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人情味的教师
2014-04-29杨菲菲
摘要:高中教育阶段由于社会期望值高,学业负担重,师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情感交流困难,进而影响了教育结果。对平凡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教师随时可以发现和感悟负责任教育的教育契机。在新时代背景下,一个有人情味的教师要坚定教育信念,认可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掌握民主的教育管理艺术,促进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师生关系;人情味;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50-04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简介:杨菲菲,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生物学科教学。
陶行知先生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1]在践行现代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负责任的教育要求教师用敏感细致的心去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我们应当立足学生,研究学生特点,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找准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使教育人性化。
一、倡导负责任教育,建立现代新型师生观
古时倡导“师道尊严”,当今教育呼吁“师生平等”,教师的观念从根本上发生着转变。但不可否认,受“尊师重道”、“严师出高徒”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部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自觉地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方式,或是斥责,或是惩罚,在高压下“管理”学生,树立起自己的“威严”;另外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一部分教师功利心较重,他们的教育目标仍庸俗地定位在“让学生考一个好分数,找一份好工作”上,将教育的价值与分数和升学率相挂钩。在这样的价值观引导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总是以成人的方式要求学生,无视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要,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学生没有申辩的机会,严重挫伤自尊心,师生之间距离疏远,感情淡漠,师生关系简化成了“统治”与“服从”。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信其礼,乐其学”。2009年,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主持召开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提出:“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与学生人际交往并不单单在于完成教学任务,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产生着教育效应。这种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质量,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润滑和促进功能。蒋建华担任我校校长后郑重宣布“我们要倡导负责任的教育”,即是对建立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具体实践。负责任的教育,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任,即对学生的品行与道德修养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方法与效率负责任,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负责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负责任;对教师负责任,就要培养教师的爱心、责任心与师德修养,做到知识学养与人品修养并重,让每一位教师都用心研究教育、研究学生,思考未来,与学生共同成长。[2]
二、走近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为师之道
1.学生心中有一张隐形的教师考量表
在学生眼中,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得上是个好教师?随着与学生相处日益平等,笔者在不经意间收获了一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发现学生心中自有一张教师的考量表。与学校每学期提供给学生的教师测评不同,这样的考量虽然形式不正规,反馈的信息也杂七杂八,但更具人情味。在一开始注意到学生津津乐道于某某教师课堂的风趣,或批判某某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土时,笔者还庆幸自己没有成为学生议论的对象。然而关注这一现象时间长了,这种掩耳盗铃的想法很快被新的信息打破。非常感性地来说,对于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不好的评价,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接受。各人内心的骄傲和对信念的坚守,使自己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会面红耳赤,愤愤不平,内心各种想法汹涌澎湃,一方面抱怨学生“不懂事”,一方面对自身的工作成效怀疑,信心缺失,热情减退。
“尽管师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作为人的存在却是相同的。”[3]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学生有着独特的思想和见解。我们不能再把学生当成一无所知,无条件接收教育的机器。我们要正视自身作为普通人所存在的毛病。闭塞视听,不接受意见,过于自负只能使我们的能力停滞不前。从学生心目中看自己,是认清自己的一种另类途径。除去偏颇的私人情感,从学生日常对教师的评价中提炼出来的信息更能客观、中肯地反映一个教师的个性特点和教育水平,及时暴露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缺陷,发扬自身的优点和特长,有益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应狂妄自大,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深层次内心交流,尊重学生的思想、人格和看法,以朋友式的关心倾听学生的诉求,勇于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不高高在上,放下身段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正是对教育责任有担当的具体表现。正视学生评价中反馈的信息,通过自省,我们能够更加客观评价自己的水平。哪儿出问题,我们就在哪儿学习、研究,扬长避短,形成独有的教学特色,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发扬出自己的优势,同时提醒自己,时刻如履薄冰,规范自己为人师、为表率的作用,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及人格魅力。
