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教材,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2014-04-29陈国强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3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有效性

陈国强

摘要:转变教材观念,树立大教材观、生活教材观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落实《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巧用教材、“用”教材教。本文探讨了几种巧用教材的方法,以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巧用教材;有效性;历史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31

教材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素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就要转变教材观念,把有效教学作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摒弃那种 “教”教材的传统,转到“用”教材教的路子上来。着眼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在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上着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着力,努力做好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一、融会贯通,联系知识——整合教材

1. 学科整合。尽管不同学科的知识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课堂组织教学,但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上还是一个整体,狭隘的学科观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为了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改造成彼此之间有联系、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就需要各任课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们可以利用故事、古诗词、佳作名篇等语文学科的内容,增趣《历史与社会》课堂。如运用小学语文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有关历史知识,理解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爱国主义情感;如运用《科学》学科中的气压知识,使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运用英语中的“china”与“China”的区别,明白陶瓷之路与中国名称之间的联系……这样突破学科界限,整合教材知识,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还是增强知识的生动性、趣味性,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2. 章节整合。教材内容知识的编排有其逻辑顺序,或是按照时间,或是按照空间顺序。教师处理教材时就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打破教材编排的时空顺序,将知识进行重组、整合,从而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分布在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在讲授时为了达到历史知识的脉络性和系统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从夏开始到清结束的朝代按照更替顺序从这三个单元中整理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也锻炼了他们搜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图文整合。《历史与社会》有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教材中还有许多插图。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这些地图的作用,教学中要求他们认真分析、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知识和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如教《战国七雄》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看地图,并按照“从东南西北到中央”的顺序,找出七个诸侯国。学生很容易找到“齐楚秦燕韩赵魏”的位置。然后,填充图册和地图册并用,进行填图训练。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空间概念,诸侯国的知识也在读图中清晰起来。在教《大洲和大洋》这一课时,除了要学生掌握大洲和大洋的海陆位置外,笔者又要求学生用几何图形表示七大洲和四大洋。这样,学生就会很好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同时还会注意大洲和大洋的面积比例。因为地图比文字更直观,让学生看图说文,既能消除长时间文本解说的“疲劳”,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图文转换、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就会认识到地图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重要工具书,学习时就要自觉熟悉运用图册,提高学习效率。

二、优化情景,探索知识——活化教材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刺激。”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要努力营造展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学习的乐趣,这样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课堂上,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尽量把课堂打造成为学生辩论反思、感悟体会、概括提升的场所。

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主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为了使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再现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如在《百家争鸣》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一部分学生准备扮演记者角色,根据教材需要设置政治观点、学派等若干问题;再安排另外部分的学生扮演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被访者”,准备回答“记者”的提问。当记者的学生只有对教材有较深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才深刻;被问的学生也只有熟悉教材人物,说话才机灵、流畅,颇具哲理性。通过这种形式促使学生自觉地去钻研教材,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农牧文化的交融》的时候,先播放《射雕英雄传》主题曲,然后导入新课内容,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历史的氛围,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探究宋元政治时,出示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和金、南宋对峙形势图,并播放抗金视频片段,使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显得鲜活而生动,仿佛历史再现,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第一印象,而且挂图、视频、电影片断等,都能直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兴趣,较好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具体探究创造条件。类似地,设计一些富于新、奇、特的合作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创设情景,主动探索,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思想集中,完成教材学习任务,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不经意中掌握巩固知识,诱发学生主动探究课本知识。

三、鼓励发现,创新知识——深化教材

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建造有关这门科目的一个小型现代图书馆,而是使学生自己像一名数学家思考数学,像史学家思考史学那样,使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个性化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观念形成冲突,情感产生共鸣。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浅析历史与社会微课制作中电子地图的使用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