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特征与意义研究
2014-04-29赵燕
赵燕
【摘 要】在小学课堂“教”和“学”的问题中,教学模式一直起着举足轻重地作用。它规定着学生“学”的方式,影响着教师“教”的方法,普及音乐教学知识,更好地指导音乐教育实践。因此,笔者就音乐新课程背景中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通过音乐教学模式的界定、定位等对新课程音乐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意义
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国家新课程各学科标准的相继出台和实施也加速了我国课程改革前进的步伐,使得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正逐渐缩短差距。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无疑于扑面而来的春风,把生机带到学生的音乐学习中,给音乐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契机。因此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等已成为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所畅谈的热点话题。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研究小学音乐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一、音乐教学模式的界定
(一)音乐教学模式的内涵
音乐教育的生命在于教学,而教学的关键则在于确定一套科学的模式。使用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一般教育教学,对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目前,在教育界,对于探讨教育教学模式的学术研究成果比比皆是,从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得到极大的推动。
“教学模式”自美国从事师范教育研究的著名教育家乔伊斯核韦尔所提出以来,一直都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门话题。乔伊斯核韦尔认为:“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范型和计划,是可以构成课程的课业,选择教材和提高教师活动的方案”。其实关于什么是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人员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我国的学者对此也是各持一家。有的观点认为教育模式就是教学程序的模式——教学模式是需要在一定思想指导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的诸要素所设想的比较稳定的简明的组合方式和活动步骤;有的则认为教学模式是涵盖教师、学生、教材等有关教学结构的模式——教学模式是在多次的教学模型的测试和改进下的某种方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等等。
教学模式是隶属于大教学论的综合课题,而主题范围内的音乐教学模式是学科教学模式的一个部分。音乐这门学科本身的人文性、艺术性、愉悦性和创造性等属性,赋予了音乐教学模式全新的独特的内涵。那么音乐教学模式的内涵就可以理解为——音乐教学模式是基于某些规则组织教学活动,在音乐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行为范式。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音乐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音乐教学模式体现出科学性、开放性等特征。
1、科学性
首先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音乐教学模式的选择,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素质教育的思想,把音乐教学实践转化为理论,使得音乐教学成为不像常人那样认为的仅仅教学生学习唱跳而已的工作,而是一门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专业工作。其次具有科学的教学程序。既要找到适合的教学内容、计划,又要符合学生的音乐审美认知规律,同时音乐教学模式也需要一定的科学的教学程序来进行规划,创造性地运用到我国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并进行积极的创造。最后与科学的教学手段相联系。创造音乐教学模式的崭新局面,需要在音乐课堂中将声音图像等结合展开,特别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使抽象枯燥的音乐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提高音乐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水平。
2、开放性
随着人们对于音乐教学理论的逐渐认识和深化,开放性的音乐教学模式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更是一种观念上的突破。
开放性的音乐教学模式着重于营造开放式的宽松的学习环境。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音乐课堂教和学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使得课内外教学资源整合,校内外音乐教学相互补充。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正确而充分地激发,指导学生如何多途径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音乐。开放性的音乐教学模式着重于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开放性的音乐教学模式带来教学内容的开放,使音乐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在符合教材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學生学习方式的刻板性、单一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展互助性学习等等,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潜能,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望尘莫及的。
3、实践性
音乐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等,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这些内容都是与实践性紧密相连。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音乐教学模式的实践性。
(1)歌唱教学。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实践性的音乐教学模式运用于歌唱教学,比如参与——体验模式等,让学生开口唱,勇敢唱,大声唱。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歌唱实际上是一种悲欢的表现”,学生在参与歌唱中充分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
(2)欣赏教学。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与实践性的音乐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聆听音乐,运用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及艺术表现能力。
(3)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以音乐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学生是它的基本特征。联系音乐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例如自学——指导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基础知识,加强教学的愉悦性,使学生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音乐,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是通过感受、鉴赏、表现等方式来学习音乐。如果离开了音乐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那么音乐教学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实践性是音乐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音乐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审美性是音乐教育最基础的特征,是以音响为手段,通过诉诸心灵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音乐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的一个子系统,体现了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这种方式将音乐教学模式的审美性特征中的情与美的不解之缘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得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这正印证了罗丹的一句话:“艺术就是感情”。
(一)审美认知
它是整个审美能力的起始阶段,是透过事物的形式来表示对情感的把握,也是区别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人的审美感知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正确地运用音乐教学模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索,揭示音乐作品中的美。另一方面用审美的心灵去领悟音乐的意境和深刻内涵。不仅有着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模式运用中向学生传递着音乐的美。
(二)审美鉴赏
