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家界”的重生

2014-04-29刘许生

国土资源导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张家界遗迹科普

刘许生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从“黄牌”到“绿牌”。公园将以本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再度评估为契机,不断促进公园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2012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对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检查验收,评估结果为“黄牌”,并提出了十项改进意见(参考本刊2013年3月封面策划)。这一结果,于2013年1月9日在广东韶关举行的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上被公之于众。

一时间,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被“黄牌”警告的消息引起了网友热议。

拿到“黄牌”,张家界只有两年时间进行整改,以求在两年后的再评估中变为“绿牌”。否则,将从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被除名。

面对这一现实,张家界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关于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接受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评估局2014年再评估验收改进升级工作的实施方案》,并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全民总动员,护住世界地质公园的金字招牌。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在此次“迎检”中,张家界市国土资源系统全力以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从“黄牌”到“绿牌”。对照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的10项改进意见,张家界逐一落实。

张家界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周远莽表示,公园将以本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再度评估为契机,不断促进公园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科普与宣传:让世界更加了解张家界

“这些牌子立得好,让我们了解了张家界地貌的演变历史、黄龙洞水滴石长的原因、溶洞的结构,学到了以前不晓得的知识,真是受益匪浅。这还是小孩增长地理知识一个好途径。”常德游客李宏生高兴地说。

11月8日,黄龙洞景区百块介绍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的宣传牌吸引客人驻足。这些宣传牌做工精巧、颜色合理、知识结构性强,展示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概况,张家界地质、地貌,黄龙洞景区导览图,游洞须知,溶洞的形成等,深受游客喜爱。

当然,不仅仅只是黄龙洞。走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游道上,沿着园区主要游览线路,在各个门票站、游客中心、主要游道和社区等人群集中处,园区按地质遗迹类型、地质遗迹科学启迪等设置了地学科普解说牌120多块,新增公园主副碑3块、总体介绍牌9块、景点解说牌 57块以及科普宣传栏18组。

“新增的地质遗迹景点解说牌简化了文字内容,加上了示意图使其更加通俗易懂。此外还对大部分原有标识系统进行了维护翻新,使所有标识系统上均有‘世界地质公园的徽标,成为张家界的一道新的风景线。” 全程参与标识牌制作的张家界市国土资源局武陵源分局副局长陈冬生说,他还有个头衔是“武陵源世界地质公园办公室主任”。

实际上,早在2006年,武陵源在创建全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的时候,对景区各类标识牌就进行了全面配置。但由于常年日晒雨淋,一些标牌出现了损坏,指引标志和文字解说也有些模糊不清。同时,因为张家界还拥有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多个招牌,标牌的解说各具特色,没有形成统一的标识,这也成为两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检查时被诟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去年以来,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投入142万元对公园内的标识系统进行了改进升级。这项工作落在了武陵源国土资源部门的头上。为了制作好这些标识牌,他们可谓煞费苦心。“我们专门请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专家做专业指导,以避免出差错。同时,在选材上,杜绝带有香味的松木,怕吸引虫子,破坏公园内的生态平衡。”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浓缩了张家界地貌的精华。”凡是到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游览过的人,都会发出如此感叹。自今年4月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重新向全球游客免费开放以来,就一直扮演着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角色。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位于武陵源核心景区水绕四门,1988年开馆。201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在此挂牌。2013年新馆由日丰集团耗资3500万重新装修投建。

今年8月3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检查的葡萄牙籍专家阿图·萨对此赞赏不已,日本籍专家中田世津谷甚至评价其是他看过的“全球最好的地质博物馆”,没有“之一”。

对于科普与宣传,张家界市一直都不遗余力。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办公室主任向良群介绍说:“自2012年以来,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先后开展了中小学生地质科普知识抢答赛、‘4·22世界地球日活动、世界地质公园十周年庆典暨科普活动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极好地发挥了向公众传播地学知识和环保理念的作用;2013年,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在市民族中学、索溪完全小学等学校建立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并培训学生作为小讲解员,通过介绍公园的历史、文化、考古和生物多样性综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这次检查的葡萄牙籍专家和日本籍专家都在学校留下了感言。”

如今,只要是经过地学科普知识培训的导游,几乎都能将张家界地貌的形成详细地给游客进行讲解:“张家界地貌是石英砂岩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在中国华南板块大地构造背景和亚热带湿润区内……世界上唯有张家界石英砂岩地貌最为典型,因此被命名为张家界地貌。”

一直以来,张家界市把对导游及旅游从业人员地学科普知识培训作为常年工作内容。至2013年底,培训导游及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次,出版发行了《武陵源旅游行业培训读本》等书籍,连续举办了三届“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导游之星”大赛。

“我们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会有计划地选取重点培训对象,送到高等院校参加地学科普知识的短期培训。”陈冬生说。

在科普宣传资料方面,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编辑出版了科普画册、地质公园丛书及多语种的《张家界地质公园——张家界地貌》、《图说张家界》等科普丛书20余部,还拍摄了多部科普电视片。

在旅游产品创新方面,张家界也是独出机杼。砂石画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是利用废弃的石英砂岩粉碎后经过艺术处理手法粘贴成一幅幅精美的具有张家界特色的山水风情画,既美观,又环保,很受游客追捧。其他还有诸如张家界纪念U盘、纪念章、明信片等纪念品,也大受游客欢迎。

