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4-04-29邹雪梅徐维徐兴慧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14期
关键词:新型农民新农村必要性

邹雪梅 徐维 徐兴慧

[摘 要]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必须将注意力转到人的身上。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为例,探讨培养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困难,并对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 新型农民 必要性 困难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06-02

深入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農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而“三农”工作中,“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同时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潜能是无穷的,涪陵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到今天,资源开发已经做得比较充分,要想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必须将注意力转到人的身上。

一、培育新型农民当务之急

1.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最近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素,所以,培育新型农民是最根本的。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农业和农村。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的是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2.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尤其缺乏职业技能,这样下去,既会影响现代农业建设,也会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培育新型农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难以实现,进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已迫在眉睫。

3.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这不仅依赖于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依靠大批的新型农民,只有农民掌握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本领,才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增产增收。所以说,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

1.新型农民内涵丰富,培养要求高。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明确,内涵丰富,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科技进步、先进文化发展,新型农民的内涵和要求也将随之提高。

2.我区农民数量大、素质低,培养任务十分重。据统计,目前全区常住人口还有接近一半生活在农村,农业在我区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小,但作用不可替代。“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涪陵如果没有农业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将没有保障。2012年我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39年,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仅为4.6人。在44.35万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还不理想,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还有相当多的人数,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的几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中很小的比例。随着涪陵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而且,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2012年达到了32.79万人,因此缺乏就业技能和生活常识而使就业不稳,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引导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有一技之长,能顺利在家在外增收致富。

3.我区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难以集中,因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

4.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由于对农村教育投入低,教学条件简陋,教师待遇低,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涪陵区的一些乡镇却很难找到一名本科大学生,中学生教小学、中师生教中学生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现状如何培养新型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不懂法,很难接受说服教育;还有些农民不愿意工作,整日四处游荡、打麻将,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旧观念,仍影响着我区农民。农民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已经成为阻碍我区农民增收、影响我区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5.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因贫辍学或因学致贫现象也比较突出。尽管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到了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政策,但高中、尤其是大学阶段的教育收费依然逐年走高。据统计,2012年涪陵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42元,扣除生活食品消费支出7425元后,所剩也不多了,目前仅一个高中生一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就可能花掉一个三口之家的全年纯收入,不用说上大学了,因此在农村,农民为了给上大学的子女凑学费,四处求借无门,被迫卖耕牛、卖住房的事也时有耳闻;中途辍学另谋出路的也大有人在。

6.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1.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央一号文件明文规定,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给我区、整个西部,乃至全国农民带来的福音,从侧面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决心。我区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坚决抵制、查处各种教育乱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努力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解决农村贫困儿童的上学问题,确保因贫辍学、因学致贫的悲剧不再重演,真正将九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

2.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和生产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强的实用技能培训。一是绿色证书工程。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二是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增强农民转产转业的信心和技能,提升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爭力。

3.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现在的农村教育,走的基本还是过去那条“初中—高中—大学”的独木桥,许多学生和家长也把它看作是跳离农门的唯一一条路。结果,许多从这条独木桥上挤下来的初中、高中毕业生,由于缺乏劳动的基本技能,种植无术、养殖无方,外出打工也只能做一些体力活。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培养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而是让更多的人掌握人生的道理、科学的知识和生存的技能。职业教育的课程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主要是农林牧副渔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上大学,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农村;培养出来的也不是“高精尖”人才,但却是农村发展及到城镇务工所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特别是可以解决大量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

4.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教育、科技、卫生人才下乡,给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综合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络、农村大喇叭、农业入户直通车和农民技术书屋等载体,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尤其是当前广大农民普遍关注的高致病性动植物流行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重要技术,及时送进农村,交给农民。采取更多的特殊政策和措施,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向农村流动,在新农村建设中献计出力、创业发展。

5.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育大计,质量为本。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广泛吸纳农业学者、技术人员和专家为兼职教师;建立专兼职教师聘任制度,此外,还要提高教师薪资和社会地位,调整教师的内在积极性;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群众路线”的思想精神来教育广大教师,是教师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多做贡献。

6.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区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举办文化产业;开展各种形式寓教于乐的普法活动,让农民知法懂法,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力度,抓好农村信访工作,引导农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合理诉求,及时解决不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逐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使村民们各得其所,精神饱满,使过去那种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麻将的现象不再出现。

7.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决克服“两眼向上”的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涪陵当地媒体如:巴渝都市报、涪陵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要加强舆论引导。

在社会追求多元化的今天,上学、进城、吃公粮已不再是农村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道理。许多农村青年靠科学种植、养殖发家致富,也有大量在城里劳务输出,成功创业的事例。农村青年不乏聪慧的头脑,只要他们有了知识与技能的两只翅膀,无论在城里还是在农村,他们都会开创出一片充满希望的天地。

但同时应该看到,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新型农民的培育,将贯穿整个过程的始终。此后,将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不断深入进行。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新型农民大量涌现的那一天,也就是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的一天!新型农民大量施展才华的一天,也就是新型农村经济光辉灿烂的一天!新型农民扬眉吐气的一天,也就是伟大的民心工程载入史册的一天!新型农民光彩照人的一天!也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一天!

让新型农民成百上千涌现出来,让农村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农村的面貌天天换新颜!

作者简介:邹雪梅(1971-),女,汉族,重庆市涪陵区人,涪陵区果品办公室农业经济师,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新型农民新农村必要性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刍议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型农民的内涵与需求
农村土地适度流转下现代农场管理模式研究
金融机构应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财务监督问题探讨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