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使用杀虫灯控制杨食叶害虫的研究
2014-04-29李龙
李龙
一、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杨树是我县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近年来,随着全县杨树栽植面积的迅速增加,由于树种单一,林相简单,以杨小舟蛾、杨扇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已成为我县的主要林木害虫,每年在部分乡镇暴发成灾。
危害我县的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黄卷叶螟、杨尺蠖、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等。全县发生比较普遍,危害较重的是杨小舟蛾和杨扇舟蛾。
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在我县一年发生4代,繁殖量大,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极易造成大面积树叶被吃光。该虫以蛹越冬,因越冬场所不好调查,有的地方越冬代调查虫口密度很低,但是,第二年仍会出现严重受害现象。另外再加上资金、设备、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每年防治面积有限,防治效果不很理想,出现年年防治年年成灾的局面,控灾工作非常被动。另外,该虫的防治涉及千家万户,由于认识不到位,防治组织工作也有不到位的地方。这些都是造成杨树食叶害虫大面积发生的原因。杨树食叶害虫的严重发生,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破坏了自然景观,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制约了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县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防治,但由于防治方法单一,尤其是化学农药的大量连续使用,污染了环境,杀死了天敌,破坏了生态环境,增强了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增加了防治难度。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天敌,实现杨树食叶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探索高效、安全、无公害、低成本的防治技术 ,已成为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的迫切需要。于是我县在2013年开展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控制杨食叶害虫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试验研究方法
1.供試材料
本次试验采用的是河南省汤阴县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频振式杀虫灯16盏,PS-15Ⅱ型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于1995年1月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产品专利号932427669),之后在农林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它的杀虫原理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和对紫外线的反应敏感性,将害虫诱至灯的周围,扑入收集器内,碰至高压电网触电致死。该灯不仅杀虫谱广、杀虫效率高、成本低,而且可减少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天敌的伤害等。
2.试验区与对照区设置
试验区设在兰考县国有林场杨庄分场进行。南北长600米,东西长720米,有效诱杀虫覆盖面积648亩,树种为中林46杨,林分平均树高为21米,平均胸径24cm,郁闭度0.7,树龄10年,造林密度为(3×4)米。对照区位于试验区西2000m处,与试验区的树龄、栽植模式、及立地条件相同。
3.杀虫灯设置
在试验区内间隔100米架设3米高的木桩作为临时线杆,架设4 mm2铜芯电线,每200米挂杀虫灯一盏,采用棋状分布,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
4.试验时间
2013年4月25日开始,8月25日结束,共123天。其中正常观察时间为99天,有24天因特殊天气未开灯。
5.调查人员安排
根据调查内容实际需要,由杨庄分场确定1名护林员进行保护性看护,县森防站安排2名技术员定时查看诱虫情况,以确保试验顺利进行。
6.试验方法
杀虫灯每天19:00开灯,次日凌晨5:00关灯,7:00以前逐个打开杀虫灯下面的接虫袋,认真查数捕杀害虫的种类和数量,分别填记在记录表内。试验结束后,分别在试验区和对照区随机抽取20株样树,调查每株样树上的完整叶片数和总叶片数,计算叶片完整率。
三、结果与分析
将观察记录结果统计汇总后得知,16盏杀虫灯99天共诱杀各种林业害虫60368头,平均日捕量609.8头,平均每日单灯捕杀量38.1头。其中诱杀的杨树食叶害虫包括杨小(扇)舟蛾、杨黄卷叶螟、铜绿丽金龟子、大云斑鳃金龟子、暗黑鳃金龟子等5种,共45160头,平均日捕量456.2头,平均每日单灯捕杀量28.5头。另外还有部分属于我们认知但不是林业上常发性害虫以及我们不认知的林业害虫总计15208头,这无疑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控制害虫的防治方法。从2013年诱杀害虫全过程来看,该项技术可以直观的显示出害虫发生的起始、高峰、盛末等历期节段的时间节点。
8月25日,经过对试验区和对照区的叶片完整率调查后发现,试验区的叶片完整率为92.5%,而对照区的叶片完整率仅为74.2%,两者差距较为明显,显示了杀虫灯对以上五种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四、结论
频振式杀虫灯杀虫谱广,杀虫量大,对鞘翅目、鳞翅目的多种杨树食叶害虫具有较好的诱杀效果,对刺槐、柳树、经济林类害虫及农作物害虫均具诱杀作用,而且防治成本低,不污染环境,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在树体高大,喷药不方便的密林中采用该方法更好。
由以上试验可看出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是理想的物理防治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繁殖基数,对有效控制其频繁发生成灾、降低危害程度及受害损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同时对于加快推进无公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