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明代运河的“水声”
2014-04-29黄亚洲
黄亚洲
大运河从隋炀帝的洛阳出发,向北撞进了北京,向南撞到了杭州,至于撞进长篇小说,这在我是一时没有想见的。
大运河撞进散文家柯平先生的历史随笔集《一个人的运河》,撞进诗人张国云先生的诗集《一条大河里的中国》,撞进我与黄玲女士主编的反映运河南端风情的散文诗集《风情拱墅》,都是可以想见的,但是以长篇小说的文学样式直接描绘运河曾经的风起云涌与惊心动魄,一举动用三十万字,这仍然令人感到惊讶。
手笔确是大了一些。
考虑到作家出自于山东济宁,出版过描写“天下第一家”生活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大孔府》,这就有点好理解了。
作家杨义堂先生有政府头衔,他是济宁市文物局的副局长。
济宁处于大运河一千八百公里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我曾有一首短诗咏济宁,名为《运河的肩膀》,诗如此写:
如果这个比喻是成立的:大运河是一条扁担,挑起了半个中国,那么,扁担下那个承重的肩膀,就是山东济宁。
请允许我把济宁的某座楼顶,再比喻成“孔子观川亭”,那么我往北看,是半根扁担;我往南看,是扁担的半根。
也请允许我,此刻,发出夫子式的感叹。夫子言:逝者如斯夫!我想说:伟者如斯夫!
这液体的扁担,这隋唐的“高铁”,这两千五百年不曾梗阻也不曾硬化的血管啊!
至今,我仍听见,河中此起彼伏的船笛,在担负中国扁担的叽嘎叽嘎的响声;至今,中国还在自己开凿的水路上行走,甚至可以断言,这种行走的速度,与飞机,与“高铁”,相差不多。
这一刻,我甚至生出了一种河督的心情。河督衙门,元明清历朝都设在济宁。现在,我就设想自己,是扛动运河的肩膀。我把我严厉的口谕,想象成肩膀上的硬茧。
请让我断言,我们的民族不仅能像夸父一样逐日,在奔跑的同时,还能挑起自己,还敢以一条长达两千八百公里的液体的扁担,混淆南方与北方,混淆富庶与贫困,混淆无比的艰难与无比的幸福。
显然,济宁独特的地理方位对于京杭大运河而言,是无法替代的。同时,济宁对运河文化的重视、研究、弘扬、推广,许多年来也都有目共睹。譬如,大运河沿线十七座城市就是于2004年在济宁达成共识,决定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也很显然,作者作为济宁的政府官员,宣传运河以及弘扬运河文化是他的本职,他责无旁贷。但是,决定动用长篇小说这样的文学样式,却不是一个政府官员所能设想的。如此的决策,只能形成于作家的心灵。也就是说,这位官员究其文化学识与文化气场来说,是一位真正的作家。
这位作家下笔之前,看来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
他的取材,选的是明代永乐年间开通大运河的一段很有意思的史实。一个农民担任“治河总师”,所设计的大汶河戴村坝和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奇迹般地解决了制约大运河的水源、如何越过“水脊”等一系列科工技术难题,这就一举带来了北京城明清两代五百年的繁荣,也带来了济宁、聊城、淮安、扬州等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的兴旺。
这样的故事,除了可期待的曲折动人的情节之外,必定有人物塑造的出众与生动。而这正是我们所特别乐意看到的。
果然,我们接触到了那些认死理的“治河总师”白英、铁面无私的宋礼、经验主义十足的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心思歹毒却满口“阿弥陀佛”的道衍和尚、先飞黄腾达后东窗事发的颜开,这些人的音容笑貌都比较鲜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生动的文学典型人物。
写的虽是大运河翻腾在明代的浪花,但在结结实实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难道感受不到这些浪花溅上岸来的飞沫吗?
我们在杨先生的带领下,认识了许多人,也认识了自己。
这样的认识途径,也是一条运河。
这一条文学的大运河不是隋炀帝开凿的,是杨先生开凿的。一个作家搬出他的生动而典型的人物,这正是作家基本的本职。我觉得,杨先生大胆地远涉明代,完成了他的任务。
文学描摹的细微,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
宫廷生活的奢华、秦淮河边的浓艳、民间祭祀的风俗、市井小民的势利,作者都有细致的刻画。他描摹专事礼乐教化的礼部,竟也写了那里畜养的大量妓女,笔触锐利而精细。六科给事中想利用大明刑律暗害宋礼,白英却用洪武年间敲锣打鼓绑缚贪官进京的先例惩治了真正的贪官,这些极其生活化的情状,都是明代初年才能有的特色,作者没有忘记对此精心地提炼与呈现。
倒是希望日后的荧屏上,也能重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曲折性或许已经可以保证收视率。但这需要努力。这样的努力需要牵涉很多方面。
还是先读读这个文本吧。让作者先带我们上船,绕过民国与大清,直航明代。你会觉得,永乐年间的运河水花,如今听起来,还是那么清晰与新鲜。
而且,还很有些深刻。
(本文照片由杨义堂提供)
[链接]
杨义堂的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选取明代永乐年间开通大运河的一段历史而创作,非常有特点:
一是故事情节曲折,牵动人心。工部尚书宋礼顶着朝廷内外的种种压力,坚持治河,并寻访到民间治河能人白英。他们经历了山洪、饥饿、瘟疫、冤狱以及群众拒绝搬迁等重重困难,最后才实现成功。在运河儿女身上也发生了一系列爱情故事,凄美动人,荡气回肠。
二是人物形象鲜明,跃然纸上。白英是个农民,散淡,不喜功名利禄,爱喝几口小酒,爱讲民间故事,认死理。宋礼几次登门拜访后,他答应出山,担任治河总师。宋礼性格耿直,铁面无私,财不妄费,役不妄兴,受到各种打击和陷害,始终不渝。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年轻气盛,一心想有所作为,遇事想当然,后来成为白英治河的好帮手。道衍和尚反对治河,心思歹毒,却张口闭口“阿弥陀佛”。其他即使是寥寥数语的人物,也都极具特点,有的让人切齿痛恨,有的让人忍俊不禁,都让人过目难忘。
三是生活描写细致,时代感强。宫廷生活的奢华,官场斗争的险恶,秦淮河边的浓艳,山野乡村的穷困,市井小民的势利,都刻画得细致入微。至于那些富裕人家妻妾成群的空虚生活、坊间水浒叶子牌的诸多打法、民间祭祀河神的风俗、官员利用火耗折色集聚钱财的门道等等,都一一娓娓道来,让人感受明代初年才有的生活。
四是主题开掘深刻,发人深省。运河河神是什么,谁也说不清。白英、宋礼、潘叔正、陈瑄等人全心全意治河,给百姓带来了福祉,他们死后,百姓们为其建了庙宇,岁时祭拜,成为大运河的保护神。从这一点上来说,《大运河》这部书,既是一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献礼之作,也是一部当前传播运河文化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