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种子质量管理 确保农业用种的安全
2014-04-29李斌
李斌
[摘 要] 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特殊,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科技兴农的主要载体,是决定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最根本要素。种子质量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本文主要针对澜沧县种子管理工作的现状,着重阐述了加强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和实施安全用种的措施。
[关键词] 加强 种子 质量 农业用种 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29-01
随着种子市场的开放,给我县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民自主购种,企业自主经营,种业迈向市场化.法制化。种业能否持续发展,农民能否安全用种是检验种子工作的标准。
近年来,少数违法经营行为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必须对现行的管理方式做必要的调整,明确要点,创新机制,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力度,做到“规范秩序,依法治种”实施“放心种”工程,让农业生产用上“安全种”让农民用上“放心种”,为此,加强种子市场的质量管理,严格种子执法工作,是确保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具体措施,是代表广大农民利益的具体行动。
一、种子管理工作的现状
1.《种子法》的实施,标志着种子管理工作步入法制轨道,种子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由于我县是典型的“边,山,少,穷”地区,95%以上的农村,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信落后,信息闭塞,种子经营户缺乏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就2013年度,全县检查种子经营门市56户,监督抽查企业26个,2014年开展种子经营市场大检查2次,对20个乡镇的68个种子经营户进行检查来看,经营未备案,证件不齐全,未审先推,台账不规范等违法行为依然存在,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
2.种子管理政,企,事不分,执法主体不明确
目前种子行业所实行的是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政、企、事不分,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种管理体制严重阻碍种子产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更不利于与国际种业接轨。
3.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备。由于《种子法》的刚刚实施,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培训工作不能及时到位,出现对《种子法》的片面理解,种子市场出现无证经营,乱委托、乱代销和超范围经营等现象,这些给种子质量管理带来了新问题。
4.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就我县种子企业而言,目前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品牌。
5.检验手段落后,基础薄弱。我县部分种子企业和管理部门连最基本的常规检测设备都不齐全,涉及农户和企业利益的种子质量案件得不到准确、迅速、公正的认定,调出的种子因设备简陋而不能对其纯度进行准确迅速的检测,影响企业的生产与销售规模的扩大,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营信誉。
6.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制定工作滞后,给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不便。《种子法》实施后,相关的管理办法也相继出台,但以主要农作物为主,而对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却没有明确规定,特别是蔬菜种子的检验规程不够完善,违章经营的现象比较突出,给蔬菜种子的执法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7.执法力量薄弱,经费不足,工作难以开展。我县为云南省第二大县,全县辖20个乡镇,由于执法人员少,力量薄弱而涉及面广,导致种子行政执法管理难以到位。
二、增强依法治种意识,为种子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种子法》的实施是种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必须加强学习和宣传,做到能熟练、掌握《种子法》的有关条款内容,熟知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灵活地应用和执行《种子法》。规范种子市场,维护正常的种子生产经营秩序,打击种子生产经营违法行为,防止和杜绝假冒伪劣种子坑农害农事件发生,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子。因此,为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种子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应加大《种子法》的宣传力度,使《种子法》进一步深入人心,使广大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懂法、守法、用法,同种子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2.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种子法》的执法主体,在《种子法》的实施过程中,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大局出发,以整体利益为重,坚决贯彻执行《种子法》,让《种子法》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种子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因此,为依法加强我县种子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在全县认真开展种子市场清理工作,严格整顿种子市场的违纪行为,为种子质量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划清职能,理顺关系,依法进行种子质量管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地方的种子管理体系一直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状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传统体系的弊端已日益明显,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种子产业的发展。按照《种子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管理和经营在人员和财务上必须彻底分开,划清职能,理顺关系。彼此间无直接利益关系,有利公平,公正,合理地依法进行种子管理,有利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因此,依法进行种子质量管理,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深化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强化管理职能。首先要理顺体制,确保种子执法部门与种子企业合法权利。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执法人员不参与种子的生产与经营,将种子经营实体变成真正的企业,积极做好企业的改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独立法人。
3.2 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使企业得以发展,必须引进和培养政治素质高、业务知识精、管理能力强的综合型科技管理人才。
3.3 健全执法体系,组建执法队伍。种子执法工作面广量大,专业性强,要选择素质高、责任心强、法律知识丰富的同志从事执法工作,确保种子执法工作公平、公正、廉洁、高效。
3.4开展监测资格认证,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对具备种子质量监测条件和能力的种子质量监测站(室)进行资格考核认证,有利于开展种子质量监督监测及管理公作,为种子质量执法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从而提高种子质量监测水平。
3.5加强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效果。种子管理工作不是组织几个人进行简单的市场检查、办理证件等,鉴于种子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是:
3.5.1 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树立为种子生产企业、种子经营单位和广大农民服务的观念。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自觉学习法律法规,严格考核,取优汰劣,不断净化种子执法队伍,严格审核、审批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依法规范种子市场。通过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来强化种子管理工作,增强管理效果。
3.5.2 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执法人员在熟练掌握和应用《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不断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能从专业的角度去认识和解决在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3.5.3 更新观念,全面提高守法意识和执法水平。种子执法人员不仅要掌握《种子法》,还要全面系统掌握执法活动所需的法律法规知识和执法技能,做到公正执法,维护法律和法规的权威。此外,种子执法人员还应精通检验规程、分级标准、原良种生产操作规程,还要精通种子生产加工技术,做到定性准确,结论合理,避免常识性、技术性和法律性的错误。
3.6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打击力度,促进管理工作上台阶。种子执法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执法水平较低,打击力度较小。《种子法》的实施,为种子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为种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在《种子法》的执行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打擊力度。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种子质量管理,必须从三个方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3.6.1 提高种子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责任心。种子执法人员要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保证执法工作的公正和严肃性。
3.6.2 提高种子执法人员的技术水平,使自身业务水平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3.6.3种子执法人员要具有接受和开发新技术的能力。能应用先进的高科技方法对种子质量,尤其是对杂交作物种子的真实性进行检测,为种子执法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施安全用种工程
违法生产经营种子的行为多种多样,原因方方面面,要让农民用上“放心种”,促使种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依法治种,依法规范种子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行为,实施农民安全用种工程。
1.安全供种。种子生产、经营者安全供种是农民安全用种工程的基础,因此,种子企业向生产提供的品种必须是合法品种,即在所销售地属审定的新、优良种,并建有销售档案等。通过打品牌,供良种,创品牌,促进种业发展,确保农民用种安全。
2. 慎重购种。慎重购种是农民自主购种的前提,因此,必须选购适宜种植的品种,选购通过审定的品种,选购包装规范的品种。
3.科学种植。良种的效益是通过科学种植来实现的,农民要学科学,用科学,科学种植。实在不懂不会的,可向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咨询。
4.自我保护。农民要安全使用种子,首先要学会自我保护,做到索要发票,一旦日后出现种子质量问题,发票将是一个重要的索赔依据;生产中出现减产问题要冷静思考,理智分析问题,因为造成减产的原因很复杂,有可能是种子质量问题,也有可能是栽培、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要正确对待;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若是或怀疑是种子质量原因造成的减产,应及时向当地种子管理部门投诉,依法通过正当途径求得解决。
通过强化种子市场的质量管理,实施农民安全用种工程,使农民能用上“放心种”,农业能丰收,种业能兴旺,为促进我县粮食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