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一小步,学生一大步

2014-04-29周伟珍

周伟珍

自集团成立伊始,学校就着手思考建构一所学生喜欢的现代学校。2012年4月,我们吹响课改的号角,十三中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追求教师教学方式的一小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一大步甚至根本性转变。一切为了学生,课堂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校将成为学生幸福快乐的园地。

一 、理念先行,走进新课改

(一)思想统一,理念先行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受其意识理念所支配。实施新课改,必须理念更新。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改。

学校高瞻远瞩,明了只改制度不改变人,其实是没有用的。所以学校没用制度压教师,没用行政手段命令教师,而是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倾听教师的教学困惑、学生的期许,感受教师的需求。教师们希望,学生不再盲从地以课本上的答案为答案,他们会添加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希望,课堂不局限于教室,还有实验室、田野间,学习走向生活,科学学习不再“道听途说”,这些信息太重要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几乎会成为学生一辈子行为的指南。因此,我们必须赶快行动起来。

(二)开拓视野,接触理念

要改,关键是怎么改?教师们对课改心怀敬畏,需要引导。课改首先要改变的对象是教师,很多教师还是凭经验。于是,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师接触新课改:赴安吉昆铜中学接触新课堂;去北京、上海学习,看先进城市的课改方向;听专家讲座,走专业之道。这些为全面推进新课改奠定了坚实基础。教研组适时提出“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根据科学学科特点,按照图1新课堂运行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的成效。

(三)校本研修,理念内化

学校一直营造一种浓厚的新课改氛围,校长身体力行地用小组合作模式给教师上课,让教师感同身受,树立新课改的理念。

1.小组合作促师生教学思路的一致性

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思路的独占性,教师教时遵循自己教的思路,学生学时也一样。教师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最好的方法是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不仅让学生表达自己学到了什么,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思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给了更多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实现了教师和学生教学思路的一致性。

2.小组合作促学生“说”的主动性

“听”是个被动历程,“说”才是主动的组织,“说”动用到了很多的大脑区域,活化的神经元远比“听”多了许多。“说”的关键因素是思维,“说”与思维清晰度成正比。思维越清晰,各种知识、经验、思想越能有序存放在大脑中。课堂上教师要少讲,只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对其中个别不懂的问题进行指导,对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碰到的疑难进行疏导,教师讲在点子上,展示的是思路、方法和规律。当一个学生能够把看的书讲出来时,他就真懂了。

3.小组合作促学生动手做科学实验的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堂一直非常关注学生的实验素养。有了小组合作模式,实验的广度、深度、兴趣度、参与度都可以大大提高。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在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观察和记录、如何制作实验报告、如何交流汇报等方面得到更多锻炼机会。有些科学小实验需要借助实验器材,为了让学生学到哪,对应感兴趣的实验做到哪,学校让学生将电学、力学、光学的实验包以小组为单位带回去用,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到协作互助、思维碰撞的好处,培养耐心、细致与严谨的实验习惯。

二、行动推进,实施新课改

课改就这样一引而燃地启动了,教师们态度很积极,发自内心地迎接课改新挑战,学校坚信方法一定比困难多。两年了,慢慢地对新课程理念一线教师由相对陌生走向有所了解,开始身体力行,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课改理念注入到教师的血液中。

(一)骨干先行,慎行慎思

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是学校教研教改的领头羊,学校积极为她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加速他们成长的进程,增强他们的引领、辐射作用。

2012年6月9日,我校集团、周浦中学、安吉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开展了以“理念升华,思维碰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按学生的想象构建现代课堂”为主题的“两地四校”课改研讨展示活动。科学学科在七年级开设了《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八年级开设了《电的安全使用》“同课异构”式的教学研讨课共10节。

随后,集团课改展示月,校学术节名师工作室展示课,各学科录播课活动等,骨干教师的身影活跃在这些示范课堂上,这些课既追求小组合作的“型”,又关注了45分钟课堂的实效,让教师明白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全员推进,边思边创

1.课前导学设计

推进“主体参与”课堂文化建构,实施“主体参与、分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其先决条件是编写好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案。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在课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原本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导学案就其实质而言就是“脚手架”,我们的“导学案”注重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方向、预习的深度和预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学会用相应的科学学习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在导学案的设计使用中教师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学什么”和“怎么学” 相对应,避免印刷浪费现象,避免“试题化”,追求“问题化”。

现在我们更多使用无纸化导学,注重实验导学,通过实验,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小组与小组合作。导与做,意见交流,集思广益得到了体现。虽说有的实验非常简单,但学生同样乐在其中。相比较课内,课前导学实验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可以进行多次实验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小组合作既可以做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实验,如在浴缸中感受浮力,比较盐和糖的溶解能力及影响因素,观察松果,解剖花认识花的各部分,测笔芯电阻,电解肥皂水,观察蜗牛和蚯蚓,棉线切冰块等;也可以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如观察月相,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家庭盆栽(水培)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

2. 引入“微课”

