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与启示
2014-04-29樊丽辉龚玲武妍
樊丽辉 龚玲 武妍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前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与不足。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对大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启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 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前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社会指导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与不足。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在国外,Hillage和Pollard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實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C.O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
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是郑晓明,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此后不断出现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成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文少保指出,就业能力就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上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在个体身心里的一种综合能力。对个人而言, 就业能力包括个人获得成功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晋升的能力,个体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对组织而言, 就业能力能够满足组织发展的需求。
高扬文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毕业时能找到工作并保持工作而应具备的能力。有四类构成要素:专业能力、基础能力、特殊能力、求职能力。
朱新秤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及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
综合以上观点,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能够获得工作和得到晋升的能力。它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是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就业的机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赢得社会认可、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是就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能力不足
专业能力不足、专业不对口等是构成大学生就业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学生重视学分而忽视对专业本身深入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又没有及时加以正确引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而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不合理性等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实践能力低下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的动手实操能力, 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校也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般单位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企业等不愿意雇用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并不少见, 而且影响就业的前景。
(三)职业目标不明确
职业目标是指一个人根据自身情况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很多大学生由于分数或者调配的问题导致了就读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符,日后对于职业的选择意向混乱,在现实和自己的兴趣面前犹豫不决。另一方面,学校本身不能充分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由此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一)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高校需要总结借鉴别国或他校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其次,对开展相关就业能力培养的师资培训,包括管理层和学生工作者的相关培训。再次,应根据就业能力培养与评估的要求,及时进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的相应改革。
(二)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注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把重心由评估高校或教师的“科研成果”转移到评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上来。教育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主要指标。其次,要联合高校和企业专家,在借鉴别国经验和广泛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全国统一的就业能力框架及相应的培养策略。再次,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高校进行教学改革与特色培育,如开发特色课程、实施弹性学制及增加课程设置的自由度等。此外,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让企业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参与就业能力标准的制定及培养的全过程。
(三)大学生自身要加强就业能力学习
首先,大学生应当根据社会和职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特长、禀赋,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广博的知识,加强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适应市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大学生应当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尽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确立自己发展的坐标,制定正确的学习计划,从而保证就业的成功。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范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就业能力已成为衡量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试金石”。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也决定了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必将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诤.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发展和特征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3(02)
[2]李静.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3]单鹏举,林伟英,王珊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