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2014-04-29贾秀英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7期
关键词:乌鸦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贾秀英

一、阅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当前,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一问到底”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关键还是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未能很好地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进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无比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老的这段话,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宝贵的指导思想,阅读教学改革应该演着这个途径去探索。

二、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

1.文道统一的关系

当前教学忽视思想教育或生硬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倾向,都是存在的。《马背上的小红军》分析课文第三段时,只注重文章细节描写的分析和修辞手法的教学,但对文章细节所表达的陈庚将军强烈的思想情感没有充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小鬼在马背上停止了呼吸,”陈庚将军就像是失去了亲人一样打自己的嘴巴,责备自己太疏忽大意,做错了事……。这里应该抓住陈庚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通过议论和朗读,启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这要比老师去空洞说教,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2.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的关系

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如一位老师教《狐理和乌鸦》一课,着重引导学生比较狐狸对乌鸦说的三次话:第一次只是亲切的问候,第二次也只是礼貌的关心,第三次狐狸把乌鸦的弱点加以不切实际的赞美,才是奉承话。这两句话中“真”实际上都是假的。让学生认识到真诚的赞美和虚伪的阿谀奉承之间的区别,增强学生从言谈中认识人的能力。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着重比较乌鸦对狐狸的三次话的不同反映,启发学生认识虚荣心很容易使人在奉承面前上当受骗,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3.必须加强阅读教学的研究

对阅读方法的研究,主要要考虑教材、学生、教师三个方面的因素。从教材方面考虑,小学阅读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思路,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就是教同一篇文章,各个段落的教学也不一定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和模式。

从学生方面考虑,相对地讲,低中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运用些直观教学方法,如幻灯片、图片、挂图、课文插图、实物演示等;对高年级,可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启迪学生展开一些想象,帮助学生形成一些抽象思维。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决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协调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4.坚持读写结合,加强重点项目的训练

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之一。以记叙文为主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经多年经验,效果显著,属成功经验。小学语文教材以读写训练为主线。以“读写例话”为知识的结合点,为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读写结合的途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是,在我们的阅读实践中还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有的老师虽然注意了这个问题,也是“貌合神离”,或是“蜻蜓点水”式简单联系一下,没有把“读写结合”放在紧密、有序、及时的基点上,没有把读写结合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

5.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传统阅读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感受,不大注重语言规律的运用(既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也会吟”就是这种传统教学的概括),根据建国以来普遍存在的“杂”、“乱”、“死”、“华”的弊病,总结出了“杂种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死中求活,教给规律;华中求实,突出重点”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赶羊》一课时,先按赶羊的顺序对课文进行分析,进而概括并点明这篇文章是按赶羊经过的先后顺序有重点地记叙的,然后指导学生按下列要求写作文:写一件自己做过或看到的事,按事情先后顺序记叙,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写详细,不说假话,不说空话。这样读与写之间自然沟通,融为一体。

在指导阅读时,不仅要注重教材中的写作因素,还要注意安排必要和可能的写作练习。主要做法是:“以课文为榜样,以模仿为手段,以生活经验为内容,以片段训练为形式”。取消了每周两节的作文课,而以大量片段形式的写作训练融入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经验,形成了流派纷呈,各展其能,相互兼容的局面,促进了小学语文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固安县柳泉镇北宋村小学 065500)

猜你喜欢

乌鸦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小乌鸦
乌鸦喝水后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乌鸦搬家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