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2014-04-29詹颂锋
詹颂锋
摘 要:随着教育的改革,针对小学生的课改也在逐渐进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能够使小学生从小就养成对待事情要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思考,而且也可以让他们的思维变得理想化。所谓数学思维就是运用合理的推理去一步步地分析事情。数学属于理性化的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教给这些孩子们的应该是解题方法和步骤,针对一道题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学以致用。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要让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数学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只有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让数学思维在生活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学习兴趣;情感教育;数学思维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大的挑战,因为这不仅要考虑教学效率还要想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个合格的教师来讲这是一个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下足工夫,对课堂上的教育做足充分的准备,要从小学生的兴趣方面考虑,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讲授知识,要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在课堂上应适当加一些小游戏,这样就会使小学生既有学习的兴趣,又不会轻易地分心溜号。
一、通过课堂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小游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只有乐学,才能记忆深刻,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进行课堂小游戏,这样在一边教学的情况下,一边做游戏,学生不但不会觉得累还会有所收获,在欢乐中学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例如,在教师教小学生算数的时候可以进行猜数游戏,3+4=7这道题,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学生分别代表一个数来进行抱团的游戏,老师说三个同学和四个同学抱在一起,那么学生就分别组队只有七个人抱团留下,其余的同学就可以回到座位上一起来数数总共剩下多少个同学,这样同学们就在做游戏中得到了结果,学生不但记忆深刻而且也参与到了课堂教学当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二、注重情感教育,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情感教育是现在教育事业中比较受重视的一个环节,把教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视为情感教育,教师在上课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特别容易分心溜号,所以,在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情感教育就更加重要了,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发现小朋友有溜号现象的话,应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例如,教师可以把课堂上溜号的学生叫出来,然后到黑板上写下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就刚才讲的内容进行提问,答对了可以给予相关的奖励和表扬,可以为小学生发小红花或者积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同时也沟通了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让学生有自我满足感和上进心。教师对小学生的关注不但可以使小学生对老师有依赖感,还可以让小学生有亲切感,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而且自我约束的能力也普遍比较差,如果小学生们喜欢任课教师,那样也会对这门功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情感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小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状态,同时还要关注课后同学们的生活状况,家庭状况,同学之间的相处状况,这样更有利于老师对每一个小学生的了解,针对小学生遇到的特殊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导措施。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上善于运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小注重培养,勤加锻炼。小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让家长带他们去市场,购物,通过货币的交换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任课的教师也应该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中的闲暇时间与小学生们一起研究有关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奥林匹克题,例如,数独,这个数字游戏不但可以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数独这类游戏在奥林匹克题中是非常重要的题型,因为这种问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也可以培养小学生专注学习的毅力。在生活中,我们处处离不开数学思维,而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所以,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
教育改革之后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思维,而在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又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学思维也就越来越重要了。祖国的未来是年轻人的天地,是年轻人施展抱负,展现个人魅力的时候,所以,更应该从祖国的花朵小学生抓起。國家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但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还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大量的科技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达成探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4):78-80.
[2]张建国,陈承利.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J].当代青年研究,2010(5):60-63.
(作者单位 湖南省桃江县鲊埠回族乡瓦渣湾小学)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