通过“微课”,实现课前在教师指导下的实验和深度探究,实现课堂上的进一步自主探究,相互质疑,知识内化。

《水果电池》就是这样一节把学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真实课堂的示范。水果电池操作简单,原理复杂,学生运用电学实验包,在家可以做让发光二极管亮起来的实验,甚至通过用8个柠檬实现让小灯泡也亮起来的结果。那么,哪些因素影响水果电池的电力?课堂在教师的带领下自然延伸出更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归纳出有电压、电流、电极、水果等因素,并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最感兴趣的因素研究,课堂内的互动和个性化接触时间大大增加了。

下面是一段微视频制作意图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动手实验探究的重视,同样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解剖视频和操作中带出的问题再发回给老师。

心脏解剖微视频制作意图

了解心脏结构是认识血液循环机理的前提,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用一只猪心边解剖边讲解,因为隔得远很多学生感受不深,随后我们改进为:拿着这个猪心在学生中巡走讲解,但只是看终究浅显; 我们又改进为:学生超市买个猪心自己解剖(解剖完作为食材也不浪费),由于是自己动手做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在做中学科学,学生能体会到科学的真谛。

改革后部分学生的反馈是,不得要领有些气馁,有些连心脏的左右还未分清,如何更好地指导操作,我们想到让学生将这段指导视屏带回家,边看边做,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暂停或反复回放,以获取最大的收获。

现在我们在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微课程”,一门微课程不少于五个系列化的微课。比如 “溶液微课程”包含溶解、过滤、溶解度、结晶等专题;“测量微课程”包含长度、体积、温度测量等专题;“简单机械微课程”包含杠杆五要素、杠杆平衡及应用、滑轮、斜面等专题。这些微课程的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进行系统复习,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质疑现象、解释规律、学会总结的能力和水平。

3.课中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在课前任务完成、课堂展示、讨论、交流、评价等环节,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在小组里学生大胆表达见解,交流中训练思维及胆量;明确的分工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而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善于倾听互助的优良品质;善于倾听又使学生的点评和补充发言更有针对性和严谨性。

我们选择的合作项目都是一些具有合作价值的内容,是能用多种策略解决的问题。它们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探索性。如,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受力分析,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推断,体现思路多样化的电路。当然课堂合作的有效性还与合作学习中的操作策略、方法、动力和导向密切相关。

小组合作学习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是否有效,丁盈老师上的公开课《生物与非生物》,其运行范式展现小组成员在整个课堂中倾力合作身影,说明只有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

4.课后思维导图

学习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克服遗忘和碎片化,学生应对的策略是养成按顺序做常规笔记的习惯。 教师们意识到常规笔记有一个弱点:埋没关键词。关键词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阻碍了大脑对各关键概念之间作出合适的联想,对记忆造成消解效果,抑制思维过程。所以,在学完一个大节或者一章知识后,教师们常建议和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画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大脑思考过程的显化,科学研究发现,思维导图能同时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它能将关键词并列在时空之中,可灵活组合,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使学生更清晰地思维。

学生刚开始练习时,画出来的图比较乱,教师帮助学生不断压缩,把一些同类型的知识点集中到一个层次下面。这个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科学素养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一图胜千言”,学生也认为图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表达形式,慢慢领悟到画的不是图,是思路,即使是别人整理好的东西,拿来之后自己也要多思考、多动手,进行修改。

思维导图的核心是思维,引导思维体现了它的功用。它将教材中的内容上挂下联,建立其中的联系性、延伸性,使学生养成多联系、勤对照、挖本质、找规律的习惯。由于它将放射性思维和开拓性笔记技巧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洞察力、整合力、分析力、创造力等就不求自得了。

三、课改成效

(一)学生方面

1.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家长和学生本人对学业负担是比较看重的,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书面作业和练习试卷的量有了很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到大自然去观察,打开实验包去实验,由于做的是感兴趣的事,时间飞逝也不觉得累,可见负担二字与情绪体验多么关联。

2.课堂时空拓展

新课改让学生的生活时空成了学习化时空。课外为课堂学习服务,课外的实验观察使课堂的学习内容空间极大拓展;课堂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策划。更主要的是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幅度增强。

3.兴趣素养能力等提升

现在,学生阅读思考、练习操作、质疑讨论、对话交流能力以及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是以往学生所不能比拟的。

(二)教师方面

1.促进教师个体再成长

新课改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课改促使科学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课改给科学教师提供了充分展示的舞台,各年龄段教师焕发出新活力,教师与课改同成长。

2.促进教师团队再成长

科学课的教学改革,曾经激发了科学教师团队极大的凝聚力,课改再一次加强了教师间的教研交流和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课改以来,我校的教学研究更加活跃,教师们除了进行常规教研活动以外,又进行了更多的尝试,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

3.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

四、课改反思

国际知名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博士,致力于教育和班级经营的研究,用他的选择理论来说,欲成为哪一种教师,是每位教师的自我选择。现在我们更多的科学教师选择为自己建立一幅“成功的教学图像”。在课改中,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困难,学生也会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我们教师有时候没有做到学生期待的,我们还要不断摸索。课改不仅仅是一种探索,得为学生负责、对得起学生是我们的工作。笔者认可这位博士的话:当学生无心学习时,教会他们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学生一心向学时,教学是项艰辛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