2.文理科学生需要教师不一样的关怀
一学期下来,教师们会对自己任教的班级的情况有一些比较。在小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由于承担的班级较多,这种比较就越明显。从而造成不经意间,教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发生不平等的对待。笔者执教高中生物,连续五年参加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的教学工作,有机会接触了许多不同类型班级的学生。生物属于理科,因此文科班的学生相对难教,需要教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但文科班学生情商高,学生和教师的相处模式温馨。学生喜欢和教师交流,从学习到生活;有的学生成绩不出色,但作业态度认真,做人做事方面很有条理。学生尊敬教师,无论在哪儿遇到,都很热情地与教师打招呼,甚至毕业后学生还会与教师联系,说说他们的近况;与理科班的接触,这种现象很少。印象深刻的倒是一些学生特别调皮,学习态度马虎,影响课堂秩序,一些陋习屡教不改。
理科班和文科班教学中学生反映出来的差异,正说明了因材施教对于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细致观察之下,我们会发现理科班学生也有很多情绪化的时候,但寻求教师帮助的学生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师生接触少,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教师自然不能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理科班与文科班相比,男生更多,表达的方式有差异,使整个教育氛围略显僵化。比如有些有叛逆心理的学生表现更显得粗犷,老是故意和教师对着干,实际上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有的学生闷不吭声,想把自己隐藏起来,实际上是自尊心作祟,更害怕自己的表现不好而受到批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善表达的理科班学生更需要教师细心对待,主动关心。
本着“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课改新理念,一名负责任的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就要考虑到为各种不同的学生提供成长的条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在理清文理科教学内容的差异的同时,教师也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表达方式、情感需求等,在此基础上指导完善自己的教学: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设定更具人性化教学目标;从发展的角度分层评价,向学生提供有益的、积极的反馈;实事求是地表扬和赏识,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形成适合的学习方式。
3.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仅是为了考试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应当是合一的。但在我们执教的过程中,教学的知识本位化是很严重的,常常是为了“教”而“教”,知识仅仅成为了应对考试的工具。而对学生而言,学习知识却并不仅是为了考试。笔者经常遭遇这样的情况,学生课上或课后提问的一些生活化的、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伤神,这些问题不算问在学科之外,却又与课本及考试涉及的内容无关。有的问题没有唯一答案,有的问题不能确定可以给出符合科学标准的答案。而当教师表示对这个答案不确定时,学生大多是不满意的,轻则对教师轻视,重则对正在学习的这门学科表示不屑。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直自以为是地把“知识”和“考试”紧密联系,并强加给学生,在课堂上讲完某个知识点,紧接着就会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因为曾出现在几次什么级别的重要考试中。对于生活与学科的联系,现有的一些课本上即使有相关内容,关注的层面也很狭隘。在高中仍不乏有许多好奇心强烈的孩子,他们的提问,让我们在尴尬的同时,不得不反思学习知识的目的,从而改善自身面对类似问题的态度和行为。
董旭午老师认为:“责任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向学生的思维、品格、能力素养的发展和提升,绝对不是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高考负责。[4]知识的价值,首先来自生活。劳动与技能,生命与安全、生成与环境、心理与健康等无不渗透着学科知识,契合着学生的需要。对于知识的探讨,由课内发展到课外,甚至涉及人生目标、理想,成长的困惑,能够促进师生相互了解、彼此信任,是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的制胜法宝。在此基础上,教师绝不会因为回答不上学生的问题而恼羞成怒,轻易掐灭学生求知的欲望;而学生也愿意接受教师成为自己共同学习的伙伴与朋友,勇于向教师倾吐自己的想法并乐于听取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三、做一名更有人情味的教师
1.坚持教育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运用教育力量去改变它。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水平提高,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支持,学生的视角更为广阔,成长的过程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为复杂,进而形成了这一代孩子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加上城市独生子女情况普遍,家庭的温情环境使现在的学生受到挫折教育的机会很少。大部分学生在包括学习能力、性格品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有同仁反映当下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难教。确实90后新成长起来的学生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诸如世故、叛逆、怕苦畏难、学习动机淡漠等等,我们的教育时常碰到无奈,遭遇瓶颈。然而我坚信一位教育家的格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有正确的心态,把工作做到实处。教师要认清教育现状,研究学生心理特点,摸索教育教学规律,调动自身特长,为最终成长为一名跨越师生代沟,受学生信任、尊敬、喜爱的教师而下足功夫。做一名有人情味的教师,会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在教师关注的目光下成长,从心底认同接受教育,增强对己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由成人向成才不断过渡。
2.认可学生:以挚爱情怀为教育增效
