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集成初探
2014-04-29张桂珍
张桂珍
[摘 要] 本文选择原垄卡种+中耕深松+化学调控+秸秆还田综合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并对该技术的降水利用率和产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为大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豆 抗旱节水 技术集成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35-01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占世界的1/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关系日益加剧。东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灾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是造成粮食减产减收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开发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和稳定粮食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择原垄卡种+中耕深松+化学调控+秸秆还田综合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并对该技术的降水利用率和产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为大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一、试验内容
本文选择原垄卡种+中耕深松+化学调控+秸秆还田综合技术,示范面积1350亩,前茬为玉米茬,对照为常规垄作。通过调查该技术与常规垄作的大豆形态指标、土壤指标和产量指标,来测定水分利用率和产量水平,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二、试验设计
1.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铁力市王杨乡宏伟村,东经127°52′48″,北纬46°56′24″,年日照2430h左右,年均气温1.1℃,≥10℃活动积温2380℃左右,无霜期116天左右,年均降雨量642mm。供试土壤为草甸土,土壤pH5.9,有机质含量4.2g·kg-1,碱解氮248mg·kg-1,速效磷22.3mg·kg-1,速效钾102mg·kg-1。
2.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合丰50。
3.试验设计
选用原垄卡种+秸秆还田+中耕深松+化学调控技术,对照为常规垄作。前茬为玉米茬,肥力相同,在大豆各生育时期调查形态指标和土壤指标,在成熟期调查产量指标,并对降水利用率和产量水平进行分析评价。
三、试验结果分析
1.大豆形态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大豆株高、茎粗和根茎叶干鲜重与对照差别不明显,但叶片含水量及叶面积指数比对照高2.2-4.3%,说明原垄卡种、秸秆还田、深松及化控剂的应用可以增加大豆的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
2.土壤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2.1土壤水分含量调查结果分析
0-30cm土层含水量在22.8-33.2%,30-50cm土层含水量在21.2-29.5%,说明表层土壤较疏松,透气性好,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可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供大豆吸收利用速效养分。
2.2土壤容重调查结果分析
土壤0-50cm土层的容重在 1.291-1.315之间,而土壤0-10cm土层的容重在 1.105-1.109之间,说明表层10cm以内的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
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土壤容重(0-50cm)为1.291,对照土壤容重(0-50cm)为1.315,说明原垄卡种、秸秆还田、深松及化控剂的应用可以降低土壤容重,疏松土壤,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对水肥的吸收,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3.产量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百粒重17.4克,对照百粒重16.9克,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产量为2910 kg/ha,对照产量为2550 kg/ha,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比对照增产12.4%。
4.土壤水分利用率调查结果分析
抗旱節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土壤水分利用率为0.69,对照土壤水分利用率为0.61,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土壤水分利用率比对照高11.6%,说明该技术起到了保水保肥、增加籽粒产量的作用。
四、初步结论
1.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可以增加大豆的叶面积指数。
2.表层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可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同时也协调了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相互关系,增强了土壤的供肥能力,供大豆吸收利用速效养分,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3.原垄卡种、秸秆还田、中耕深松及化控剂的应用可以疏松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对水肥的吸收,提高了水分利用率,也提高了百粒重和产量,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五、主要成果
通过对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与对照的大豆形态指标、土壤指标、产量指标和土壤水分利用率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确了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
1.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可以增加大豆的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从而增加籽粒产量。
2.原垄卡种、秸秆还田、中耕深松及化学调控剂的应用,可以降低土壤容重,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也提高了水分利用率,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开发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和稳定粮食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