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4-04-29叶梅
叶梅
【摘要】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素养的主渠道。本文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框架下,结合自己课堂实际教学的体会,对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践探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關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92-02
引言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自我意识丧失、被动消极地阅读、缺乏自我反思意识的情况,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堪忧。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在积极的进行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教育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的过程。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要实现发展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教育。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主体精神的缺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尊重人的主体要求,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既要关注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思想的提升,还要时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民主的空间,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实现真正的个性张扬。
二、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界定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设计规划、自我调节,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对话,去领会文本意义,探究文本多重含义,并且能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主动建构过程。在阅读教学之初,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主提问、质疑乃至进行观察和调查;在阅读教学之后,学生能自我评价总结。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师生共同诵读的氛围,适时给予指导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己经忽略了范读的重要性。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而且当教师将感情投入到文本之中时,教师会通过声音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并用声音中渗透出的感情来感染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就能通过诵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在范读的过程中,教师充满激情且流利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认知,还可以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以激发学生学习诵读的兴趣和诵读的效率。如屈原的《离骚》,字字句句充满着屈原的炽烈感情,这节课中就可以以读和讲演为主,把自己当作屈原。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然后教师范读课文,以独白的语气,用雄浑的声音,坚定自若的神情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在严肃的气氛中,时而悲愤,时而激昂,通过这样的阅读过程,学生了熟于心,悟出文章的真谛。此外,正确有感染力的范读,可以将整个课文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融为一体,深深吸引住学生。
(二)创设争论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活动。一个阅历比较丰富、文化素养较高的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和阅历相对较浅、文化素养较低的读者的解读相比较,必然是不一样的。高中生虽然同处一个年龄阶段,但个体差异同样存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他们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创造性地阅读,培养他们的思辨力、想像力和批判能力。创设争论情境恰恰是培养学生批判能力的开始。
如苏教版必修一《我的五样》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话音未落,有些学生就脱口而出:亲情、爱情、金钱、权利、自由……好不热闹。我接着问:为什么呢?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大家面面相觑,一场口舌之战看来在所难免。这时我顺势接过话题说那我们一起来看毕淑敏的选择是什么?很自然的导入新课,当然也推动了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再生成。
(三)科学合理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构建的合理程度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一般来讲,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情况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有设定目标、自主阅读、鉴赏品味、交流研讨、扩展延伸、经验总结这样几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紧密联系,把感知和鉴赏讨论结合在一起。全体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活动,查资料、做记录、分析鉴赏、讨论与交流,亲自体会发现的快乐。
如苏教版必修一《江南的冬景》一课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方式,我组织学生分别就文中的几幅并列的“图片”分给几个小组合作学习,一组一幅图,然后各小组提交自己的合作学习成果,每一幅“画”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近看还是远观,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最后各小组再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讨论、总结,并得出最后结论。在合作中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了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对学生个体生命、思想、行为的尊重,为个体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更深广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性的教学。
结语
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尚的个性品格,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驾驭教材、准确解读文本的能力,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能力,还要有民主教育的思想。对于今天广大的语文教师来讲,在阅读教学中实践人文性,对于转变长期以来工具论独霸天下的僵化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旭新.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自主学习[J].学语文,2007(01)
[3]陈碧光.搭好自主阅读的平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