教学对象——学生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他们是教学中的主要因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他们逐渐流露出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渴望,对音乐的鉴赏热情。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音乐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旋律美、节奏美、意境美、蕴含美等理解和表现抛给学生,使学生被教材五彩斑斓的教学内容所吸引和打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掌握审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
(三)审美表现
表现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表现音乐的情感是音乐艺术的本质也是赋予音乐教学模式一项新的任务,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必须在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中得以体现。例如小学课堂中竖笛的演奏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示范——模仿模式等使学生知道正确的演奏姿势,传授——接受模式让学生学习新教的节奏吹奏知识等等。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和综合艺术表演能力,积极地参与到审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用音乐特有的形式表达情感并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审美创造
创造是音乐审美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审美创造既可以帮助教师在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运用;与此同时,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对于培养具有实践性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歌唱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探索——创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歌表演,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突破教师的“标准答案”,显示出旺盛的创造性,充满独特的个性和新颖性。
三、音乐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定位
建国以来,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音乐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师资水平提高,音乐教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果。这些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继续向前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的很多观念、内容、手段等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包括音乐教学模式也面临着同样尴尬的遭遇,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被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改善了这种状况,使学习内容丰富有趣,培养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
(一)音乐教学模式体现的音乐课程价值
音乐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实施音乐教育和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在音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出特有的价值,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将其贯穿于教学模式中。
1、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审美体验价值被作为音乐课程价值阐述中最重要的价值,也深刻地影响着音乐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在音乐的音响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其中的美和情感。合理地运用音乐教学模式,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净化心灵,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让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得到确立,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模式的使用中也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创造性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音乐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展现,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这是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发展价值的重要体现。
3、社会交往价值。音乐多半是以集体性的活动存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等,使得音乐课程具有社会交往价值,有助于养成学生的群体主义和合作精神。在音乐教学中选择教学模式时就必须考虑到其应有的社会交往价值,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更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精神。这正体现了大教育家陈鹤琴所提出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4、文化传承价值。音乐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学校的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对祖国的音乐文化产生热爱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音乐教学模式的实施以文化传承为基础,拓展学生的审美情趣。认识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尊重艺术和理解多元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体现了文化传承价值。
(二)音乐教学模式体现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的落实要以音乐教学模式为基础,因此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下,有机地渗透着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陶冶模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师生共同讨论、发现、表现、创造和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的情感,引导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使这些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学习音乐中,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出自爱因斯坦的至理名言,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以及认识审美心理的特征,通过采用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模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把学习音乐的兴趣归还给学习者。
3、鼓励音乐创造。学习者学习的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它的内容具有情感的确定性与对象的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点,给人们对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引导——发现模式,自学——指导模式等等,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热爱音乐,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崇高责任。
4、提倡学科综合。基础音乐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是综合,它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發展的趋势,是教学改革的深化。之所以提出学科综合,是使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而向人格的全面化方向发展。在音乐教育模式的实施下,综合应以音乐教学为主要路线,在具体的音乐材料下,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纵向延伸,同时使学生的横向联系能力得以加强。
综上所述,将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和标准落实到小学音乐课程,投身到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这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优化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和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只有不断地对其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找寻有效合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