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2014-04-29王朝晖
王朝晖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7月发生AMI24小时以内就诊并住院的6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分为A组(发生嚴重心律失常组)和B组(未发生心律失常组)两组,分别记录和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既往病史、不良习惯,以及入院时心肌酶、血常规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A组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显著多于B组,但发病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两组的中性粒细胞比率、CK、CK-MB值、性别、年龄、心电图是否出现Q波、既往病史及不良习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发病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发病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7×109/L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中性粒细胞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严重类型,近年来我国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约有7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梗急性期合并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猝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寻找其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2011年3月——2012年7月发生AMI24小时以内就诊并住院的6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符合ACC/AHA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排除有感染、肝脏疾病、血液疾病、恶性肿瘤及诊断不明确者。根据是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分为A组(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组)和B组(未发生心律失常组)。
1.2临床资料采集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既往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不良习惯(吸烟、饮酒),以及入院时心肌酶、血常规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其中白细胞总数>10×109/L,中性粒细胞>7×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0%,肌酸激酶(CK)男性>174U/L,女性>140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男性>25U/L,女性>20U/L为阳性指标),是否并发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包括房扑,房颤,室颤、Ⅱ度Ⅱ型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3临床治疗措施患者入院后临床处理治疗措施按照ACC/AHA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2007年)执行,尽早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应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变量分析,P<0.05定义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发病时间、心电图是否出现Q波、既往病史及不良习惯(吸烟、饮酒)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t=1.822,P=0.156;年龄:t=1.765,P=0.438;心电图是否出现Q波:t=2.654,P=0.201;高血压:t=1.546,P=0.556;高血脂:t=1.701,P=0.493;糖尿病:t=1.467,P=0.681;吸烟:t=2.068,P=0.262;饮酒:t=1.351,P=0.743)。但A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70,P=0.018)。
2.2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在血常规检查中,A组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总数均显著多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总数:t=9.821,P=0.001;中性粒细胞数:t=7.46,P=0.005)。而两组的中性粒细胞比率、CK、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比率:t=2.4,P=0.545;CK:t=1.516,P=0.784;CK-MB:t=2.14,P=0.632)。
2.3AMI并发严重心动过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观察值带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程中,结果显示发病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相关性(发病时间:P=0.038;中性粒细胞数:P=0.025)。
3讨论
本研究以发生AMI24小时以内就诊并住院的6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和数据,以AMI患者是否并发严重心律失常为因变量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发现发病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这两个观察指标与AMI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相关性:①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病时间的B值为负(发病时间:P=0.038;B=-1.314),说明时间越短,发生AMI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越大。发病早期易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考虑是因为心肌缺血后引起冲动发生及传导的异常,确切机制有待被阐明;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109/L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数:P=0.025)。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增高再次验证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炎症学说理论。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起着关键作用,白细胞参与AMI的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以中性粒细胞计数>7×109/L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律失常的粗略指标,尽早识别高危人群并运用合理有效的干预手段,提高心肌再灌注治疗的成功率。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出现较早,死亡率较高,且此类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临床上应随时关注这类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有效预防和监护,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蓝壁高.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