嬗变其实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母女关系的背后展示的是第一代移民与她们的第二代之间的文化碰撞及交流,甚至于同为第一代移民的姐妹俩由于境遇的不同,也对于中西文化有着很不同的看法。之前的母女关系中,只要当珍珠与吉姆发生矛盾,吉姆就会投向梅的怀抱,展示的似乎是一种非东即西的二元对立,但当吉姆知道自己身世的秘密后,挣扎在父亲死亡的内疚感与自己强烈的无归属感中,吉姆的世界崩塌了。但是吉姆的离家出走证明了第二代移民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并不是非东即西的二元对立的关系, 她们的身份认同是混杂的,文化上是多元的。

五、结语

邝丽莎在其小说《上海女孩》中通过母女关系表达出来的文化上的传承与选择,并不是单一的、对立的,这也是邝丽莎对于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解构,文中强调的是文化的多元认同。这也符合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受到后现代理论的渗透,从排斥亚洲转而提倡跨国界主义,从认同美国转而提倡多元认同,并开始认可种族主义境况下生存方式的多样性。”

徐颖果:《族裔与性属研究最新术语词典》,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

邝丽莎: 《上海女孩》,谢春波译,京华出版社2010 年版,第24页。

参考文献:

[1] 邝丽莎. 上海女孩[M].谢春波译. 北京:京华出版社, 2010.

[2] 徐颖果.族裔与性属研究最新术语词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琼.从族裔声音到经典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研究及主体反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 徐颖果.多元视角下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J]. 南开大学学报,2009(5).

作 者:吴晓丽,云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华裔美国文学。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意义和挑战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创新探讨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