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疮痂病发生与防治
2014-04-29毛芙蓉刘燕妮李彦军王会志
毛芙蓉 刘燕妮 李彦军 王会志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是一种世界性的马铃薯病害,普遍存在于我国马铃薯各主产区。该病由植物链霉菌引起,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商品性和耐储藏性。近年来马铃薯疮痂病在马铃薯微型薯繁育和大田生产上发生日趋严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危害症状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主要危害块茎,从皮孔和伤口侵入,发病初期在块茎表皮产生褐色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侵染点周围的组织坏死,出现近圆形至不定形的平状、凸起或凹陷的木栓化疮痂状淡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连片,薯块的品质降低。同时由于表皮组织被破坏,易被其他病原菌侵染,造成块茎腐烂。匍匐茎也可受害,多呈近圆形或圆形的病斑。
2 病原特征
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较复杂,至今已鉴定和报道了多种疮痂病病原,多为链霉菌属,属于放线菌。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包括Streptomyces.scabies、S.galilaeus、S.bobili、S.acidiscabies和S.turgidiscabies等,并不断有新的致病种被发现,呈现出较大的多样性。在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呈辐射状,因种类不同孢子链呈螺旋状或直-柔曲状,孢子白色、灰色或橙红色,大小约为(0.5~0.6)μm×(1.0~1.2)μm,不同种产生的黑色素也有一定的差异[1,3]。
3 病害发生流行规律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基质中,营腐生生活。连作造成土壤中病原菌的大量积累,种薯带菌是疮痂病扩散和传播的主要原因。在块茎生长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气孔和伤口侵入,病害发生的温度范围为11~30℃,适温20~22℃。通气性好的中性至微碱性砂质土壤有利于发病,而当土壤pH值在5.0以下则极少发病。连作、结薯期土壤干旱、地下害虫危害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4 防治方法
4.1 种植抗病品种
国内尚缺乏正规抗病性鑒定,田间表现较抗病的品种有泰山l号、春薯1号、自丰、五里自、豫马铃薯2号、鲁马铃薯1号等。国外品种有Marcy、Teton Russet、Cardinal,SH-692和SH-704等。一般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而红色薯品种表现出高抗[4]。
4.2 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种薯;与非寄主作物轮作2年以上,马铃薯疮痂病病原也感染甜菜、萝卜、甘蓝、胡萝卜等,故避免与此类作物轮作;增施有机肥料,不施用石灰,避免土壤偏碱;及时灌溉,防止结薯早期土壤干旱;适时采收,延后采收会加重病害发生程度,降低商品薯产量[5]。在微型薯的繁育上,调整基质成分可降低病害发生,有报道采用蛭石4∶火山石1∶火炉渣1∶草木灰1∶糠醛渣1配比的基质可有效抑制脱毒微型薯疮痂病的发生[6]。
4.3 化学防治
对种薯进行消毒,种薯可用0.1%对苯二酚(化学纯)水溶液浸种30分钟,或0.2%福尔马林溶液浸种15分钟。在脱毒微型薯繁育上可用必速灭(棉隆)颗粒剂处理育苗土,用量30克/平方米。病田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进行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1亩)用药0.6~1千克。储存期用百菌清烟雾剂熏蒸。
参考文献
[1] 崔占,石延霞,等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J].中国蔬菜,2009(19):21-22.
[2] 王文,杨文杰,等.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J].西北园艺,2014,05:43.
[3] 张萌,赵伟全,等.中国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16srDNA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499-504.
[4] Muhammad Atiq,Abdur R.khalid.Genetic potential of potato germplasm against common scab disease caused by streptomyces scabies[J].Pak.J.Phytopathol.Vol.25(01).27-30.
[5] D.Waterer,J.Bantle.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the control of common scab of potatoes.Saskatchwan Agriculture and Food.
[6] 白晓东,杜珍,等.基质对马铃薯疮痂病抑制效果研究初报[J].中国马铃薯,2002,16(6):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