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海突围”路何在
2014-04-29陆睿
陆睿
2013年初,沿海某省一位厅级干部频频开会,自感不胜其扰,于是让部下统计本单位一年开会次数。
统计结果让人咋舌:这个尚不属于“最重要部门”的单位,一年竟开了1068次会!
长期以来,会议多、会议滥、会议虚等问题,让广大干部叫苦不迭。
在中央号召整治“四风”、改进会风文风的今天,公务人员应该如何开会?
【上篇:三问会风】
会风之“弊”从何而来?又有什么表现?辨明这两个问题,是改进会风的第一步。
一问 会上都说“开会好”,为啥背地里都喊“累”?
当局者迷:“天天开会,劳身更劳心!”
张淑麗,某机关副职领导
“上级开的会,我负责‘填座位;平级开的会,我负责‘互相恭维;下级开的会,我负责‘讲套话——开这样的会,如何不累?”
对“开会为啥累”这个问题,张淑丽如此评价。
自从当上单位“二把手”,张淑丽几乎天天向外跑——她称之为“赶会”。
2013年9月,张淑丽“赶”了23个会。
“其中一些会就是个形式——‘领导台上讲,我只管鼓掌。”张淑丽直摇头,“但我们却无可奈何——机关干部,不就是要开会?”
旁观者清:层层开会陷入“空转”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甄小英
当前,一些干部成天忙于文山会海,工作就是开会、发文、传达,大干部传达到小干部,大机关传达到小机关,层层开会、层层发文、层层传达,与人民群众接触很少,对实际情况了解很少,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空转”。
编辑点评:
当前,不少干部一边喊累,一边“赶会”——然而,在忙着“赶会”的同时,他们忘记了一个问题:会议,究竟是为何而开?
二问 开会为推动工作,还是“工作即开会”?
当局者迷:
“开会,究竟为了啥?”
李浩,某参公事业单位中层干部
“上班没干啥,一直忙开会,大会接小会,神经快崩溃。”2013年7月那些天,李浩对这首打油诗颇有感触。
这个月,由于频繁到乡镇、部门开会,李浩月度工作量未达标。
“大部分工作时间在开会,工作还干不干?”李浩找领导评理。
“开会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领导说,“我们党的重大决策,哪一项不是开会作出的?”
李浩哑口无言。
旁观者清:
开会是抓工作的重要形式
网友“风雨刀客”
在我国,开会一直是抓工作的重要形式,比如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制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领导班子换届调整……这些会关系到改革发展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但要开,而且必须开好。其他如总结表彰、经验交流、节日座谈等会议,对推进工作、振奋人心、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大有助益,也应该适度举行。
编辑点评:
既然会议是为解决问题、助推工作而开,但为何一些会议却成了工作负担?
三问 开会本为干工作,为啥逐渐变了“味”?
当局者迷:
“开会,就等于重视?”
张顺利,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对冗长泛滥的会风,张顺利深感厌烦,却不得不开。
2013年3月,张顺利主持了一场年度总结暨先进表彰大会。
会议开始,一、二、三把手轮番上台讲话,各部门负责人总结,颁发获奖证书……
其间,张顺利发现:会议发言内容空话多、真话少,恭维多、建议少,宣传成绩多、揭露问题少。
“会议冗长——能否简化?”张顺利向领导建议。
“开会、讲话、颁奖,都是为了凸显领导对相关工作的重视!”“一把手”这样说。
“不开会,难道就表示领导不重视?”对此,张顺利有些困惑。
旁观者清:
会议“变味”根源有三
中央党校教授 宋惠昌
造成会议“变味”的根源有三。
一是教条主义。其突出表现是“惟书惟上”——对书面理论生吞活剥,对上级指示生搬硬套,自然缺乏“含金量”。
二是形式主义。一些领导干部对开会极为“重视”——会前要开准备会,会议的各种报告、发言都事先写好并打印成册,而开会本身只不过是按计划走个“过场”,会议一结束,准备好的会议简报、报道稿就同时“出笼”。至于这个会议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何种实效,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情了。
三是官僚主义。开会,是为了深入贯彻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在官僚主义影响下,一些会议变成了少数领导干部表现自我的形式。
编辑点评:
会风问题背后,“歪风”频频作祟——干部又该如何应对?
【下篇:如何营造好会风?】
会议,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体系。改进会风,就要切实改进这个工作体系的各个环节。
会前 调研做“实”,会议不“虚”
——没有会前调研,就没有“货真价实”的会议内容。
例证:“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1962年,河南省兰考县。
这一年,在风沙、内涝、土地盐碱化等“三害”夹击下,全县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新低。
新任县委书记焦裕禄动员干部群众组成“三害”调查队,对“三害”进行调研。
“你有肝病,就别去了。”有人劝焦裕禄。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如此回答。
次年9月,兰考县召开大小队干部会议,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三害”防治计划。
到1965年,兰考县基本防治住了“三害”。
此次会议被喻为兰考战胜“三害”的转折点——试想,没有大量会前调研,这场会议能担如此重担?
如何做好会前调研?
·针对实际工作,提出须在会上解决的问题。
·带着问题到基层,通过缜密调查和了解问题,征询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调研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整理出完整会议提纲。
会上 解决问题是王道,不拘一格创形式
——会议,重在传达、贯彻、落实党委、政府方针政策,以及分析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会议的形式、排场、规格。
例证:重庆“两会”新风
2013年1月26日,渝中区重庆大礼堂酒店,重庆“两会”正在进行。
每个座位前就放着一杯清茶、一条毛巾,没有印着“两会”纪念性字样的会议用品,也没有包装精美的纪念品。
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2013年重庆“两会”出台了一系列厉行节俭、转变会风的相应措施。
“2013年的‘两会形式简朴,‘含金量却很高。”代表、委员们如此感叹。
如何让会议更具“含金量”?
·只邀请和会议相关者参会。
·会议要敢于直陈问题。
·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
·会议时长由内容决定。
会后 贯彻落实不“空转”,建制监督是关键
——貫彻落实,是会议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浸淫下,一些党政机关形成了“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空头执行”。
例证:“院坝会”的效率从何而来?
2013年7月10日,江津区先锋镇永丰村回龙湾。
一棵大黄葛树下,近50名乡亲端坐在小板凳上。对面,坐着镇党委、政府的干部们。
“‘院坝会开始!”村党支部书记说。
“进村公路被冲垮了!”有村民发言。
有干部当即提出解决办法——公路需重型机械大修的地方,由镇里出钱;路上的一些小修小补,由村民进行。
“同意!”乡亲们回答。
这次会议,村民提出了18个民生问题——能当即解决的,干部就当面提出解决办法;对暂时不能解决的,干部们也进行记录,以待事后跟进处理。
“以前贯彻会议决策,大部分是‘以会议贯彻会议。”江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敖天才说,为此,我们创新出了“院坝会”——在最贴近群众的地方开会,吸引群众直接参与,同时接受群众监督。
如此一来,“院坝会”效率奇高——从2011年8月至今,江津相继召开“院坝会”两万多场,群众参与人数达到130多万人次,解决群众问题8000多个。
如何让会议更具执行力?
·对会议提出的任务,由执行者公开承诺、限时办结。
·拟定落实会议决策的计划,对其关键环节进行督导。
·建章立制、强化考核,邀请相关干部和群众参加,建立“以行动贯彻会议”的动态监督制度。
猜你喜欢
——璧山区建立三级院坝会制度推进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