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生活联系之我见
2014-04-29兰洁玲
兰洁玲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将数学教育引导进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切实感受数学的魅力,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数学教学实际出发,深入浅出的分析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哪几个方面做起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以及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并且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不具备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认识比”一课时,我给学生呈现了以下几道题:①汽车2小时行9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②小华家养鸡18只,鸭3只,鸡是鸭只数的几倍?③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这些题目都是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所以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很容易说成是“什么除以什么”。接着,我告诉学生:有时我们也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什么比什么”。像上边的例子还可以说成:①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②小华家鸡和鸭只数的比是12比3。③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7.5比3。这样,“比”的相关知识有了原有认知结构的依托,学生学习起来就十分容易,他们就能够根据除法的概念、意义去同化比的概念和意义,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给学生讲永远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气→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再如教学圆的认识,出示一幅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学生这种自行车漂亮吗?喜欢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轮子换成椭圆形后,再问学生喜欢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在平坦的路上都会像踩在颠簸不平的路上一样),老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所以他们对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是比较比较难学的。不少教师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几何形体的一些概念、公式是从实践中得出,通过实践再现它,将起到加深理解记忆的作用,更好地指导实践。例如,在教学完“圆锥体的体积”一课后,我让学生去测量一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面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刚开始无从下手,因为他们不能够得出计算这个圆锥体积的相关数据,这样,学生虽然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但在这个实际问题前面却无用武之地。于是,我把学生带到这个圆锥形的的沙堆面前,引导学生借助软尺、木棒等工具并利用垂线和平行线的的知识测量出这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的半径以及高。这样,学生有了相关的数据以后,成功地利用了圆锥的体积公式V=sh/3求出了这个沙堆的体积。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采取了以实带虚的方法,所以学生才经历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历程,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实验小学 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