“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5]。如果教师意识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并正在发展中的人,那么他就能够承认他们之间的特点和差异,珍惜和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并且能够用宽容的胸怀、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理解之中,他就懂得了感恩。鉴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赏识教育在人性化的教学过程中确有着神奇的效果。收到“某某老师的表扬真假”这样的反馈,我们不能只是纠结于表扬对于现在学生是否管用,或者干脆反其道而行之。反思我们对学生的态度和真心,与敷衍了事的表扬相比,学生更需要的是真正的认可。给学生留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是一种认可;用善意的目光和学生交换眼神是一种认可;悄悄树一下大拇指也是一种认可。无论行为是显性或是隐性,重要的是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关注。怀着真挚的情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看待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那么困难,在此基础上的赏识教育更易打动学生,促进其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进步和成就反过来又能成为促进他们继续努力的动机。教育规律是死的,而人的作用是灵活的。做一个有人情味的教师,会从对学生的关爱中找到很多的教育契机: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懂得爱护学生;为学生秉赋和潜能的发展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教师力争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朋友,让教育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情感和知识的双边交流中得到升华。
3.力求发展:教师与学生比肩共进
“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秉赋”,“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6]。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教师的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都受到了挑战。45分钟的课堂教学和观察,我们未必能进入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理解学生怎样凭借自身的经验在思考。无论是课上或是课后,从教者都遭遇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顺利解答的情况。尤其这种情况发生在课堂上,众目睽睽之下,有时候教师措手不及,感到十分棘手,因此减少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增加了对学生的课堂控制。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学生内心里会觉得教师也很“无知”,向教师表达自己想法的热情也会逐渐消退;另一方面,我们也丢失了很多动态资源的生成,学生表述出来的问题,往往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激情。在新事物、新变化面前,我们还得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做一名有人情味的教师,应巧妙地应对并把握这些机会,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或是放下姿态请教学生说出想法,或是课后进行资料查阅,深入探究,为学生的求知和解惑搭建平台;对于价值不大或个别不成熟的想法,不用讥讽和嘲笑的态度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尽量借学生所想,拓展其思路,所谓“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在其中渗透技能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学中笔者很有感触,惊讶于学生的智慧和主动精神,真切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推力。在这样师生的相互作用中,教师会受到很多启发,对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审视和对学生的关注蕴含着教师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同时也需要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有远见卓识,并发挥出自己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倡导负责任的教育,体现在外修学生,内修自我。在愈来愈具有人情味的教育氛围中,促进教师拥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掌握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李烨.再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奇葩——陶行知的弟子们》给我的启示[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9).
[2]孙恭恒.用爱、责任心和智慧谱写教育宏篇[J].中小学校长,2008(8).
[3]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l).
[4]朱哲.教育的大情怀——江苏省泰州中学“责任教育”纪实[J].人民教育,2012(3-4).
[5]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
[6]范红霞.论“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J].教育研究,2003(4).
责任编辑:石萍
Teachers with Human Touch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YANG Fei-fei
(Taizhou High School, 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stage of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frequently under great pressure because of high social expectation and heavy burden of learning so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trouble in exchanging emotions with a negative effect on education. Research on common educational phenomenon could show teachers all the time the proper opportunity of discovering and experiencing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times, a teacher with human touch should hold firm to educational belief, acknowledge students, and make progress with them, so that teachers could have a mastery of democratical skill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enhance their educational levels.
Key word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human touch;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