地质遗迹保护与建设:平均每年常规投入2亿元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分为地层遗迹、地质地貌遗迹和水文地质遗迹。

其中,地层遗迹有张家界林场—毛罗鼓塔小溪组、锣鼓塔—黄石寨中泥盆统云台观组、索溪峪隧道中—索溪峪管理处二叠系;地质地貌遗迹有张家界地貌(砂岩峰林)、岩溶洞穴等,比如张家界地貌有构造重力地貌、构造溶蚀地貌、剥蚀构造地貌和河谷侵蚀堆积地貌等;水文地质遗迹有金鞭溪和宝峰湖等。

这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是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的根本,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美学价值,值得也必须得到保护。

以黄龙洞为例,自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生态与科学局在评估结论中对黄龙洞景区提出石笋“褪绿”改进建议后,黄龙洞景区在溶洞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

所谓褪绿,指洞内由于游客数量超载,二氧化碳过多,加上强光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洞内石钟乳、石笋等景观上长出青苔,石笋变黑,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影响,不再晶莹剔透。

黄龙洞以前每天接待游客最高时逾万人,自2014年元月开始,景区开始限制游客数量。联合国专家8月4日下午4点到访时,洞外门票站入口电子屏幕动态显示的游客数量是“4390人”,而每天最高限值为5000人,超过就得改到第二天来参观。

据黄龙洞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除了投资百万元设立科普宣传牌,景区更是在溶洞地质环境改善和保护上下足功夫。在委派中国地质学会委员、黄龙洞探险者毛金初赴斯洛文尼亚波斯托伊那溶洞取得保护“真经”后,景区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将主电缆、控制箱、灯光、道路、控制门等进行彻底改造:分两次将高温灯光换成低色温灯光;加宽游道,减少洞内客人的逗留时间;出口加装密封门,实行客走关门,减少洞内空气对流量;在黄龙洞山顶实行森林补偿,减少水土流失,尽最大努力保证洞内空气、温度、湿度、滴水的原始状态;对变绿石笋定期进行清水清洗。

向良群介绍,在此次“迎检”中,张家界针对地质遗迹保护的措施主要有两个:

一是明确了公园保护区的划分。根据景观奇特稀有性、科学研究与美学观赏、旅游应用三大价值,实行分区分级管理。将地质遗迹保护划分为5类保护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遗迹保护区、景观游览区、发展控制区。确定4级保护网络: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各有侧重点。

二是建立了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投入资金780万元建立了园区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多次采样、多点监测的办法,采取全天候如实反映公园内的空气、水体质量情况。组织开展了公园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拆除有碍地质遗迹保护的构(建)筑物2862平方米,大型广告牌65块。在景区内推广使用环保材料,杜绝了景区内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现象。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评估综合工作报告》显示:近4年来,张家界共投入各项保护与建设投资8亿多元,平均每年2亿元。其中,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工程投入1700万元;争取中央财政项目扶持投资131个项目,累计争取资金近4亿元;招商引资项目36个,建设资金达到3亿多元。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外界流传说我们花2亿元‘迎检是不准确的,并不是针对‘迎检的投入,而是对整个景区的投入,基本上都是常规性质的。因为人流量太大,对景区各方面的破坏比较严重,每年都需要维护,这块成本是非常高的。”张家界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周远莽否认了一些传言。

对外交流与合作:明确了“张家界地貌”的学术定义

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生态与地球科学局《关于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2012年评估决定》中“鼓励区域内相关机构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以促进区域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的项目合作,更加积极地参加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和亚太地质公园网络的活动以及世界地质公园会议和能力建设专题研讨会……”这些意见,张家界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加大了力度。

张家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可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在国际方面,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先后与希腊普西罗芮特、奥地利坎普谷、意大利马东尼、英国阿伯雷与英尔文山、罗马尼亚哈采格,德国等13个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在有关公园的展览馆设立宣传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信息传递平台;2008年、2012年分别参加了在德国和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和五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并参加了亚太地质公园网络组织的各项联谊活动;2013年,参加了在意大利奇伦托世界地质公园举行的12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推动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黄龙洞和爱尔兰大理石拱形洞世界地质公园友好交流,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13年,参加了在韩国举行的亚洲世界地质公园年会,并和韩国济州岛世界地质公园就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并达成意向。

国内方面,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与广东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内蒙古克什克腾和阿拉善等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了友好关系,经常性开展互访交流。

同时,张家界还先后派出工作人员赴韩国、意大利、河南、内蒙古、贵州等地学习地质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并定期选送旅游从业骨干人员到武汉、长沙等地高等院校参加地学科普知识短期培训班。

除了“走出去”,还要“引进来”。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常组织专家学者前来调研。如2010年11月9日—13日,张家界召开砂岩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主席迈克尔·克罗泽、前主席安得·高迪,副主席彼得·米根以及来自新西兰、英国、波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和日本等7个国家的16位国外地貌学权威,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刘嘉麒等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质地貌学专家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的意义在于,首次在全球明确提出了“张家界地貌”的学术定义,即“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在中国华南板块大地构造背景和亚热带湿润区内,由产状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系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营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峰林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

于是,次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联合建立了“张家界地貌联合研究中心”,同时成立了学术委员会。

猜你喜欢

张家界遗迹科普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科普达人养成记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醉美”张家界
方外观遗迹旧照
人间奇景张家界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看张家界的漫山红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